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地名漫谈】“六国码头”究竟是指哪六国?

【地名漫谈】“六国码头”究竟是指哪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234 更新时间:2024/1/21 2:25:17

(来源:太仓市民政局)

元明时期,太仓是巨艘万斛、辐辏云集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坐标性城邑,而“六国码头”则是太仓走向世界的重要贸易港口的著名标识。

据明代太仓文士张寅《海运考》所记,有关太仓海漕的行运历史,可上溯至秦,而唐皆行循之。这在唐代诗圣杜甫的诗中也有所描述:“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后出塞》)、“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昔游》)。清人徐松之、张大莼《百城烟水》对此明确解释道:杜诗中“所谓‘东吴’、‘吴门’者,属太仓以循海道也”。

到了宋代建都汴京,漕运之法分为四路,海运遂废。

元朝建立之后,尽管都城距离江南遥远,但“百司庶务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由此出现了太仓漕运与海运的勃兴。元代赵世延、揭奚斯撰著的《大元海运记》记载,泊驻太仓港的官方粮船占全国总粮船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往来最多的一天可达到1653艘。而历史上经太仓转运京城的漕粮每年160万石,占全国所需的30%。

与此同时,海运过程中的对外贸易也出现了空前的规模。元代太仓诗人郭翼《送友人》诗生动描写道:

“吴东之州娄东江,民庐矗矗如蠭房;

官车客马交驰横,红尘轧投康与庄。

鸡鸣闹市森开张,珠犀翠象在道旁;

吴艎越舰万首骧,大帆云落如山崩。

舟工花股百夫雄,蛮音獠语如吃羌;

水仙祠前海茫茫,鱼鳖作道虹作梁。

龙堂贝阙当中央,灵女嫒歌吹笙簧;

冯夷伐鼓相铿轰,或乘飞龙下沧浪。

大樯小樯火流光,翠旗摩云互低昂;

左驱勾陈右搀抢,天子锡命下南邦……”

太仓因此成为海漕、商贸大港。元延佑元年(1314),昆山州治迁到太仓,同时置海运仓于太仓南码头,即海运仓旧址。到明代时期,有天地等字贮粮廒房91座,共计919间。粮艘商舶,集如林木,官商云集,盛极一时。史料载述,当时的进口物资以黄金和木材为大宗,间有多种工艺制品;而输出物资主要为丝绸、茶叶、瓷器、文具、书册等。

[var1]

由此,“六国码头”这一闻名遐迩的名称,开始出现于明代穿山人桑悦主纂、弘治十三年(1500年)刊印的《太仓州志》中:

“元至元十九年,宣慰使朱清、张瑄,自崇明徙居太仓,创开海道遭运,而海外诸番因得于此交通市易,是以四关居民,闾肆相接,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辏而云集,当时谓之‘六国码头’。”

而在这之前,明代穿山人桑琳写的《重过太仓》中已有“马头通六国,曾泊岛夷船”这样的诗句。

桑琳是桑悦的父亲,这首《重过太仓》诗收录在《弘治太仓州志》卷十,显然,写作的时间应早于这部州志。而同时代的太仓文人、曾提议建立太仓州的陆容在《太仓州》一诗中也有“五乡始系中丞置,六国曾尊正朔来”的描述,也有了“六国”的表述。

元代进士、著名诗人杨维桢在《娄江南馆》诗中写道:

“鲛卵兼斤传海上,海人一尺立阶前。

娄江马头天下少,春水如天即放船。”

虽然诗中没有提及“六国码头”字样,但却以浪漫的笔触,刻画了“娄江南馆”之处那天下少有的“码头”盛况。而“娄江南馆”,正是位于太仓大南门外三里许的码头上。

至明代嘉靖年间,太仓文人张寅编纂的《太仓州志》则有了进一步的记载:“外通琉球、日本等六国,故太仓南关谓之‘六国码头’。”

太仓南关,即位于城南的张泾关。元代时期,水军万户府在太仓设有四关把守:张泾关(城南)、半泾关(城东)、吴塘关(城西)和古塘关(城北)。至明代正统七年,仅有张泾关尚存,由镇海卫每季派10名军士驻守。

嘉靖《太仓州志》卷三记载:“太仓昔未有州也,地横截海口。刘家大河径其南,七鸦绕其北。凡海船之市易往来者,必由刘家河,泊州之张泾关,过昆山,抵郡城之娄门。”记录了张泾关在海运贸易交往中作为重要停泊码头的史实。

[var1]

而上文中提到的桑琳诗《重过太仓》,“太仓”当是指城南的海运仓。这在明代太仓的几部州志中都有这样的表述:

“苏州府太仓,在州城南张泾上,洪武二十六年创建”( 桑悦《太仓州志》)

“太仓在州城南娄江北岸,又名海运仓。”(张寅《太仓州志》)

“太仓,在城南娄江北岸,亦名海运仓。” (张采《太仓州志》)

由此,桑琳笔下的“马头通六国”的“马头”,也当是指海运仓所在的南关码头。

此后的地方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六国码头”采用张寅《太仓州志》“太仓南关”说的记载。如太仓文人张采编纂、刊印于明代崇祯年间的《太仓州志》:

“海在州城东七十里。自刘家港南,环七鸦浦北百余里,东北至崇明县二百六十里,水面两岸距四十里,外通琉球诸国,故元时南关称‘六国码头’。”

