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

中国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776 更新时间:2024/1/24 23:48:15

[var1]

▲ 发掘现场全景

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在这些河流之间,分布着诸多台原、高地,如神禾原、乐游原、少陵原等。这些台原表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焦村M25、焦村M26、中兆村M100这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均位于西安市南郊浐河西岸的少陵原上。

“十六国大墓为研究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资料,体现出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进过程。”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宁琰说。

一次次发掘,攻克考古工作难点重点

少陵原是西安市城区东南方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这里在汉代被称为鸿固原,又有凤栖原之称。该原北望长安,南接秦岭,地势高敞。”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艳朋说。

[var1]

▲ 墓道两侧生土台阶

201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少陵原西北部的焦村进行考古发掘,其中编号焦村M25、焦村M26这两座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的大墓,体量巨大,形制特殊,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初步判断为十六国时期。

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少陵原中部的中兆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与焦村墓葬形制极为相似的大型墓葬一座,编号为中兆村M100,经过发掘研究,该墓的时代也应为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为公元304年至439年,历史时期短暂,政权更迭频繁。

1953年,西北工程地区文物工作队在西安南郊草场坡清理了一座长斜坡墓道前后室土洞墓,出土陶俑及模型明器158件。此后,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有序展开,至今已发现十六国墓葬近百座。

一项项发现,反映中华文明演进历程

少陵原三座大墓的发现,说明此地为十六国时期高等级的贵族陵墓区。其中,高棺床、土雕建筑均为十六国时期墓葬形制要素的新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具有重大价值。

[var1]

▲ 第一土雕建筑南面

“中兆村M100墓室所见东西两侧对称的南北向棺床应为高棺床,到中古时期,床仍是堂上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坐具,床腿增高是一个信号,标志着我国中古时期的起居方式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宁琰介绍,这时跪坐方式已开始减少,垂足坐和高脚家具正在兴起。十六国以来大量北方民族来到中原,之后胡汉融合渐渐形成时代新风。

在焦村M25墓道上方,从南向北依次有三处土雕建筑,每一处土雕建筑中间雕门框、两侧各雕一直棂窗并涂彩绘。“这应是模仿了当时生活中的厅堂房屋建筑,象征三进院落。”宁琰说。

第一土雕建筑位于第一过洞上方,呈单体房屋状,屋顶无存,面阔三间,中间雕板门,左右两侧各雕对称直棂窗,底部台廊上有彩绘装饰;第二土雕建筑位于第二过洞上方,其样式、高度、大小与第一土雕建筑基本一致;第三土雕建筑位于墓道最北端,保存状况较差,仅残存建筑南侧部分。

[var1]

▲ 第二土雕建筑南面

与焦村M25类似的是,在中兆村M100的墓道上方也发现三处土雕建筑,由南至北,土雕建筑体量逐渐变大、变宽,高度逐渐升高。

这三处土雕建筑制作细致、结构完整。第一土雕建筑位于第一过洞上方,呈三层楼阁状,阶梯状排布;第二土雕建筑位于第二过洞上方,呈单体房屋状,正脊东西向,面阔三间;第三土雕建筑位于甬道上方,呈单层房屋状,顶部被现代水渠以及水管道打破,仅见左右两侧对称直棂窗。

“在中国古建筑年代图表中,未见十六国时期信息。而焦村M25与中兆村M100的土雕建筑模型共计6处。

其中4处保存较好,样式有所不同,而且中兆村M100的壁画、碓房、陶仓,都为研究十六国时期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郭瑞介绍,“中兆村M100的土雕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接近中国传统古代土木建筑的原型实例,弥足珍贵。”

[var1]

▲ 中兆村M100墓室正射影像

在焦村M25的甬道东西两侧小龛内,出土的武士俑为站立状,双腿略弯,体型较大,推测应为镇墓类陶俑。在过道中出土的绿釉陶器,具有明显的南方因素,应受到东晋的影响。陶井的顶部样式为庑殿顶,正脊两端有上翘鸱吻,在井口边发现有穿孔的井轱辘。

