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始祖弃是第一个为周朝定基调的人?他有什么来头?

始祖弃是第一个为周朝定基调的人?他有什么来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149 更新时间:2024/2/7 21:53:46

谁曾为周朝这座大厦贡献了哪些业绩呢?

第一个为周朝定基调的人,是他们的始祖弃。弃是谁,他有什么来头?

《史记·周本纪》中说,弃的母亲姜嫄是有邰氏的女子,她是上古高辛氏帝喾的原配妃子。那么,弃应该就是帝喾的孩子了?等等,事情没那么简单。

《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奏……以祭天神……地示……四望……山川……以享先妣……先祖。”周人祭祀时候的次序是:天地、四望、山川、姜嫄、后稷。这里的后稷,指的是第一任可追溯的始祖弃。为什么周人在祭祀的时候只管后稷和姜嫄,而不祭祀帝喾呢?姜嫄无法孤雌繁殖,她能怀孕生子,必然也能追溯到她的夫君,弃的父亲呀。而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的倒序是,孙又有祖,祖又有父,这个“祖宗”,可以无限溯源上去,为什么周朝只追溯到姜嫄就截止了呢?

东汉的经学家郑玄解释说:“先妣,姜嫄也。……生后稷,是周之先母也。周立庙,自后稷为始祖,姜嫄无所妃(配),是以特立庙而祭之,谓之閟宫。”意思是,姜嫄并没有正式的配偶,所以周朝单独为她立庙祭祀。

/周祖陵,位于今甘肃庆城县东山,传说为周先祖不窋之陵。

《史记》说“姜嫄为帝喾元妃”,郑玄却说“姜嫄无所妃(配)”,史料之间出现了互相打架,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如果知道姜嫄时代的生活模式,你也许会感叹,周人能追溯到弃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他的爸爸是谁,别说我们,太史公搞不清,周人搞不清,可能在姜嫄自己那儿都是一笔糊涂账。

你看,《史记》自己接下来一句就是:有一天,姜嫄到郊外玩,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觉得好奇又激动,忍不住把脚放进去比划比划,谁知道,不仅路边的野花不能采,路上的脚印也不能随便踩。姜嫄才把脚放进去,就感觉身体有异动,好像突然有个孩子飞进了肚子里。过了十个月,果然生了一个孩子出来。这么看,姜嫄还真的就是孤雌繁殖,这孩子和帝喾毫无关系,周人总不好胡乱攀认祖宗吧?

因为孩子来得莫名其妙,姜嫄觉得很不吉利,就把他抱去偷偷扔了,这一扔还扔了三次。先是丢到一个狭窄的巷子里,可牛马经过他身边的时候竟然都躲开而不踩他,于是姜嫄转移地点,准备把他丢到树林里,恰逢小树林人多,姜嫄只好又把他扔到了还没有春暖化雪的冰上,颇有诚心想整死这孩子的意思。可神奇的事又发生了,不一会儿,扁毛的飞鸟都看不惯人类的这种操作了,用自己的羽毛包裹在他身上,让他不至于冻坏,姜嫄这才觉得这孩子是有神灵庇佑的,赶紧抱回家抚养长大。因为曾经被三弃,他的称呼干脆就叫弃。

在不同的资料中,姜嫄怀孕的过程有所差别。《诗经·生民》中记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段话翻译下来是,我们的祖先后稷(弃)是姜嫄生的,怎么生的呢?姜嫄求天拜神得来的。她在祭祀的时候,恭敬地“履帝武敏歆”——踩着“帝”的脚印,上天感应到了她的虔诚,于是降下福祉,让她身怀有孕,后稷就出生了。

这里,姜嫄踩的是“帝”的脚印而怀孕。有人为了将神话更合理一些,把这里的“帝”解释为“帝喾”,这样一来,弃的出生就有了多重光环。首先,他的妈妈很明确,是姜嫄;然后,他的爸爸是上古的明君帝喾;最后,他的出生还是有天神加持的,是神的随手一指,才让踩了帝喾脚印的姜嫄能够即刻感孕生子。

如此,周人祖先的降生不仅和各民族的始祖传说一样,有神话色彩,而且,弃的家庭也完整了,不再是“巨人脚印”的孩子。可是,这又没法解释他曾被姜嫄“三弃”的事实。秦汉时注解《诗经》的毛亨、毛苌叔侄给出了这样的推理:“天生后稷,异之于人,欲以显其灵也。”因为后稷异于常人,姜嫄为了体现他的神勇,便故意让他在众人面前显灵,提高和彰显他在家族中的地位。

当代学者结合世界各地的民俗,也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在贫穷的时代,大家养不起孩子,便在孩子出生后,故意将他们置之陷阱,如果能存活下来,就说明这孩子命不该绝,是值得养大的。比如,非洲的某些原始部落就保有和姜嫄一样的操作,他们将新生儿放到牛羊成群经过的马路上,任凭践踏,如果孩子被踩死,绝对算不上人为伤害,他们只会认为这些孩子是被自然所淘汰的,活下来的才是“优等生”。古代斯巴达人也会用烈酒给新生婴儿洗澡,要是他们不能承受,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任其死亡,而如果经过这一遍折腾还健健康康的,才会送给长老检验,身体各项机能合格的才留下。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盛广智就认为,姜嫄三弃后稷,也是因为原始社会物资匮乏,养不活那么多婴儿,所以,他们在生下孩子后会将婴儿再交给大自然选择一次,在艰苦条件下都能存活的,才有资格被哺育养大。如此说来,姜嫄只是例行当时的习俗。