此外,清代张大纯纂《姑苏采风类记》《百城烟水》等也都有类似记载。2013年5月,太仓海运仓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var1]

张寅《太仓州志》仅列举了“琉球、日本等六国”,张采《太仓州志》则写了“琉球诸国”,张大纯《百城烟水》则记载了“西洋、琉球、日本诸番”。唯有清人郑光祖撰著的《一斑录》中,则是具体指证了“六国码头”的六个通商国之名:

“太仓州城外,有一处地名“六国码头”。士人犹能举六国之名曰:大、小琉球,日本,安南,暹罗,高丽也。前朝以来,刘河、吴淞江皆广阔,六国商贩聚集。虽不若粤海、澳门等处,而码头之名,迄今不改。”

据此,“六国”是指大琉球、小琉球、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高丽(今朝鲜、韩国)。

[var1]

郑光祖生活在清朝道光年间,为太仓近邻常熟东张人,也是一位史学家和博物学家。有学者评价他的笔记《一斑录》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生物进化思想,在十九世纪末达尔文进化论传到中国之前,《一斑录》中已经有自然界生物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化进程的述说。可见这本笔记所记颇有文献参考价值,非齐东野语可比。

当然,“六国”之称,其实也并非仅此六国通商,事实上,元明时代与太仓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远不止六国。桑悦《太仓州志》卷七“义行”即记载了两名寓居太仓的商人孙天富和陈宝生,在从事海外贸易过程中,“所涉异国,自高句丽、阇婆、罗斛等国,凡十易寒暑而返。……足之所履无虑数十国”。因此,我们宁可把 “六国码头”看成是太仓的一个值得荣耀的雅称而不必一一坐实。

原 创| 太仓市地名咨询专家组 张庆

审核人| 袁晔、董志军

发布人| 歆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辞之祖屈原名句一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

  • 孔子七十二贤-子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子七十二贤子我《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说,孔子门人有三千之众,而通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的共有七十二人,这些人都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关于孔子的这些弟子,你知道多少呢?在

  • 古代君臣的典范:秦孝公与商鞅,互相成就,彼此成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那有什么能够让后代的学习的君王典范吗?答案就是秦孝公和商鞅这一对君臣之间的关系,正是两个彼此相互了解,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在战国初期,秦国在众多国家当中是个实力很弱的一个小国,居住在一个人们都认为是个蛮夷之地的地区,秦国经常受到了其他国家的欺负,很多时候为了生存不得不割地求和,秦国就

  • 从“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晋”,晋国到底是怎么被韩赵魏瓜分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平王东迁”乃礼乐崩坏之始,“曲沃代翼”为晋分裂埋下祸根众所周知,周朝采取的是分封统治,即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维系周王朝统治的核心,便是礼乐制度,而礼乐制度的核心则便是“宗法制”,即王族贵族皆按血缘关系分配权力。[var1]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度,宗族又分为大

  • 秦国攻取魏国河西之地:五次战争,运气与实力哪个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河西之战一共五场,秦军胜了两场,除了第五次河西之战,还有一战以秦国的胜利告终的,这就是一战斩首魏军六万人的第三次河西之战。当时的秦国尚未实施商鞅变法,而魏国已经是当时的超级强国,秦军在第一次、第二次河西之战都失败且国力远不及魏国的情况下,凭什么斩杀六万魏军,还在河西占领了不少领地?我认为应该分别从秦

  • 秦国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继位刚3天就驾崩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他曾祖父是带领秦国崛起的秦孝公,奶奶是女强人秦宣太后芈八子,父亲是称霸天下的秦昭襄王;孙子则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所处的时代是秦国奋发向上的时代,作为一代国君,他本该像父辈子孙那样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传奇。[var1]可惜,这哥们儿命不好,继位仅3天便驾崩,成为了历史上最为短命的国君!秦孝

  • 战国的齐长城、后来的金长城所分布区域,为何不能算作“长城地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军防体系最复杂、规模与影响最大的文化遗产类型,长城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文明碰撞的结果,最初修建主要出于军事目的。不过,处在不同时代与位置的长城,也具有不同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有更大的纵深」长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北宋、西夏、辽、金

  • 古代士兵打仗,如何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有一办法,被沿用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5000年,各朝各代的不断更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现象,也诞生了不少英雄人物。提起越王勾践,大家都会先想到“卧薪尝胆”的故事。只知道勾践失败后时刻警惕自己所受的苦难发奋图强,却不知勾践也是一名成功的军事家,谋略家,他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他带兵打仗的时候,想出了个解

  • 孔子一生中的三大不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每个人都知道“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是人生的三大不幸,殊不知孔子,这位后来被尊称为“千古一圣”的圣人,几乎承受了这三种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var1]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的孔子,事实上,孔子的祖籍是在宋国(现在的都城在河南省商丘市),宋国是周武王的属国,周武王把宋国赐给了支持周朝政权的商朝贵

  • 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只因在美色上犯了迷糊,晚年落得身首异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黄歇一辈子在国政上功绩雄伟,但就因为他做错了一件事,晚年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英雄难过美人关战国时期,贵族以养门客为荣,百姓也以门客数量来议论贵族。黄歇贵为春申君,自然不乏能人异士来投奔他,当然,这也与他厚待门客有关。据说黄歇家里的门客都穿着绸缎的衣服,身上挂满了珍宝,连鞋子上都装饰有珍珠。[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