由于国中无主,大臣们商议后决定请颇具威望的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暂代周天子行使职权,主持大局。由于有2人共同执政,因此后世称之为“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也就成了共和元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历史开始有了明确的纪年。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发动了暴乱的是“国人”,这是周王朝特有的一个群体。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的直辖区叫做“王畿”,王畿又分为“国”、“野”。“国”是指天子居住的王城和诸侯国的都城。住在城里的周人,就叫做国人。住在野外的原住民,就叫做野人。能够住进城里的国人权力也是比较大的,国人甚至可以废掉他们不满意的国君。
对于他们发动的暴乱,其实存在一些疑点:国人自发的暴动,为何会没有军队镇压,他们竟能攻打到王宫内?被分封在王畿附近的诸侯有保护天子的责任,但为何无人前往救驾?周厉王仓皇出逃,为何选择了偏远的山西?在他逃亡的14年中竟没有尝试过复辟?这些疑点不禁令人怀疑,这场暴动是有预谋的,那么主谋是谁呢?最终为何还要把政权交还给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呢?
国人暴动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国语》中关于周厉王出逃的文中记载道:“王流于彘”,意思是说,周厉王并不是自己出逃的,而是被流放的。《史记》中说道“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也就是说,国人是相约一起暴动的。那么周厉王究竟做了什么,让国人如此憎恨呢?
我们有理由猜测,周厉王在继位后,重用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卿士,用他们来牵制周定公、召穆公等老卿士。失去权势的王公贵族们因此强力抨击。荣夷公在得势后,推行专利新规。从表面上看,是要将私营工商业收归为国有,但其实在西周时期,一切行业都由官府经营,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私营工商业者。周厉王和荣夷公是想将原本被贵族控制的工商业重新归由王室管理,以达到进一步加强王权的目的。
共和行政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周定公、召穆公等人逐渐失去了政治权力,而王公贵族的经济利益也被剥夺,自然都对周厉王颇为不满、心有怨言但不敢公然表达。后来周厉王又不允许国人公开议政,进一步强化了国人的愤懑情绪。召穆公和周定公等人便以此为契机打着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的旗号,利用国人发动了这场有预谋的政变。他们拉拢中小贵族和国人,暗中商讨政变计划,用使眼色的方式传递信息。王畿周边的军队和诸侯也都已经打点过了,所以国人能在没有阻碍的情况下打入王宫。后来又将周厉王流放到边远的彘,对他严加看管。被流放的周厉王并没有带上随行家属,有可能太子就是被召穆公等人扣押下来作为人质,以防厉王复辟。而召穆公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很有可能是一招“苦肉计”。
周厉王伤后,他的儿子——太子静继位,也就是周宣王。根据史书的描述,周宣王在位时,召穆公和周定公等人仍是大权在握。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他们发动暴乱、立太子静为王的目的,是想保住甚至是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
周宣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竹书纪年》中提到了一个叫“共伯和”的人,说他是在周厉王被流放后暂代天子职权的诸侯,但是《史记》中对这个人物只字未提。所以有学者就认为“共和”是指共伯和和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也有人认为共伯和这个人物并不存在,或是不仅仅代表某一个人。
“共和”的真相到底如何,还有待未来有更多的史料依据让我们解开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