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士兵打仗,如何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有一办法,被沿用千年

古代士兵打仗,如何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有一办法,被沿用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862 更新时间:2024/2/10 14:53:33

然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5000年,各朝各代的不断更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现象,也诞生了不少英雄人物。

提起越王勾践,大家都会先想到“卧薪尝胆”的故事。只知道勾践失败后时刻警惕自己所受的苦难发奋图强,却不知勾践也是一名成功的军事家,谋略家,他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他带兵打仗的时候,想出了个解决士兵生理需求的方法,并且沿用了千年。

[var1]

古战场中的女兵

在那个残酷的冷兵器时代,医疗水平十分低下,只要去了战场,基本都是九死一生的状态。将士们要面对的不只是死亡,还有严重的心理上的压力,同时还有生理需求上的问题,如果出现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战场上就会出现士气低迷和逃兵的现象。

古代战场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不招收女子从军。其实在历史上是有女性参军,还在军队里立下赫赫战功。

在春秋战国的时期,各国征战频繁,各国的男子数量急剧下降,可是根本矛盾没有解决,战争还是不会停止。所以女子也可以参军征战,并且也成为了常态化的一种现象。

历史上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不仅以女子的身份参军,并且还成为了军队的统帅。

[var1]

那么在军队中的女人就可以为男性士兵解决生理需求吗?答案是不。

这些参军的女子是受到军法保护的,她们在军中是有严格的纪律和岗位划分的,大部分随军的妇人是负责军队的后勤和补给,并不是给士兵们解决生理需求的工具。就算军中的男子对他们有什么非分之想,也是万万不可的。

因为打仗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并不能光靠后方的粮草运输,在驻扎的地方会有一些女性士兵发展屯田,从事农业。

所以在行军的队伍中,女性的身影还是经常见到的,然而血气方刚的男性士兵,不但不能解决生理需求,还要看着异性在自己身边晃来晃去。这就导致了长年累月在军队中的男性士兵不仅没有解决生理问题,同时还更加严重了,心理状态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var1]

日积月累下来,他们会变得敏感不安,管理上很成问题,军队很容易发生暴动,各国君主都十分苦恼,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越王勾践提出的卒妻制

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俘虏,不仅卧薪尝胆,同时他也在吴国接触到了很多的底层人物,他更能体会到底层士兵的苦楚心酸。

所以后来在他回到越国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新制度的推行。

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了卒妻制。简单来说就是将国家里死了丈夫的寡妇集中起来,分配到各个军队,给在编的士兵们解决生理需求。

[var1]

这个制度确实有很大的成效,军队内士气大涨,同时更好管理了。

然后而这个制度的弊端就是违背了妇女意愿,在军队里的寡妇对士兵而言根本就是泄欲的工具,他们就像奴隶一样被肆意践踏,许多寡妇甚至被折磨致死,被当作垃圾一样弃尸荒野。

然而这项制度还是被继续沿袭下去了,一直推行,历代的君王也对这项制度进行了多次的“改良”,但还是换汤不换药,都是对女性人格的侮辱和不尊重。

比如他们征收的并不是国家里死了老公的寡妇,而是一些被株连的妻女。很多高门大户男性全都被斩首,女性被发配到军中。

这些女性并不像强收来的寡妇一样,长期劳苦,生活相貌一般。她们大都养尊处优好几年,姿色远在平民女子之上,还是戴罪之身,所以士兵们就减少了许多负罪感,对她们的手段也更加的粗暴和残忍。

[var1]

这些罪臣之女往往拖家带口一去便是好几个,有一些女子为了让晚辈少受些苦,还主动迎合军内士兵的特殊癖好,其中滋味难以想象。

这项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废止了这项丧尽人权的制度。

卒妻制的利弊

卒妻制是不是真的能够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这件事情是无从考证的,在古代的行军队伍中,不实行卒妻制的也不在少数,也不见得他们就士气低迷,无法打仗。但是这项制度却又在客观上确实解决了士兵们的生理需求,提升了士气。

[var1]

但是卒妻制带来的弊端却比它带来的好处要多得多。因为那些被征收的寡妇,有些人的丈夫就是战死沙场,鞠躬尽瘁的老兵。

而沙场上的士兵面对那些随军的女子,会不会想起自己远在家乡的妻女,倘若有一天自己也战死沙场,自己的妻女会不会也沦落到这般下场?而且在战场上过度发泄自己的个人欲望,也会严重影响到士兵的战斗力,久而久之也会对军队造成不好的影响。

