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大国争霸时小国作为缓冲区往往成为大国交兵的战场而惨不忍睹

春秋大国争霸时小国作为缓冲区往往成为大国交兵的战场而惨不忍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384 更新时间:2024/2/22 3:17:19

春秋中期的

周襄王二十年

(前632年

,在卫国的城濮,楚、陈、蔡三国联军与晋、宋、齐、秦四国联军爆发了大战,最终前者落败。

此战带来了三大后果:“蛮夷”楚国挺进中原的势头遭受重挫;晋文公重耳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晋国的百年霸业由此开;持续近百年的晋楚争霸全面拉开帷幕。

第三点尤其重要。名义上是两强相争,但实际上将几乎将所有的诸侯国卷了进去;其中受害最深的,莫过于夹在两强之间、位于中原腹心区的郑/宋等国。

晋楚争霸虽旷日持久,但逻辑其实很简单:两强爆发一场大战,如果晋国获胜,那么先前依附于楚国的中原小国都会很识相(或者被迫)地依附晋国,比如城濮之战后。

[var1]

楚庄王

相反,假使楚国赢了,那么晋国的

附庸

也会立即主/被动地抛弃曾经的老大哥,转而投向楚国的怀抱。比如在

周定王十年

前597年

的邲之战中,一代雄主楚庄王大获全胜,而晋国的威望则严重受挫、失去了对小国的支配能力。

乍一看,小国的日子貌似很安逸:不就是改抱大腿吗?这还不容易!但现实哪有这么容易。假如自己的附庸转投晋国的怀抱,楚国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我收拾不了晋国、还收拾不了你?于是便找这个小国的麻烦。

反之亦然,就这样,围绕

附庸

的纷争,早晚会演变成两强的直接对抗,那段历史就这么令人绝望地循环下去。

那么,晋、楚为什么不直接吞并夹在中间的小弟呢?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他们吞并了小国,就失去了缓冲区、变成直接与对手接壤,边境的军事压力将空前剧增。

于是双方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默契:自己不愿意吃掉中间的小国,也不允许对方这么干,最终带来这样一个结果——晋楚长期在这些小国的国土上大动干戈,这些夹缝中的弱者沦为了大国的练兵场,战火不休、生灵涂炭。

据不完全统计,晋楚争霸期间,郑国被卷入战火超过了72次,而宋国也超过46次,两国成了春秋列国中外部环境最恶劣的国家。

[var1]

邲之战示意图

至于他们有多惨,从邲之战前后即可见一斑。

周定王十年(前597年)

,楚庄王以讨叛的名义率领大军围攻郑国都城,晋国则派出精锐之师救援,最终爆发了邲之战。

重点看看郑国被围攻的惨状。据史书称,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被楚国大军如铁桶般包围了17之后,郑国人就撑不住了,他们聚集在太庙前痛哭失声,连城墙上顽强抵抗的军人也被影响,一时间哭声震天动地,甚至感染了城外的楚军将士,他们暂时撤围,以便郑国人修葺城墙、补充物资。

但在随后,楚兵卷土重来,这一次持续了三个月,硬生生把城邑攻破,郑公不得不“肉袒牵羊”投降。

周定王十一年

前596年

,轮到另一个“鱼肉”宋国。楚庄王为了试探、凌压宋国,在派使者前往齐国时,故意让其经过宋国的领土,但却没跟宋国朝廷打招呼。意思就是:你宋国就跟我的领土差不多,不配享受外交礼节。

当时的宋国由大夫华元执政,虽然国弱,但他却颇有胆气(也许是仗着晋国这位靠山),直接抓了楚国使者:“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楚国大军随之而来,围攻宋国都城长达5个月,而宋国人翘首以盼的晋国援兵却迟迟不来。

[var1]

古时的都城,大多是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虽然经贸活动也在其中开展,但城内并不具备自我循环的经济生态,维持日常生存所需的粮食、木柴存量有限,主要依靠外部输血(如今也是)。因此,到了战争时期,一旦围城战持续过久,城内的生存资源就会随之减少、枯竭(具体能撑多久,要看城市的规模、军民的数量)。

因此,纵观古时历朝历代的攻城战,被直接攻破的其实占比很少,大部分都是在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

而在投降之前,为了攫取之后一丝希望,城内的军民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支撑下去,粮食吃完了,那就吃草根、树皮、武器/装甲上的皮革,或者是老鼠、战马;生火烹饪的木材没了,那就拆门板、房子......那么,假如这些招都用完了呢?看看宋国的遭遇就知道了。

宋国都城粮草断绝之后,华元在情急之下连夜赶往楚军大营,与楚国司马子反议和。子反询问城内的情况,华元回答:“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易”就是交换的意思,即城内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了,人们只好吃那些没有战斗力的未成年人,但是不忍心对自己亲生的下手,只好用交换的方式杀食以充饥;没有生火的材料,那就只好焚烧人骨。

根据《公羊传》的说法,当时的楚军也只有7日之粮草,而《资治通鉴》中表述的则是2天。因此楚军顺水推舟、卖了华元个人情,两国议和、撤围而去。

[var1]

