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814 更新时间:2023/12/14 7:59:22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先秦诸子的生态智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为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寻求治世之道,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秩序,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家的“主义”,并且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辩难,出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这一时期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除了占据主流地位的政治思想之外,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也对华夏民族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这些思想成为先秦诸子丰厚思想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也是秦汉生态思想的又一文化母体。

一、春秋战国时期环境矛盾的现实演进。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新生的华夏族焕发出勃勃生机。首先,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激烈变革,打破了旧有的社会秩序,华夏社会陷入到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此起彼伏、绵延不断的战争就是这种冲突和动荡的直接表现形式。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长达五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比如,黄河中下游各国面对旱涝灾害时,往往“旱则专擅水利,涝则泄洪于人”,“以邻为壑”,向他国转嫁灾害成为家常便饭。

早在春秋前期,一代霸主齐桓公就曾向各国发出呼吁,希望黄河沿岸各国不要乱修堤坝,不要利用黄河水来损人利己,但这种呼吁在那个列国“竞于力气”的时代,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大河两岸的堤坝越筑越高,越筑越乱,人类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原有的生态系统日渐紊乱。

这一时期人口的激增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华夏社会的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社会经济随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就为人口的增殖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原本郁郁葱葱、林木茂盛的牛山,由于位于大都市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的乱砍滥伐,加之牛羊的啃食践踏,终于变成濯濯童山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此外,自然灾害的蹂躏,也使华夏社会面临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春秋242年内,有记载的旱灾计有31次,涝灾12次,虫灾12次,风灾6次,雷电冰雹灾5次,灾害爆发频率大约是0.231次/年。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灾害史,这样的“天灾”发生频次并不算高,但叠加在战争与人口激增带来的“人祸”之上,就使得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剧。

战争的破坏、人口的激增加之自然灾害,华夏社会一度体验到来自大自然的空前压力。环境矛盾的现实演进,推动着这一时期生态意识的不断发展。如果我们翻检一下战国诸子的著作,就会清晰地看到,几乎各家各派的学者都谈到了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二、诸子的生态智慧

(一)儒家学派,1.对自然之“天”的肯定及对“天命”的敬畏。西周以前的人们心中,“天”无疑就是“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人格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崩地裂”,华夏社会进入大转型、大裂变时期,“天”作为宗教神道主义的至尊人格神,其权威地位开始受到怀疑。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春秋末期,孔子已经阐发了“天”的自然属性。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心中的“天”有三种涵义,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义理之天,一是主宰或命运之天。《论语》中表现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的比较多。但这并不能简单说明孔子是一个神道主义者、宿命论者。

因为孔子在使用“命运之天”的时候,常常是情绪比较激动或消沉之时。《论语》中表现自然之天的,仅有3次,且两句是重复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则之。

孔子对“自然之天”的表述语言很少,但其思想意义却是重大的。蒙培元认为,将“天”解释为自然界,是孔子的最大贡献。

孔子并没有明确给“天”下一个定义,但他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作为“天”的功能,这就在理论上否定了西周以来作为超自然的“上帝之天”,而明确指出“天”是包容四时运行,创造万物生长的“自然之天”。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里,孔子已然指出了“天”的“创生性”这一重要特点。环境伦理学认为,创生性是大自然的根本特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为“天”所做的功能界定与当代环境伦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体现了其卓越的生态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对于“天命”应该充满敬畏之心,“畏天命”,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同时,孔子要求君子还应在其人生实践中努力去“知天命”,只有经过这个阶段,人最终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获得最终的自由。

那么,当人类面对自已赖以生存、发展的大自然母亲时,怀有一份真诚的敬畏、感激之心,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正确位置,尊重自然,尊重生态,不是十分应该的吗?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发人深省。

2.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论语·雍也》篇载:“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统治者治国理民,应该“节用而爱人”,不可聚敛无度。孔子的弟子冉求为“富比周公”的季氏敛财,孔子很生气:“非吾徒也”,并号召弟子“鸣鼓而攻之”。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里,孔子把“节用”与“爱人”放到同等的高度,联系孔子的“仁者爱人”之论,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出“节用”也是孔子所大力提倡的“仁政”的必要内涵呢?

