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都城最早在荆睢山之间,“丹阳”为司马迁的误传

楚国都城最早在荆睢山之间,“丹阳”为司马迁的误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964 更新时间:2024/2/10 15:14:13

丹江考古结束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其实从陕西商洛到湖北十堰包括河南淅川,整个丹江流域都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楚国遗址;已出土文物的上限不过春秋中期,其楚式铜器甚为成熟,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楚人立国于春秋中期吗?因而说“丹阳”是楚国始都,肯定是牛头不对马嘴。战国时期,商於之地是楚国西北军事重地,也是楚衰秦兴之地,即便出土楚国王室重器也不稀奇。更何况春秋时期,楚还封有麇子之国在那儿。

那么是“丹阳”错了,还是“丹阳”没挖出来呢?我们先从“丹阳”的出处说起,那就是《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峰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对于这个“丹阳”,《史记三家注》就出现了徐广、颖容的“枝江说”,李泰《括地志》的“秭归说”。“丹淅说”清朝才出现,最晚出现。这个记载其实是大有毛病的,因为在熊绎受封之前,楚人早已立国江汉。楚与西周是商末同时兴起的方囯,也曾经是反商的盟友,用司马公的话说,楚祖鬻熊“子事文王”,其曾孙熊绎是“文、武勤劳之后嗣”。

[var1]

熊绎

既然楚人早已立国,就因为楚君熊绎得到了周王朝承认,即搬迁至“丹阳”也不可能。那么熊绎之前的楚君所居,才是真正的楚国都城。这个地方存在吗?当然。是比《史记》更早的记载吗?当然:《墨子•非攻下》曰:“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毕沅校注云:“讨”字当为“封”字。

睢山在哪儿呢?楚史泰斗张正明先生说:“睢山即雎山,后世称柤山、祖山、沮山,今称主山,在湖北南漳北部近谷城边界处,主峰突兀雄伟,附近有若干或大或小的盆地隐藏在丛山之中”。熊丽跟熊绎是什么关系呢?根据《世本》,熊丽为鬻熊之子,熊绎之祖父。也就是说,在西周承认楚国之前,楚人至少立国于睢山三世了。那么,司马公的“丹阳”肯定就是个笑话。这个不稀奇,太史公作为西汉太史令,不也是连刘邦老爹的名字也弄不清吗?

那么关于这个楚始都睢山地望,有佐证吗?《春秋·昭公十二年》《左传》记载有楚灵王与右尹子革的对话,可谓力证:“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子革对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这个“辟在荆山”的记载,和“始讨此睢山之间”的记载形成逻辑系统,足于作废一切“丹阳说”:荆山在睢山西南百里,熊丽立国于睢山之间,其孙熊绎受封时仍在向荆山拓展。熊绎如果立都于丹阳,跑到南方四百里外去“筚路蓝缕”,可能吗?《史记》错了,还是《墨子》、《左传》都错了?估计楚国始都“丹阳”,本就是司马迁从错讹史料中抄出来的!楚国始都以荆、睢为望,此传世文献早有定论,只是因《楚世家》之讹记,遂有纷纭之“丹阳”歧说,实则皆文字游戏耳。

[var1]

梁玉绳

所以,早有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指出:“丽是绎祖,睢为楚望,然则绎之前已建国楚地,成加盖因而封之,非成王封绎始有国耳。”

对于楚国始都“荆、睢”之望,本文再提供几条佐证:

①楚始国之君为熊丽,而非其孙熊绎。楚君以酓为氏,正是从酓丽始,此后酓狂、酓绎,直至秦末义军领袖楚怀王酓心。楚公族姓芈,本楚祖女嬇鬼方氏之姓氏。而楚君以酓为氏,金文“酓”状神饮酒,实则“饮”字,本火正祝融缩酒祭祀之职司,文献作“熊”。据商承祚《寿春新出楚王鼎考释》:酓、熊古读声近,北方诸侯畏楚以兽视之。

②《楚居》有“夷屯”有“京宗”,宗庙在“夷屯”,“夷屯”即后世楚都“郢”之切声,在荆、睢之间;“京宗”乃季连部北上迎娶“盘庚之子”所居。关于楚人迁徙路线,《楚居》云:季连部“前出于乔山,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穴酓(即鬻熊)迟徙于京宗……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绎与屈紃,思(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李学勤释“汌水”为丹水,则乔山即荆、睢之山,“夷屯”有宗庙“楩室”方可称楚都。

[var1]

周穆王西巡图

③自熊绎、熊艾、熊亶、熊胜、熊杨至熊渠六世楚君,传世和出土文献皆无楚与南阳盆地有关系的记载;相反,其自汉江南岸荆山沿睢水(今蛮河)、汉水向江上发展甚为明确。据古本《竹书纪年》,周穆王“三十七年伐徐,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此役熊胜或熊杨应有兴师,趁火打劫染指了今鄂东铜矿,从而为熊渠兴起奠定了实力。第八世楚君熊渠以勇力、胆略著称,是楚人走出荆山,沿沮水、汉江南下开拓江上的英雄。《楚世家》云:“甚得江汉民和,乃兴兵伐庸(杜预注:今上庸县)、扬越(得名扬水,在长江中游),至于鄂(刘伯庄云“鄂州”)……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张莹曰“今江陵”),中子红为鄂王(《九州记》曰“今武昌”),少子执疵为越章王(何光岳谓在安陆)。”