“三个墓葬以南北向为轴线,以东西对称为布局,所呈列的许多物品均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过程。”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辛龙说。

一件件器物,展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都以汉长安城为都,这三座十六国大墓距汉长安城约20公里。其中焦村M25、焦村M26为东西并列,相距32米。

[var1]

▲ 土雕建筑打印模型

焦村M25为长斜坡墓道前、中、后三室土洞墓。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组成,总长80.7米,深18米。在墓道的东西两侧各置三层生土台阶,每层台面宽约1米。

墓室由南向北依次为前、中、后三室,墓室平面均呈长方形,四角均有生土雕成的柱础和方形角柱。墓室四壁均有壁画装饰,保存较差,可见仪仗图、翼兽图及部分题记。本次发掘共清理随葬器物68件,包括武士俑、釉陶马、陶罐、陶井、石器、铁钩等。

焦村M26位于M25以西32米处,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总长66.7米,深13.5米。该墓墓道东西两侧各置三层生土台阶,每层台面宽约0.8米。

出土随葬器物12件,包括陶九盘连枝灯、陶罐、青砖帐座、铜帐钩、铁帐钩等。

[var1]

▲ 骑马吹角俑组合

中兆村M100坐北朝南,形制特殊,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封门、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总平面呈甲字形,总长80.74米,深11.86米。

该墓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开口总长68米。墓道东西两侧置三层生土台阶,台阶宽度0.68米。在该墓的第一天井下,东西两侧见壁龛,土洞结构,未被盗扰,壁龛内随葬器物保存完好,摆放位置未被移动。

其中西壁龛以陶罐、陶仓、牛车等为主,东壁龛以武士俑、鼓吹仪仗俑、陶马为主。

第二天井下,东西两侧也见壁龛,砖封门,土洞结构,被盗严重,顶部为穹隆顶,直壁,平底,顶部均涂有白灰,在四角绘红色彩条,并交会于顶部,模拟少数民族帐的样式。该墓出土随葬器物共计198件,器物包含牛车、鼓吹仪仗俑、武士俑、碓房、陶仓、陶九盘连枝灯等。

在中兆村M100第一天井下的西侧壁龛中,陶井、牛车里包含丰富植物颗粒遗存。

由此推测,水井、碓房、陶仓、牛车应该是一组用来表达整套粮食加工流程的随葬器物组合:水井取水,碓房对粮食进行去壳、舂米,陶仓用来存储,牛车负责运输。

而第一天井东西两侧的壁龛,封门完好,未被盗扰,其摆放位置的信息也尤其关键,特别是东壁龛内的陶俑,这为研究十六国时期埋葬习俗中仪仗出行的组合、排列都提供了重要信息。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二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少陵原十六国大墓的营建思想,包括选址、三进式院落的规划、南北向为轴对称的布局,都展示出这一时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充分反映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中断的特色。”宁琰说。

来源:人民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秦帝国》中嬴渠梁为何把公叔痤送回魏国,不怕放虎归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秦魏少梁大战,以秦献公中狼毒箭,公叔痤被俘虏,双方死伤无数而结束。随后,秦献公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即位的秦孝公嬴渠梁在山河飘摇之际担当大任。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魏国却仍旧有吞并秦国的野心,秦国的存亡岌岌可危。嬴渠梁做出放公叔痤归魏的决定,是从以下三点考虑的:[var1]首先,秦国不愿再与魏国大

  • 管仲开始将食盐进行官卖,唐宋政府收入中食盐占据极大比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以前,朝廷专卖的盐称作是官盐,而那种私人买卖的私盐,都是非法的。从先秦时代的齐国开始,盐就成为了一种国家完全掌控的东西,从其制作、加工,以及买卖等所有领域,全都不准私人插手,而这种做法,持续了数千年。对于盐的控制,其实也非常好理解,首先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再者,也因为盐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掌控了

