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仓市民政局)
元明时期,太仓是巨艘万斛、辐辏云集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坐标性城邑,而“六国码头”则是太仓走向世界的重要贸易港口的著名标识。
据明代太仓文士张寅《海运考》所记,有关太仓海漕的行运历史,可上溯至秦,而唐皆行循之。这在唐代诗圣杜甫的诗中也有所描述:“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后出塞》)、“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昔游》)。清人徐松之、张大莼《百城烟水》对此明确解释道:杜诗中“所谓‘东吴’、‘吴门’者,属太仓以循海道也”。
到了宋代建都汴京,漕运之法分为四路,海运遂废。
元朝建立之后,尽管都城距离江南遥远,但“百司庶务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由此出现了太仓漕运与海运的勃兴。元代赵世延、揭奚斯撰著的《大元海运记》记载,泊驻太仓港的官方粮船占全国总粮船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往来最多的一天可达到1653艘。而历史上经太仓转运京城的漕粮每年160万石,占全国所需的30%。
与此同时,海运过程中的对外贸易也出现了空前的规模。元代太仓诗人郭翼《送友人》诗生动描写道:
“吴东之州娄东江,民庐矗矗如蠭房;
官车客马交驰横,红尘轧投康与庄。
鸡鸣闹市森开张,珠犀翠象在道旁;
吴艎越舰万首骧,大帆云落如山崩。
舟工花股百夫雄,蛮音獠语如吃羌;
水仙祠前海茫茫,鱼鳖作道虹作梁。
龙堂贝阙当中央,灵女嫒歌吹笙簧;
冯夷伐鼓相铿轰,或乘飞龙下沧浪。
大樯小樯火流光,翠旗摩云互低昂;
左驱勾陈右搀抢,天子锡命下南邦……”
太仓因此成为海漕、商贸大港。元延佑元年(1314),昆山州治迁到太仓,同时置海运仓于太仓南码头,即海运仓旧址。到明代时期,有天地等字贮粮廒房91座,共计919间。粮艘商舶,集如林木,官商云集,盛极一时。史料载述,当时的进口物资以黄金和木材为大宗,间有多种工艺制品;而输出物资主要为丝绸、茶叶、瓷器、文具、书册等。
[var1]
由此,“六国码头”这一闻名遐迩的名称,开始出现于明代穿山人桑悦主纂、弘治十三年(1500年)刊印的《太仓州志》中:
“元至元十九年,宣慰使朱清、张瑄,自崇明徙居太仓,创开海道遭运,而海外诸番因得于此交通市易,是以四关居民,闾肆相接,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辏而云集,当时谓之‘六国码头’。”
而在这之前,明代穿山人桑琳写的《重过太仓》中已有“马头通六国,曾泊岛夷船”这样的诗句。
桑琳是桑悦的父亲,这首《重过太仓》诗收录在《弘治太仓州志》卷十,显然,写作的时间应早于这部州志。而同时代的太仓文人、曾提议建立太仓州的陆容在《太仓州》一诗中也有“五乡始系中丞置,六国曾尊正朔来”的描述,也有了“六国”的表述。
元代进士、著名诗人杨维桢在《娄江南馆》诗中写道:
“鲛卵兼斤传海上,海人一尺立阶前。
娄江马头天下少,春水如天即放船。”
虽然诗中没有提及“六国码头”字样,但却以浪漫的笔触,刻画了“娄江南馆”之处那天下少有的“码头”盛况。而“娄江南馆”,正是位于太仓大南门外三里许的码头上。
至明代嘉靖年间,太仓文人张寅编纂的《太仓州志》则有了进一步的记载:“外通琉球、日本等六国,故太仓南关谓之‘六国码头’。”
太仓南关,即位于城南的张泾关。元代时期,水军万户府在太仓设有四关把守:张泾关(城南)、半泾关(城东)、吴塘关(城西)和古塘关(城北)。至明代正统七年,仅有张泾关尚存,由镇海卫每季派10名军士驻守。
嘉靖《太仓州志》卷三记载:“太仓昔未有州也,地横截海口。刘家大河径其南,七鸦绕其北。凡海船之市易往来者,必由刘家河,泊州之张泾关,过昆山,抵郡城之娄门。”记录了张泾关在海运贸易交往中作为重要停泊码头的史实。
[var1]
而上文中提到的桑琳诗《重过太仓》,“太仓”当是指城南的海运仓。这在明代太仓的几部州志中都有这样的表述:
“苏州府太仓,在州城南张泾上,洪武二十六年创建”( 桑悦《太仓州志》)
“太仓在州城南娄江北岸,又名海运仓。”(张寅《太仓州志》)
“太仓,在城南娄江北岸,亦名海运仓。” (张采《太仓州志》)
由此,桑琳笔下的“马头通六国”的“马头”,也当是指海运仓所在的南关码头。
此后的地方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六国码头”采用张寅《太仓州志》“太仓南关”说的记载。如太仓文人张采编纂、刊印于明代崇祯年间的《太仓州志》:
“海在州城东七十里。自刘家港南,环七鸦浦北百余里,东北至崇明县二百六十里,水面两岸距四十里,外通琉球诸国,故元时南关称‘六国码头’。”
此外,清代张大纯纂《姑苏采风类记》《百城烟水》等也都有类似记载。2013年5月,太仓海运仓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var1]
张寅《太仓州志》仅列举了“琉球、日本等六国”,张采《太仓州志》则写了“琉球诸国”,张大纯《百城烟水》则记载了“西洋、琉球、日本诸番”。唯有清人郑光祖撰著的《一斑录》中,则是具体指证了“六国码头”的六个通商国之名:
“太仓州城外,有一处地名“六国码头”。士人犹能举六国之名曰:大、小琉球,日本,安南,暹罗,高丽也。前朝以来,刘河、吴淞江皆广阔,六国商贩聚集。虽不若粤海、澳门等处,而码头之名,迄今不改。”
据此,“六国”是指大琉球、小琉球、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高丽(今朝鲜、韩国)。
[var1]
郑光祖生活在清朝道光年间,为太仓近邻常熟东张人,也是一位史学家和博物学家。有学者评价他的笔记《一斑录》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生物进化思想,在十九世纪末达尔文进化论传到中国之前,《一斑录》中已经有自然界生物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化进程的述说。可见这本笔记所记颇有文献参考价值,非齐东野语可比。
当然,“六国”之称,其实也并非仅此六国通商,事实上,元明时代与太仓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远不止六国。桑悦《太仓州志》卷七“义行”即记载了两名寓居太仓的商人孙天富和陈宝生,在从事海外贸易过程中,“所涉异国,自高句丽、阇婆、罗斛等国,凡十易寒暑而返。……足之所履无虑数十国”。因此,我们宁可把 “六国码头”看成是太仓的一个值得荣耀的雅称而不必一一坐实。
原 创| 太仓市地名咨询专家组 张庆
审核人| 袁晔、董志军
发布人| 王歆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