熊渠分封三子,实则保护运铜通道的安全。熊渠之后,历熊挚红、熊延、熊勇、熊严、熊伯霜、熊徇、熊咢、熊仪(若敖)、熊坎(霄敖)、熊眴(蚡冒)十一世,已入东周,均无与南阳盆地有关的记载。武王熊通以征服汉阳诸姬老大随国为头等大事,目的在于乘周衰而独占江上铜矿,其活动地域仍在汉水之南。

楚始国之君为熊丽,楚始都在荆睢山之间;“丹阳”实太史公之误说。那么,就有人会判断了:如此说来,“南阳是楚国的发源地,楚国的都城在南阳”,不就是谎话了?的确如此,既然论楚国,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湖北襄阳的荆睢山搬到南阳淅川去,楚即荆,荆即楚,自古荆、楚互训。未闻楚可训“丹”者。

补充一点:武王之子文王熊貲二年,“伐申,过邓(今襄阳樊城西北)”,始与南阳盆地发生关系。“申、息”为楚之门,可以这样说,今河南大半土地已为文王之后的历代楚君所征服;而申邑改为宛邑,大致在楚悼王之时,因为吴起作过“宛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国自周昭王后便与周朝分裂,熊渠不仅称王还分封三子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楚国虽助周灭商,但却并未被纳入体制三千六百多年前,刚刚建立的商王朝,开始在中原大地上不断扩张,而自认为是祝融后代的楚人祖先,因不属于商王朝的血脉家族而备受冷落,在商朝军队的不断驱使下,他们只能被迫离开中原,不断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徙,并被商人视为“南乡之夷”。数百年后,备受商王朝欺凌的楚人终于找到了复

  • 楚国在西周末年曾称王,到东周时正式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而楚国在史书上开始频繁出现,则是在西周之后。尤其是从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开始,楚国成了一个地区性大国,在历史上的地位越发重要。此后的楚国国君,都是称王,这就使得后人在读史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楚国一直都称王”的错觉。楚国之所以会在西周时期,便已经称王,这其实和楚国的历史渊源有关。楚国出现的时间极早,早在

  • 楚国国都两度被攻破但均未灭国虽与自身实力有关但国际形势更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柏举之战:吴国后院起火,盟友秦国来援春秋中后期,晋楚争霸愈演愈烈,而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秦楚结盟共同抗晋,晋国则拉拢扶助吴国牵制楚国。吴王阖闾即位后,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嚭为谋士,任用齐人孙武为将军,吴国国力日强,而楚国则在楚昭王即位后国势日衰,再加上与唐、蔡等国不和,局势变得日益危险。周敬王十四年

  • 楚国后期疆土虽广但机制逐步枯萎,贵族耽于享乐,被灭也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楚人本来也有宏大的气魄,但已今不如昔。楚国自从成为第一大国,君臣就心满意足了。一百年的大好时光,在怠忽中付诸流水。六百年的艰苦奋斗传统,与之俱亡。这时的楚国,有如在惊风急雨中颤栗的秋叶随时可能被雨打风吹去。是它人口不多吗?不是。是它财富不足吗?不是。楚国的衰败,说到底,是自身的机制在逐渐枯萎中,由此

  • 楚国变法失败导致最终灭亡,但因地盘庞大而在国都被占后仍能支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国家,连首都都被敌国彻底攻占,似乎也就离灭亡不远了。但有趣的是,楚国国都被攻占之后,非但没有灭亡,反倒过得十分滋润。二十年之后,楚国国力恢复了许多,随后灭掉了鲁国。三十多年之后,楚国更是被尊为盟主,统领六国,差点把秦国给打趴下了。直到五十多年以后,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楚国大将项燕之后,传承数百年的

  • 木雕“孔子传道”笔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古代也有教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就曾记载:在汉代,每年孔子诞辰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还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统一宴请,“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唐宋

  • 从上古巫书《山海经》看人文初祖黄帝的谱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黄帝采自明王圻《三才图会》(资料图)按《史记·五帝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

  • 春秋早期时周王室不断向列国求援,王子朝之乱后愈发不可收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左传·隐公三年》载:“天王崩……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周平王崩,周室大臣武氏子千里迢迢去鲁国求取办丧事的财物。堂堂周王室居然连天子的丧葬费也花不起了,只能求助于礼仪之邦的鲁国。但我们都知道,鲁国本也是个小国,周王室居然连这样一个小国都不如了。《左传·隐公六年》载: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得益于文化下移和私学的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处于这个文化的轴心时代之上。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开始爆发,一下子诞生了许多在人类思想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他们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他们并称为孔孟之道,儒家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道家的第二号人物、道家思想的集大成

  • 春秋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刺客,后世多对其持批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乱世。它的特殊,不单单在于持续数百年的攻伐纵横,更在于思想、阶级层面的大冲撞、大洗牌。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时代,不同的人都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既有帝王将相、豪门勋贵,也有起于底层,在后世将会毫不起眼、难以被官方史家留意的小人物,比如那些游走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