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家的皇位抢来抢去,最后落到了武则天的手里,但是老李家的子孙李显还是成功抢了回来。皇位虽然回来,可权力还有许多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把持。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母女两为了更好的掌握权力,合谋毒伤了唐中宗李显,此后拥立其幼子温王李重茂为帝,史称唐殇帝。韦后的目的很明确,想当武则天第二。但是她忽略了一个人,曾经的睿宗皇帝、如今的相王李旦。作为老李家的正根、刚刚摆脱了母亲武则天阴影的他,又怎会坐视第二个武则天出现?特别是他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
中宗被毒伤不久,李隆基便联合姑母太平公主、禁军统帅陈玄礼等人,由玄武门带兵攻入宫中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这便是唐朝历史上第四次在玄武门发生的政变,为了方便区分,被称为“唐隆政变”。政变成功后,小皇帝李重茂被废,相王李旦重新称帝。
李旦复位后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立谁当太子。按照封建社会的礼制,长子李宪无疑当为太子。但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韦后之乱中立了大功,又有才干和实力。其祖父辈为了夺取皇位而酿成的“玄武门事情”,使他心有余悸。立嫡长好呢?还是立有功的好?李旦一时拿不定主意。
时的李宪和睿宗说道:自己的才能完全不配继承皇位,尽管是老祖先留下来的继承制度,但是也应该从造福百姓的角度来考虑,皇帝的位置应该有德者居之,让真正有才能的皇子继承。不应该那么伤板,仅限于皇长子。但是当时的唐睿宗并没有那么高明,直接把他的建议给否定了。
为了打消唐睿宗让自己当皇帝的这个做法,他几次三番的与自己的父亲进行内心的交谈,而像他这样的文人,十分容易动情,说话也是文绉绉的,有时候还不免流下几滴泪水,如此的诚恳,唐睿宗不得不答应他,改立李隆基为太子。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登基,对大哥李宪大加封赏,实封达5500户。李宪非常懂得韬光养晦,从不与大臣结交往来也不干涉时政,只做一个闲散亲王。所以对于他的个人能力,史书上无法看出来。而对于李隆基,这位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是他将大唐帝国带到了盛世的巅峰,至于一手酿成“安史之乱”就是后话了。李宪凭借嫡长子的身份,如果当初愿意争储位,鹿伤谁手还真不一定。可如果他真的当上了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故事重演也不无可能。所以李成器此举,已经足以看出他的智慧了。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宪卧病在床,李隆基为他遍访名医。李隆基接连不断的派人送了很多医药和珍膳,甚至还大大赏赐了那个医治好李宪的僧人。每年李宪生日的时候,李隆基都会去庆贺,而且还会赏赐许多酒酪及奇珍佳肴,足见其兄弟情深。李宪离去以后,李隆基伤心不已,追封李宪为让皇帝。
以此来感激大哥将皇位让给自己的恩德。李宪和李隆基兄弟之间的真情,是封建王朝皇室特别是骨肉相残的唐朝所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