  • 桂陵之战中魏国损失不大加之秦国东出导致其未再报复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围攻赵都邯郸,齐国“围魏救赵”大败魏军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在魏国围攻邯郸长达一年后,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段干朋建议齐威王,可派两路大军救援,一路向南攻打魏国襄陵,牵制魏国兵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之际,再以另一路军队对赵救援,如此既救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采纳段干朋

  • 勾践战败后并未去吴国,而是派范蠡等人当了两年人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诚然,越夸张、越戏剧化,就越能体现“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艰辛、难得与荡气回肠,也更符合后世“男子汉能屈能伸”的处事理念。不过,如果我们真的把上述夸张情节当真,难免会过于脸谱化历史人物,显得他们腹黑又天真、歹毒又愚蠢,压根不像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实际上,吴王夫差并不是傻瓜,不可能

  • 勾践去世后越国内乱不断最终被楚国吞并,无疆后裔又建立其他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越王勾践死后,他儿子鼫与继位,这位越王在位时间不长,只在位六年就去世了。鼫与去世后,他儿子越王不寿继位。这位越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他在位期间专修内政,这使得越国从不寿继位之后,在诸国之中的名气就大不如前了。在不寿担任越国国王的第十个年头,即周贞定王二十一年(前448年),他被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发动政变

  • 七次嫁为人妇且亡一国两卿——春秋四大美女之夏姬到底有多诱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她们的事迹很少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只有在男性的丰功伟绩中才闪烁其词地说出几句。但是一旦女性有了突破,那么她们在历史上所做出的事迹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春秋时期就有这么一位奇女子。她的一生曾经先后出嫁了七次,而这样的结果则导致了一个国家和两个公卿家族的灭亡。[var1]是什么样的美女会有这样的诱惑能

  • 魏惠王曾有灭秦的机会,却骄傲自负,最后导致国家反被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而韩、赵、魏国三分天下,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也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他在位时礼贤下士,手底下有一帮有才能的人,对魏国的发展影响深远。[var1]当时的魏国西有秦,南有楚、韩,北有赵,东有齐,每一个都是潜在的威胁,魏文侯便以李悝、翟璜为相,率先实行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

  • 晋文公因对僖负羁的感恩而在攻曹时对其家秋毫无犯但也对其利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晋国内乱,晋献公宠信骊姬,骊姬想要让自己的儿子继位,于是,大肆迫害晋献公其他的儿子,先杀太子申生,又图谋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的重耳和夷吾逃亡。由此重耳,也就是未来的晋文公,开启了其19年的漫漫征途。当时的春秋时期,这种“出奔”或在本国不得志而在外游历,寻求机会的诸侯之子非常多。《史记》中郑国的国君说

  • 晋惠公“作爰田”改革后公室逐步衰落,晋国分裂已经暗藏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相反,为报复秦国对晋国的不断骚扰,晋国还曾入侵到秦国腹地。周灵王十三年(前559年),晋悼公联合各诸侯国伐秦,一度进攻到泾水流域。为阻碍诸侯大军的前进步伐,秦人竟采用了从泾水上游放毒的“下三滥”手段!即便如此,如果不是晋国下军主将栾黡擅自先撤军,秦国也将遭遇一场重大危机。这是东周时期晋军(包括战国时

  • 晋国的强大威胁秦国,而秦国帮助楚国复国有自身利益考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晋国的强大严重威胁了秦国秦国从秦穆公时期开始,与晋国结成秦晋之好,期间两国关系密切,这次结盟使得两国都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在两国互不攻伐的情况下,晋国讨伐了东周叛乱,获得了东周河内地区,又强夺了卫国等诸侯土地。而秦国则占据了河西之地,继而征服了大量西戎部落,最终彻底站稳脚跟。然而两国因利益结成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