不管这些反推的解释有多符合逻辑,我们都很难断定哪一种才是真相。但可以知道的是,姜嫄与帝喾的关系之所以如此扑朔迷离,原因大概只有一个,中国有一段族外群婚时期,那个时期的家庭特点如孟子所说,“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姜嫄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所以,姜嫄并非是帝喾的元妃,反过来,“帝喾”可能只是姜嫄的群婚中的一个“丈夫”。所以,即使帝喾是姜嫄之夫,却不是她孩子的爸爸,也因此,尽管周人祭祀先祖追溯到姜嫄,却并不直接追认帝喾。或者说,帝喾与姜嫄的关系,只是进入男权的父系氏族社会后,后人按照自己生活的时代的婚姻逻辑,强行让他们“结”为夫妻的。

后来,舜帝将弃封在“邰”地,也可以证明,他是随母亲居住在外婆家的,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继承母系这边的有邰氏,成为当地的小领袖。

弃就已经达到了这种成就,他的后代又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才终于完成大业呢?让我们循着周人祖先的足迹,来复盘一遍周人的创业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商周“混血王子”姬昌早年的政治履历有多牛?还逼着周朝“和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借助着各类儒家典籍的渲染,从先秦时代开始周文王姬昌便始终被世人认为是美德懿行之君。这位周王国重要历史节点上的领导人,不仅对父亲季历尽足孝道,在伯邑考、姬发、姬旦等子嗣面前亦俨然是一位慈父。更坦然接受了商纣王帝辛将其囚禁于羑里的不公正待遇,安心用蓍草精研卜卦之道,即便被释放后也一度表现得忠心耿耿。然

  • 商王帝辛处罚姬昌,把他的儿子做成肉羹,他真的吃了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迎娶了帝乙之妹后,周国与忙于征讨东夷的商王朝维持了十余年的和睦关系。虽然经历此前的诸多风波,两者皆难免心生芥蒂,但随着帝乙恢复了姬氏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身份后,姬昌似乎也逐渐介入到了商王朝中枢的日常政治事务之中。这一点,在帝乙病逝其幼子帝辛(纣)继位之后,显得尤为突出。按照《史记·殷本纪》中的说

  • 周国是如何一点点从地理上将商王朝的都城朝歌包围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从羑里被释放之后,姬昌意识到了姬周部族的实力不足,随即开始苦修内功。他采取修德行善,以“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政策,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形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拥护。为巩固和发展奴隶制度,姬昌还加强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

  • 为何说周朝最具特色的是“国监”和“命卿”制度,都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朝见”,周王朝还设置了另一些制度,用以制衡诸侯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国监”制度和“命卿”制度。国监制度即是由王朝派出官员,用于监察诸侯国。在春秋时期,齐国尚有国、高两个“国监”,霸主齐桓公想要以上卿之礼礼遇贤相管仲,管仲推辞道:“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

  • 西周灭商之后,是如何有效控制诸侯国的,朝觐真的管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分封制度为西周初期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今天的历史学习者在以“上帝视角”审视了西周历史之后,常常会认为这项制度虽然带来了利益,但是其消极的一面也非常明显——分封制度为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人们经常认为,血缘是维系诸侯和天子之间的主要纽带,当血缘联系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稀释之后,诸侯们将会越

  • 周朝灭商,商遗是否有遭到周人的歧视和恶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鲁国的始封之君本是功高盖世的周公旦,但是他身为王朝的最高掌舵人和制度的设计者,百务缠身,并没有精力和时间离开都城前往封地治土理民,鲁国真正的统治者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他从殷都带走了“殷民六族”,从《左传》记载中的这六个氏族“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醜”来看,这应当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他们的新家

  • 周公旦分封天下有三大妙用,这个一揽子方案如何解决巨大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周公旦在分封鲁、卫、晋等国的时候,赐予诸侯的不仅有土地疆域,还有人口氏族。例如分给鲁国的,是“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分给卫国的是“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同是出自商王朝、居住于首都殷的宗族。而卫国的封地在距离安阳殷都不远的河南省

  • 三大矛盾正是引发周朝的三监之乱,周公旦的解决方案影响如此深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平息三监、武庚和东夷联合掀起的叛乱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天下,周公旦需要找到一条消弭矛盾、长治久安的道路,此时这些问题横亘在历史的车轮之前,如果周王朝不能迈过去,那么他们的成功只能是昙花一现:首先,虽然武庚已经被杀,殷都也被夷为平地,但是经过七百余年的统治,商王朝的根须已经深深地扎入了三门峡以东的土

  • 古代西周的分封制度究竟是什么?为何对中国历史影响如此深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西周的政治制度,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词一定是“分封”。的确,“封邦建国”是西周政治制度中最具特色、也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制度,然而分封却也是最被人误解的制度。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国土分割赏赐给自己的兄弟、诸子,让他们成为“诸侯”,这些诸侯名义上是周王的臣属,实际上则是那片国土上

  • 虢国在哪儿?它的国君为何要给周幽王出“骊山烽火戏诸侯”的馊主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齐、鲁地处山东,距离西周王都镐京非常遥远。这当然不是说,周天子的王畿里就不存在诸侯了。正如《贞观政要·封建篇》所说:“天下五服之内,尽封诸侯,王畿千里之间,俱为采地。”那些王都镐京附近的封国国君一般具有双重身份。他们除了作为诸侯国国君之外,还在王室内领有职务,像西周前期的周公、召公等人,都是王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