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周灭商之后,是如何有效控制诸侯国的,朝觐真的管用?

西周灭商之后,是如何有效控制诸侯国的,朝觐真的管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07 更新时间:2024/1/16 9:41:18

虽然分封制度为西周初期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今天的历史学习者在以“上帝视角”审视了西周历史之后,常会认为这项制度虽然带来了利益,但是其消极的一面也非常明显——分封制度为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人们经常认为,血缘是维系诸侯子之间的主要纽带,当血缘联系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稀释之后,诸侯们将会越来越独立,直到脱离朝的控制。

实际上,在周代所见的一些青铜器铭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制度的设计者们并没有忽略分封固有的弊病,他们也设计了若干制度以规避,维系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其中一项制度成为“朝觐”制度,按照《礼记》的说法,“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所谓“聘”是指诸侯派遣臣属前往国都接受天子的质询,而“朝”则是指诸侯离开封地亲自到国都去朝见周王。

《礼记》成书距离西周初已远,我们并不清楚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如此规整的朝见制度,但是根据金文铭文判断,朝见制度并非儒生壁虚构,是有其历史原型的。

燕侯旨鼎,又作匽侯旨鼎,西周早期青铜器

燕侯旨鼎制作于西周早期,其器主燕侯旨是燕国的第二代国君,其铭文为:

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商旨贝二十朋。(大意:燕侯旨首次到宗周朝见,天子赏赐他宝贝二十朋)

在铭文中,燕侯旨“见事”,也就是朝见的地点是王都宗周,他见到了天子,并得到了赏赐。这次朝见是燕侯旨的首次朝见,应当是在继位以后第一次从封地燕国赶到王都,意义不小。

无独有偶,麦方尊记录的同样是井侯(邢侯)的一次朝见,其内容更为丰富:

王令井侯出坯,侯于井。雩若二月,侯见于宗周,亡尤。(大意:周天子命令邢侯封邦建国,封地在邢。来年二月,邢侯在宗周朝见天子,没有受到责罚。)

在麦方尊的记录中,邢侯在受封之后的来年二月由封地河北省邢台市赶回了位于陕西中部的王都宗周,朝见了天子,“亡尤”指没有受到天子的责罚,表明邢侯在朝见中应当是向天子汇报了自己施政的情况。

燕侯旨鼎和麦方尊都是西周初年成王时代的青铜器,这两件青铜器表明,在西周早期分封制度刚刚确立的时候,朝见制度已经存在了。诸侯需要不断前往王都向天子述职,在这样的制度约束之下,诸侯的自立倾向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的。

还有一种特殊的朝见,记录在伯晨鼎铭文中:

隹王八月,辰在丙午,王命垣侯伯晨曰:嗣乃祖考侯于垣,赐汝秬鬯一卣、玄袞衣……用夙夜事,勿废朕令……(大意:八月丙午,周天子向垣侯伯晨颁布了这样的命令:继承你的父亲、祖父在垣地的侯位,赐给你若干仪仗……你要日夜不懈的忠实于自己的职事,不要让我的命令被废弛……)

伯晨是垣地(可能是今天的山西垣曲一带)的诸侯,从铭文提供的信息来看,他的父亲也即上一代垣侯已经身故,他作为家族的继承人理当继承侯位,然而这还需要亲自到宗周,取得周天子形式上的首肯才具有合法性。换句话说,周天子是拥有不承认伯晨继承的权力的,假若伯晨鼎铭文记载的这种制度是常态,新任诸侯想要继承家族权力必须朝见周天子,那么周天子实际上是有权利干涉诸侯继承的,这当然是对诸侯国有力的约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朝灭商,商遗是否有遭到周人的歧视和恶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鲁国的始封之君本是功高盖世的周公旦,但是他身为王朝的最高掌舵人和制度的设计者,百务缠身,并没有精力和时间离开都城前往封地治土理民,鲁国真正的统治者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他从殷都带走了“殷民六族”,从《左传》记载中的这六个氏族“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醜”来看,这应当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他们的新家