其实除了卒妻制,还有另外几种解决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丈夫从军,妻子可以随军,这样不仅可以照顾生活起居,也可以得到生理需求的解决,但是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弊端,不仅家中无人照顾,女子在军中也很不方便,不易作战。

[var1]

第二种方法是在作战前同一战士们如果攻入对方城池便可享用一切,这样士兵们就会拼命杀敌,胜利后会进行数日的烧杀抢掠,多数士兵会抢占良家妇女来发泄欲望。

第三种方法就是在俘虏中抢军妓来到自己营中。这样士兵们不仅没有思想负担,还会发泄自己的生理欲望。

第四种就是战争胜利之后,将军们会带战士们去城池中的青楼在那里夜夜笙歌,纵情享日。因为是战败方青楼里的女子害怕被杀,往往会极尽谄媚,而且全部免费。

[var1]

当然以上所有的做法都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士兵的生理需求,而且都是泯灭人性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孔子一生中的三大不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每个人都知道“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是人生的三大不幸,殊不知孔子,这位后来被尊称为“千古一圣”的圣人,几乎承受了这三种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var1]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的孔子,事实上,孔子的祖籍是在宋国(现在的都城在河南省商丘市),宋国是周武王的属国,周武王把宋国赐给了支持周朝政权的商朝贵

  • 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只因在美色上犯了迷糊,晚年落得身首异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黄歇一辈子在国政上功绩雄伟,但就因为他做错了一件事,晚年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英雄难过美人关战国时期,贵族以养门客为荣,百姓也以门客数量来议论贵族。黄歇贵为春申君,自然不乏能人异士来投奔他,当然,这也与他厚待门客有关。据说黄歇家里的门客都穿着绸缎的衣服,身上挂满了珍宝,连鞋子上都装饰有珍珠。[va

  • 《史记》一句话暗示:蔺相如完璧归赵,其实是一场失败的外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最不重要的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事情要从赵国得到宝物和氏璧说起,赵国偶然间得到一块宝玉和氏璧,秦国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秦王对赵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害怕秦王有诈,于是派蔺相如去和秦王商量此事,而蔺相如见到秦王后,认为秦王并不是真心想用城池换

  • 只因输掉了这场对外战争,秦国元气大伤,统一六国推迟了2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之后,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他比秦献公更具有长远眼光,深知秦国如果要强大起来,就必须变法图强,于是秦孝公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一代雄才商鞅闻风而至,与秦孝公联手,在秦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由弱转强。从这里开始,秦国仿佛在战国时期开了挂,明君强臣层出不穷,秦孝公之后,秦

  • 潍县东关孙膑祠神牛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友情提示:本文1313字,阅读约需5分钟潍县东关孙膑祠神牛传说[var1]潍县东关北角耀武门内,有一座碧霞宫,为碧霞元君庙,庙内附有孙膑祠,内有孙膑塑像。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杰出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同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庞涓为魏国效力,被封为大将军,因庞涓本领不及孙膑,庞涓嫉其才能,将孙膑

  • 古代四大名医石雕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雕像(多图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石雕扁鹊-凯岩石业石雕扁鹊-凯岩石业石雕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名旉,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外科,曾用“麻沸散”施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模仿

  • 孔子七十二贤-子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子七十二贤子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说,孔子门人有三千之众,而通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的共有七十二人,这些人都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关于孔子的这些弟子,你知道多少呢?在

  • 二十岁的伍子胥有多厉害?面对秦国猛将,一人执剑救下十七国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资料图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是楚国老臣伍奢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位奇才。在历史上,伍子胥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帮助吴国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并辅佐吴王夫差消灭了宿敌越国,打得强大的楚国差点灭国,还使得吴王夫差成了某版本中的春秋五霸之一(关于春秋五霸有几个版本)。然而正史中关于伍子胥年轻时候的表现记载不多,那么伍子

  •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当时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在农田沟恤系统的基础上,夏、商、西周时确立了井田制度,井田、沟恤互为表里,调节水土矛盾,促进农地开发。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田积水问题的逐步解决,井田废、沟恤湮,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进入传统农业的发展

  • 【金玉良言】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赏•析这句话以直言其事的手法阐明学问付诸实践的重要性。这里强调以实践能力作为检验士人有无真才实学的标准,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人眼中,学问虽然重要,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就不能算学到了真本领。这种观念就是传统的“知行”观。这种强调知行统一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反对本本主义,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