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的裂变,战国时建立新秩序

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的裂变,战国时建立新秩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495 更新时间:2024/2/10 15:21:41

但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春秋与战国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社会政治内核发生了“质变”。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三家分晋事件加以体会。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是公认的战国开端。周威烈王任命三个晋国大夫为诸侯,这种看似温和平静的政治动作,为啥被视为一个空前激烈时代的起点呢?

它象征着跨时代的政治大变革: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开始被人为摧毁。

标准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实际上只存在于周王朝。那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把国土划片分封给不同的诸侯,而诸侯再把自己的土地分给麾下的大夫,这三层呈宝塔状,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统治者、地主。

其中,诸侯、大夫都是封君,一方面,他们能在自己的辖区内拥有世代沿袭的统治权,受其管理的人们必须交税、服役,甚至任凭其生杀予夺。另一方面,这些封君也对自己的上级称臣;诸侯对于周天子,须尽到朝贡、协助征伐等义务;下一级的封君,则要向诸侯/王室纳贡。

[var1]

宗法制示意图

在这三层统治者下面,是他们豢养的武士与文官,再下一级是庶人(大多是农民),最底层则是奴隶。

这种结构、等级是极为严格的,不同等级的封君,享受的待遇、使用物品的规格都有严格的区分,甚至连称呼都有要求。比如,周天子的家业被称为“王室”,诸侯是“公室”,而大夫的家业则是“氏室”。

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也就是狭义上的“封建社会”。在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以大吞小逐渐变得常见,但并没有出现敢于破坏这一体系的“刺儿头”;即使强大如齐、晋,也不会突破自己作为周王室封国的身份束缚,更别提以下谋上、取而代之了。

同样的,在诸侯国内部,虽然政变、弑君屡见不鲜,但在政变之后,继任的诸侯仍旧出自原来的“公室”;大夫弑君之后,也只是从“公室”中另选一人当自己的上级,没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鸠占鹊巢。

而韩、赵、魏,原本正是中原霸主晋国的三个“氏室”,是晋公麾下的封君,享有各自的封地。晋献公在位期间,赵夙、毕万是他的主、副驾车人员。在吞并耿、霍、魏等小封国后,晋公把耿地封给了赵夙、魏地分给毕万。

从此,赵氏、魏氏成了晋国境内的小封国。后来,以韩原为封地的大夫也建立了封国,号为韩氏。这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韩、赵、魏的起源。

[var1]

晋国六卿势力分布图

当然了,晋国的封君远不止上述三家,而且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甚至超过了公室。春秋晚期,逐渐形成了赵、魏、韩、中行、范、智六大家族并立的局面。但在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范、中行被其他四大家族联手吞并;跃居四强之首的智氏也没得意太久,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它惨遭魏、韩、赵分而食之,于是晋国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随着韩、赵、魏的强盛,晋国公室越发式微。晋幽公在位期间,甚至不得不反过来朝拜韩、赵、魏这三个自己麾下的大夫;他的辖区,也只剩下了绛、曲沃两城,其他的全被三家蚕食。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曾经强大到令天下屏息的晋国公室已经实质上名存实亡。也许是出于被胁迫,或者是主动的“识时务”,周威烈王竟然把实际掌握晋国大权的韩、赵、魏三位大夫破格提升为诸侯,成了归周天子管辖的第一级封君。

这是周王朝成立600多年来破天荒的第一遭。它意味着:下级封君可以对自己的上级取而代之,并且能够得到周天子的官方认证。这标志着维系周王朝基本架构的分封制已经名存实亡,“封建社会”走到了尾声。

三家分晋,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全新时代的开端。这一事件后的17年,曾经的另一位春秋豪强——齐国也迎来了巨变,它的大夫田氏逐步架空、掏空了原本的公室姜氏,当家人田和正式得到了周安王的册封,鸠占鹊巢成了齐国的诸侯。

[var1]

以上并不是“革命”的终点。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田氏完全吞并了姜氏的最后一块领土,齐国完成了彻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3年后, 魏、韩、赵再接再厉,联手把晋国末代君主晋靖公废为平民,瓜分了他的残余领地,晋国彻底消失;还有更过分的,周显王元年(前368年),韩、赵联合对周王室动手,随后将其一分为二:以巩为都城的西周、以洛阳为王城的东周。从此,曾经的天下共主周王室,已经沦落到仰人鼻息、苟延残喘的地步。

战国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封建”的破坏,也是新秩序的建立。韩、赵、魏、田氏取代各自公室的过程,实际上也伴随着对国内大大小小封君进行系统蚕食、消灭。为了避免重蹈旧主的覆辙、避免实力过于分散,他们不再把设立封国作为管理国家的首选渠道,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职业官吏。

当然了,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封国出现(比如战国四公子),但这群人的数量极少、封地极小,压根无法对公室形成像样的威胁。

[var1]

战国形势图

就这样,战国各大豪强逐渐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他们纷纷推动改革,以强化君权、活跃经济、富国强兵;开展得早的,就强盛得早,比如小小魏国(就领土而言),就因推行了李悝变法、建立魏武卒,一度称雄战国初期50年;此外,其他列强也纷纷效仿,齐威王任用邹忌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楚悼王任用吴起,虽然各自改革的程度、持续的时间不同,但各国无不从中获益。

