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教授解析孔子“富民”与“教民”之间的关系

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教授解析孔子“富民”与“教民”之间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28 更新时间:2024/1/22 6:57:50

孔子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据《论语•子路》载,孔子来到卫国,见到其人口众多而不禁赞叹曰——

“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据此可见,孔子并非只是单纯主张“富民”,孔子同时还又主张“教民”。如何看待“富民”与“教民”的关系,这则是孔子“富民”观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

在孔子看来,君主施政治民而首先坚持“富民”,这固然合情、合理而且必要;但是“富民”问题,毕竟主要是关于民众在物质层面活成人的问题,或曰使民众超越动物性自然人格的问题。然而孔子“政治”观的根本目的,归根结底,却是使民众在精神层面普遍活成人,亦即活出君子的品性与德行来。这也就是说,所谓“富民”,其实只是实现社会之仁的物质基础与必要保障,而使民众在精神层面普遍活成人,这才是孔子“政治”观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基于此孔子认为,为了使民众在精神层面普遍活成人,则必须对民众施以教化与引导。这则要求作为社会生活最高组织者与主导者的君主,不仅理当肩负起“富民”这一首要职责,而且还必须担当起教化、引导民众这一根本使命。

孔子所谓的“教民”,质而言之,其实也就是以礼乐教化民众。孔子认为——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

是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

其意是说:礼乐作为社会行为准则与伦理规范,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之所在;因而君主的施政治民,理应坚持以礼乐教化民众,从而使民众超越其动物性自然生存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民众普遍富裕起来之后,进而普遍活出君子的品性与德行来。否则,即使民众能够侥幸而致富,但是却难免会发生人格异化而走反面。这也就是《礼记•乐记》所谓——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借用孟子的话说,这则是《孟子•滕文公上》所载——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在孔子看来,其所谓以礼乐教化民众,既不能只是口头上的政治说教,同时也不能是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以礼乐教化民众的成败关键,归根结底,完全在于君主(也包括其他在高位者)身体力行的积极引导。此即孔子所谓——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为此则要求君主自身首先必须具备,对于仁道的理性自觉与矢志追求,以及依礼而行的人格素养。这也就是《孔子家语•言解》所载孔子曰——

“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

综观上述可见,孔子的“富民”主张,其实只是对君主施政治民的基本要求;其更高要求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而坚持以礼乐教化民众,从而实现社会之仁这一根本目的。其关键问题是,君主必须以身作则,首先为民众做出表率。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

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

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

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灭六国以后,六国的末代君王们,他们的下场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秦灭六国中,首先灭掉的是韩国。韩国的实力在当时的六国当中比较弱,韩国末代君主是韩王安,在他投降之后,秦始皇便把他带到陈县软禁了起来。不过4年之后,韩国旧贵族发动了暴乱,在秦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想要推翻秦国统治复国,而秦始皇为了把韩国的旧贵族势力斩草除根,便将韩王安处死了。韩国被灭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赵国

  • 历史解密:为什么说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没有之一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其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古时候的中国非常的贫穷落后,总是被人挨打,当然了,也有很多的国家侵略我们,说到中国古时候的战争小编看到最近有不少的网友在问小编,为什么说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惨烈

  • 老子和孔子的对话,流传百世的千古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倾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才智!孔子周游列国,处处宣传行仁慈、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雄,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而孔子却通知他们不要争斗称雄,而要善待大众,善待其他诸侯

  • “闾左”应为闾里平民,秦国尚右故“闾左”即身份卑微的平民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究竟谪戍闾左是一项怎样的徭役制度,被谪戍的闾左又是何身份?为什么谪戍闾左会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大规模爆发呢?“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从《史记》的这段记载看,包括陈胜在内的900名戍卒是以“谪戍”——也就是带有行政处罚性质的徭戍——的名义集结在大

  • “公主”一称始于战国,汉朝才确定此种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后代也把天子的女儿称“王姬”。北周庾信《周仪同松滋公拓跋兢夫人尉迟氏墓志铭》:“春则帝女采桑,秋则王姬筑馆。”《资治通鉴》中亦有此类记载。“公主”一称始于战国。《史记·吴起列传》说:“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这是说,田文死后,公叔出任相国,娶了魏公主为妻,开始迫害吴起。可知,

  • 他被尊为“医祖”中医药文化----扁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

  • 人死后停尸7天习俗原来和扁鹊有关,不是因为会回魂!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扁鹊姓秦,名缓,字越人,因为医术高超,才有了“扁鹊”的称号,他少时和长桑君学医,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了扁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扁鹊有次来到虢国,当时虢国太子正好逝世,他问了喜好方术的中庶子太子是因何病过世,中庶子说是因血气不畅通,邪气太多

  • 蔡哀侯因对妻妹息妫无礼导致被楚国攻打并软禁,最终死于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蔡为西周所封诸侯国之一,姬姓,始祖叔度,乃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之弟。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封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故又称蔡叔,为“三监”之一。周成王(周武王子)幼年即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蔡叔、管叔(周武王弟)不服周公,遂与武庚(商纣王子)起兵叛乱。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将蔡叔放逐而死。周公闻知蔡叔

  • 楚国都城最早在荆睢山之间,“丹阳”为司马迁的误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丹江考古结束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其实从陕西商洛到湖北十堰包括河南淅川,整个丹江流域都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楚国遗址;已出土文物的上限不过春秋中期,其楚式铜器甚为成熟,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楚人立国于春秋中期吗?因而说“丹阳”是楚国始都,肯定是牛头不对马嘴。战国时期,商於之地是楚国西北军事重地,也是楚衰秦

  • 楚国自周昭王后便与周朝分裂,熊渠不仅称王还分封三子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楚国虽助周灭商,但却并未被纳入体制三千六百多年前,刚刚建立的商王朝,开始在中原大地上不断扩张,而自认为是祝融后代的楚人祖先,因不属于商王朝的血脉家族而备受冷落,在商朝军队的不断驱使下,他们只能被迫离开中原,不断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徙,并被商人视为“南乡之夷”。数百年后,备受商王朝欺凌的楚人终于找到了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