  • 周公旦分封天下有三大妙用,这个一揽子方案如何解决巨大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周公旦在分封鲁、卫、晋等国的时候,赐予诸侯的不仅有土地疆域,还有人口氏族。例如分给鲁国的,是“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分给卫国的是“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同是出自商王朝、居住于首都殷的宗族。而卫国的封地在距离安阳殷都不远的河南省

  • 三大矛盾正是引发周朝的三监之乱,周公旦的解决方案影响如此深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平息三监、武庚和东夷联合掀起的叛乱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天下,周公旦需要找到一条消弭矛盾、长治久安的道路,此时这些问题横亘在历史的车轮之前,如果周王朝不能迈过去,那么他们的成功只能是昙花一现:首先,虽然武庚已经被杀,殷都也被夷为平地,但是经过七百余年的统治,商王朝的根须已经深深地扎入了三门峡以东的土

  • 古代西周的分封制度究竟是什么?为何对中国历史影响如此深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西周的政治制度,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词一定是“分封”。的确,“封邦建国”是西周政治制度中最具特色、也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制度,然而分封却也是最被人误解的制度。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国土分割赏赐给自己的兄弟、诸子,让他们成为“诸侯”,这些诸侯名义上是周王的臣属,实际上则是那片国土上

  • 虢国在哪儿?它的国君为何要给周幽王出“骊山烽火戏诸侯”的馊主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齐、鲁地处山东,距离西周王都镐京非常遥远。这当然不是说,周天子的王畿里就不存在诸侯了。正如《贞观政要·封建篇》所说:“天下五服之内,尽封诸侯,王畿千里之间,俱为采地。”那些王都镐京附近的封国国君一般具有双重身份。他们除了作为诸侯国国君之外,还在王室内领有职务,像西周前期的周公、召公等人,都是王室的

  • 《史记》所载有误,西周并不存在一个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鲁国,还是虢、郑,其公族都是姬姓。从中也可看到同姓诸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情况与此相同的还有燕国。就像鲁国的诞生与大名鼎鼎的“周公”密切相关一样,燕国与“召公”也有着渊源。召公姓姬名奭。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周文王的小儿子或者庶子。不过也有人认为,他只是西周王室的支系。无论如何,召公在周初总是一位地

  • 西周五爵制中的“伯”和“子”都不是爵位,那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西周众多的铭文记录中,“伯”的出现频率极高,大量贵族都以“伯”为称呼,如此泛称似乎也体现不出“伯”作为“五等爵制”中的一个中高级爵位应有的地位。“伯”的地位有时候很低,例如著名的宜侯夨簋铭文中说,周王赏赐宜侯夨“在宜王人十又七生”以及“奠七伯”,就是在赐予宜侯夨宜地从属于王室的家族17个以及郑地

  • 西周贵族“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真的存在过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西周的政治制度,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这样的面貌:以等级制度为体、礼乐制度为用的森严政治体系。在作为制度基础的“等级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将贵族爵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在五等爵划分的基础上,器用、服装、乐舞等均以爵位高低为依据,形成了严格而鲜明的“礼乐制

  • 谁是西周诸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天子?“神人”光环从何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太康(280—289)年间,汲郡(今河南卫辉,战国时是魏国的封地)一带发生了一件怪事。先是盗墓贼不准(fōu zhǔn,汲郡人)挖到一座500多年前的古墓(战国魏王墓),挑走了不少贵重物品。没隔几天,官府收到消息,再来“探宝”,只不过他们要找的宝物和父老乡亲眼中的不太一样,成捆竹简从古墓里被搬

  •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18个异姓诸侯国中,就有齐国与陈国,齐国的始封君就是姜子牙,也就是吕尚,他是炎帝的后人,在商朝末年,姜子牙辅佐周文王与周武王两代天子,被周武王称为师尚父,姜子牙的封地在当时整个天下的最东边,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建都于营丘,后改名为临淄,姜子牙就是姜姓吕氏的始祖,姜氏齐国存在了658年。陈国的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