“节用”,过一种简约朴素的生活,客观上必然要求人们具有一种珍惜、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意识。这是一种仁心的自然流露。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发出了充满人道主义的环保呼吁: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

对比今日人们对物质欲望满足的疯狂追求,“竭泽而渔”“自杀式”的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孔子对“节用”的推崇、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之情、对“天命”的敬畏与尊重,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亚圣”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有关资源保护、合理开发的内容也占据了重要地位。郁郁葱葱、林木“尝美”的牛山,在人们无节制的乱砍滥伐,牛羊的肆意啃食践踏之下,终于变成了濯濯童山。孟子的“牛山之叹”体现了他对自然资源遭遇灭绝式开发的忧虑之情。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前面我们谈到,战国诸子中对遵循自然、保护资源的说法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些东西的主体部分应该就是先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环境禁忌。战国诸子在华夏社会面临的环境压力之下,纷纷称引、重申这些古老的环境禁忌,并加上自身独特的理解,从而将古老的生态智慧激发出新的活力。

3. 子之乐:适度消费,简约生活。孔子是非常重视“礼”的,但他并不看重礼的外在形式,反对用奢华的物质形式来行礼,孔子更看重人在从事礼仪活动中的真实情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颜回死后,孔子非常悲伤,孔子的弟子们考虑到老师的情感,就表示一定要厚葬颜回。

孔子却坚决反对,但弟子们最终还是违背师命,将颜回厚葬了。为此,孔子还对弟子们发了脾气。一个君子,应从对“道”、“义”的追求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富足,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富足的。孔子对“颜子之乐”的赞赏,是对简约生活方式的一种肯定,也是孔子对幸福观的一种表达。

结语

当然,孔子并不反对求富。但求富一定要建立在合乎道义的基础上。孔子追求的是一种合乎“义”的生活,在坚守道义的基础上获得物质幸福当然很好,但安贫乐道也未尝不是一种不错的人生选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教授解析孔子“富民”与“教民”之间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

  • 秦灭六国以后,六国的末代君王们,他们的下场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秦灭六国中,首先灭掉的是韩国。韩国的实力在当时的六国当中比较弱,韩国末代君主是韩王安,在他投降之后,秦始皇便把他带到陈县软禁了起来。不过4年之后,韩国旧贵族发动了暴乱,在秦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想要推翻秦国统治复国,而秦始皇为了把韩国的旧贵族势力斩草除根,便将韩王安处死了。韩国被灭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赵国

  • 历史解密:为什么说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没有之一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其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古时候的中国非常的贫穷落后,总是被人挨打,当然了,也有很多的国家侵略我们,说到中国古时候的战争小编看到最近有不少的网友在问小编,为什么说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惨烈

  • 老子和孔子的对话,流传百世的千古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倾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才智!孔子周游列国,处处宣传行仁慈、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雄,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而孔子却通知他们不要争斗称雄,而要善待大众,善待其他诸侯

  • “闾左”应为闾里平民,秦国尚右故“闾左”即身份卑微的平民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究竟谪戍闾左是一项怎样的徭役制度,被谪戍的闾左又是何身份?为什么谪戍闾左会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大规模爆发呢?“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从《史记》的这段记载看,包括陈胜在内的900名戍卒是以“谪戍”——也就是带有行政处罚性质的徭戍——的名义集结在大

  • “公主”一称始于战国,汉朝才确定此种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后代也把天子的女儿称“王姬”。北周庾信《周仪同松滋公拓跋兢夫人尉迟氏墓志铭》:“春则帝女采桑,秋则王姬筑馆。”《资治通鉴》中亦有此类记载。“公主”一称始于战国。《史记·吴起列传》说:“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这是说,田文死后,公叔出任相国,娶了魏公主为妻,开始迫害吴起。可知,

  • 他被尊为“医祖”中医药文化----扁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

  • 人死后停尸7天习俗原来和扁鹊有关,不是因为会回魂!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扁鹊姓秦,名缓,字越人,因为医术高超,才有了“扁鹊”的称号,他少时和长桑君学医,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了扁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扁鹊有次来到虢国,当时虢国太子正好逝世,他问了喜好方术的中庶子太子是因何病过世,中庶子说是因血气不畅通,邪气太多

  • 蔡哀侯因对妻妹息妫无礼导致被楚国攻打并软禁,最终死于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蔡为西周所封诸侯国之一,姬姓,始祖叔度,乃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之弟。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封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故又称蔡叔,为“三监”之一。周成王(周武王子)幼年即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蔡叔、管叔(周武王弟)不服周公,遂与武庚(商纣王子)起兵叛乱。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将蔡叔放逐而死。周公闻知蔡叔

  • 楚国都城最早在荆睢山之间,“丹阳”为司马迁的误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丹江考古结束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其实从陕西商洛到湖北十堰包括河南淅川,整个丹江流域都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楚国遗址;已出土文物的上限不过春秋中期,其楚式铜器甚为成熟,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楚人立国于春秋中期吗?因而说“丹阳”是楚国始都,肯定是牛头不对马嘴。战国时期,商於之地是楚国西北军事重地,也是楚衰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