邯郸之战示意图

在其后的史书中,类似的惨烈场景不断见诸史书。战国时期秦、赵的邯郸之战,由于持续时间太长(前259

——

257年),物资储备的邯郸城也撑不下去了,据《史记·平原君列传》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

除了战争年代,在和平时期,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灾害,同样会发生类似的惨案,连那些公认的盛世也难以避免。比如

建元三年

(前138年

,即汉武帝登基的第三年,汉王朝承接文景之治,一派强盛的气象。然而这年发生了大洪灾,饥荒随之而来:“大饥,人相食。”

封建王朝持续的千百年中,此类案例从来未曾断绝。东汉末年、西晋八王之乱、南北朝的侯景之乱、隋末军阀混战、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每当大灾大难降临之际,人相食的事件就层出不穷,乱军、朝廷军队、普通老百姓......所有人都难以独善其身。

为啥人们常说:历史不忍细读,也许这就是原因之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和战国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变化导致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的变化导致战争的规模如参战人数、斩杀人数、兵器使用、持续时间、奖惩制度的不同春秋时期,兵源主要是“士”阶级,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战国时期的兵源也来源更广,郡县征兵制的建立和推广,使广大普通百姓也可以当兵。战国时期的兵源远远多于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自然就会更大,春秋时期,几万的参战

  • 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的裂变,战国时建立新秩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春秋与战国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社会政治内核发生了“质变”。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三家分晋事件加以体会。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是公认的战国开端。周威烈王任命三个晋国大夫为诸侯,这种看似温和平静的政治动作,为啥

  • 战国时期这五位天才,东方六国一个不要,跑到秦国灭六国、成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抱着一个雄心投奔到老师的门下,老师效力于魏国,可是由于魏王不待见商鞅。商鞅的一身才能无处施展,于是就寒心离开魏国去了秦国。到秦国之后,不就被秦王看重,管理秦国事务,秦王更是信任有加,支持商鞅变法求强,更是帮助商鞅摆平各旧族之间的反对之声。商鞅想施展才华,秦王给商鞅空间,并且让商鞅获得各国之王都

  • 山海经:夸父追日,其实是夸父自不量力与“日景”赛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我在前面说过,现代也有关于连体人的报道,而可能是尧舜禹时太阳光中的某种射线过强,那时候出现的连体人比例要比现代高,这个叫“相柳氏”的人长着九个头,是有这个可能的。但“以食九山”只是说相柳氏常轮流到各座山中觅食,而不是九个头同时到九座山中觅食。[var1]而“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则反应

  • 东晋时期有数个政权因影响力不足未被列入十六国之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建立之初,当年內迁的各少数民族经过近百年的辗转迁徙,已经遍布中原北方各地,尤其以并州(山西)、关中(陕西中南部)为多。自晋初开始,由于西晋贵族及各少数民族豪强的压迫和剥削、同时各少数民族内部也滋生了恢复之前被剥夺的权位和旧有的掠夺贪欲,导致西晋内部以各民族形式组织的动乱甚至战争不断发生,先后爆发

  • 兵马俑中发现的三件逆天武器,或可揭开秦国一统六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猛人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盛空前,以一国之力灭六国,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var1]秦朝这么强大,除了靠变法,还靠什么纵横疆场?考古专家挖到秦兵马俑时,见秦兵马俑的气势恢弘,细细挖掘下,还发现三件文物,让人惊奇不已,或可揭开秦国一统六国的冰山一角。 [var1]兵马俑一号坑青铜剑一:青铜剑

  • 公孙衍曾入秦参军,后促成合纵,最终却死于秦国相邦任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公孙衍本为魏人,却于早年入秦参军,一路凭借军功登上大良造之高位,眼看即将名利双收,天上突然掉下个张仪,公孙衍一怒之下离开秦国。那么,离开秦国后的公孙衍,其结局又是如何呢?魏人出身却入秦参军,张仪到来公孙衍无奈离秦周显王九年(前360年),公孙衍出生于魏国阴晋,本为魏人出身的他,却不知道因何而于周显王

  • 中国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发掘现场全景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在这些河流之间,分布着诸多台原、高地,如神禾原、乐游原、少陵原等。这些台原表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焦村M25、焦村M26、中兆村M100这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均位于西安市南郊浐河西岸的少陵原上。“十六国大墓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

  • 《大秦帝国》中嬴渠梁为何把公叔痤送回魏国,不怕放虎归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秦魏少梁大战,以秦献公中狼毒箭,公叔痤被俘虏,双方死伤无数而结束。随后,秦献公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即位的秦孝公嬴渠梁在山河飘摇之际担当大任。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魏国却仍旧有吞并秦国的野心,秦国的存亡岌岌可危。嬴渠梁做出放公叔痤归魏的决定,是从以下三点考虑的:[var1]首先,秦国不愿再与魏国大

  • 管仲开始将食盐进行官卖,唐宋政府收入中食盐占据极大比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以前,朝廷专卖的盐称作是官盐,而那种私人买卖的私盐,都是非法的。从先秦时代的齐国开始,盐就成为了一种国家完全掌控的东西,从其制作、加工,以及买卖等所有领域,全都不准私人插手,而这种做法,持续了数千年。对于盐的控制,其实也非常好理解,首先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再者,也因为盐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