至于宗法制、分封制本就落后的秦国,则意外地获得了后发优势,开展了最为彻底全面的商鞅变法,从此彻底改变了战国格局。

总而言之,政治的裂变,才是战国区别于春秋的根源;至于那些残忍暴虐、令人目不暇接的战争,则是无一不是围绕政治开展。这才是战国,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则。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这五位天才,东方六国一个不要,跑到秦国灭六国、成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抱着一个雄心投奔到老师的门下,老师效力于魏国,可是由于魏王不待见商鞅。商鞅的一身才能无处施展,于是就寒心离开魏国去了秦国。到秦国之后,不就被秦王看重,管理秦国事务,秦王更是信任有加,支持商鞅变法求强,更是帮助商鞅摆平各旧族之间的反对之声。商鞅想施展才华,秦王给商鞅空间,并且让商鞅获得各国之王都

  • 山海经:夸父追日,其实是夸父自不量力与“日景”赛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我在前面说过,现代也有关于连体人的报道,而可能是尧舜禹时太阳光中的某种射线过强,那时候出现的连体人比例要比现代高,这个叫“相柳氏”的人长着九个头,是有这个可能的。但“以食九山”只是说相柳氏常轮流到各座山中觅食,而不是九个头同时到九座山中觅食。[var1]而“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则反应

  • 东晋时期有数个政权因影响力不足未被列入十六国之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建立之初,当年內迁的各少数民族经过近百年的辗转迁徙,已经遍布中原北方各地,尤其以并州(山西)、关中(陕西中南部)为多。自晋初开始,由于西晋贵族及各少数民族豪强的压迫和剥削、同时各少数民族内部也滋生了恢复之前被剥夺的权位和旧有的掠夺贪欲,导致西晋内部以各民族形式组织的动乱甚至战争不断发生,先后爆发

  • 兵马俑中发现的三件逆天武器,或可揭开秦国一统六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猛人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盛空前,以一国之力灭六国,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var1]秦朝这么强大,除了靠变法,还靠什么纵横疆场?考古专家挖到秦兵马俑时,见秦兵马俑的气势恢弘,细细挖掘下,还发现三件文物,让人惊奇不已,或可揭开秦国一统六国的冰山一角。 [var1]兵马俑一号坑青铜剑一:青铜剑

  • 公孙衍曾入秦参军,后促成合纵,最终却死于秦国相邦任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公孙衍本为魏人,却于早年入秦参军,一路凭借军功登上大良造之高位,眼看即将名利双收,天上突然掉下个张仪,公孙衍一怒之下离开秦国。那么,离开秦国后的公孙衍,其结局又是如何呢?魏人出身却入秦参军,张仪到来公孙衍无奈离秦周显王九年(前360年),公孙衍出生于魏国阴晋,本为魏人出身的他,却不知道因何而于周显王

  • 中国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发掘现场全景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在这些河流之间,分布着诸多台原、高地,如神禾原、乐游原、少陵原等。这些台原表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焦村M25、焦村M26、中兆村M100这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均位于西安市南郊浐河西岸的少陵原上。“十六国大墓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

  • 《大秦帝国》中嬴渠梁为何把公叔痤送回魏国,不怕放虎归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秦魏少梁大战,以秦献公中狼毒箭,公叔痤被俘虏,双方死伤无数而结束。随后,秦献公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即位的秦孝公嬴渠梁在山河飘摇之际担当大任。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魏国却仍旧有吞并秦国的野心,秦国的存亡岌岌可危。嬴渠梁做出放公叔痤归魏的决定,是从以下三点考虑的:[var1]首先,秦国不愿再与魏国大

  • 管仲开始将食盐进行官卖,唐宋政府收入中食盐占据极大比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以前,朝廷专卖的盐称作是官盐,而那种私人买卖的私盐,都是非法的。从先秦时代的齐国开始,盐就成为了一种国家完全掌控的东西,从其制作、加工,以及买卖等所有领域,全都不准私人插手,而这种做法,持续了数千年。对于盐的控制,其实也非常好理解,首先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再者,也因为盐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掌控了

  • 桂陵之战中魏国损失不大加之秦国东出导致其未再报复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围攻赵都邯郸,齐国“围魏救赵”大败魏军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在魏国围攻邯郸长达一年后,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段干朋建议齐威王,可派两路大军救援,一路向南攻打魏国襄陵,牵制魏国兵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之际,再以另一路军队对赵救援,如此既救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采纳段干朋

  • 勾践战败后并未去吴国,而是派范蠡等人当了两年人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诚然,越夸张、越戏剧化,就越能体现“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艰辛、难得与荡气回肠,也更符合后世“男子汉能屈能伸”的处事理念。不过,如果我们真的把上述夸张情节当真,难免会过于脸谱化历史人物,显得他们腹黑又天真、歹毒又愚蠢,压根不像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实际上,吴王夫差并不是傻瓜,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