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名将一生没打过败仗,却因此物丢掉性命,现在每年还死数万人

战国名将一生没打过败仗,却因此物丢掉性命,现在每年还死数万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966 更新时间:2024/1/25 12:58:22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争,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从诞生之初就参与征伐,在不断进攻与防守过程中,赵国体会到了胜利的喜悦和果实。自赵武灵王开始,赵国达到兴盛顶峰,而随着战争不断逝去的无数生命,一位位名将也浮现出而出。那么李牧凭什么可以获得众人如此高的评价和赞扬呢?

[var1]

李将军参与过的战役

第一场 大破匈奴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牧最开始就在抗击北方胡族的战争一线,手下的士兵相当于边境驻防军。代地与北方胡族相接壤,匈奴胡族经常通过边境袭扰中原,为此,燕国、赵国、秦国都曾筑造长城予以抗击。

李牧在代地守边期间,为了达到自己的军事执行力,他完全掌控了防地的权利,甚至税收和官员任免都要经过他的首肯。这让军民、官员对他产生了猜忌,可是李牧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治病守关。

[var1]

在任将之初,李牧有自己独到的战略战术。针对北方匈奴的游击袭扰,他让士兵严格设置烽火台,注重侦查情报。还命令士兵,只要匈奴来袭,所有人退守营垒,固守不出。由于匈奴善于游击骑射,对于赵国的步兵有很好的克制作用,步兵对于骑兵很难追击,又没有速度来合围,对战处于劣势。

李牧的军事天赋让他比别人更加清楚敌我两方的差距和不同,所以特意设置了固守不出的战术。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就这样,虽然匈奴多次来袭,赵国军队都是躲在长城城墙之内,没有什么损失。而匈奴骑兵却总是无功而返,捞不到任何好处。但是长期这样退缩让很多士兵军官产生了不解,此番言论传回赵国。赵王十分不解,随后派使者严厉的批评李牧懦弱,坚守不战的策略损害了赵国的威严,随即取消了他的统领之权。

王怒,使他人代之。岁馀,屡出战,不利,多失亡,边不得田畜。

接替李牧的将领转守为攻,多次主动出击与匈奴交战。但匈奴兵强悍异常,又灵活多变,赵军的步兵失败多次,甚至损兵折将,北方边境开始受到严重威胁。

[var1]

赵王无奈,只能多次请求让李牧再次守边。

李牧回到边塞后,仍然按照以前的方法,坚守不出,但暗地里厚待士兵,又勤于练兵,不断加强匈奴军队的情报收集。一连几年时间,虽然边境安全无忧,但这种富养士兵的策略使赵军上下都很难受。赵人本就好斗凶悍,李牧的这种“激将法”把手下士兵的求战欲望激发出来。

李牧见时机成熟,精选战车1300辆,骑兵1万3千人,平时厚赏的士兵五万名,能远射的弩兵10万人进行强化训练。随后,李牧让人开始在长城外肆意放羊,遍布山野的牛羊让匈奴眼馋不已。开始匈奴人只派出少量士兵来抢夺牲畜,李牧军假装败退。匈奴军见赵军如此懦弱,派大军深入进攻。按照计划,赵军迅速形成包围圈,四面八法而来的赵军大败了匈奴军,陷入包围的匈奴骑兵无处可逃,被歼10万人。北方匈奴各族因为惧怕这位李将军,从此不敢靠近10多年,此一战起到了巨大威慑作用。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詹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馀岁不敢近赵边。

[var1]

第二场 肥之战

公元前234年,秦国再次发起对诸侯国的进攻,巨大压力下,赵国朝中已无良将,只好紧急从雁门关调回李将军统领大军迎敌。

李牧仍然采取固守不出,稳中求胜的策略,这让远道而来的秦军是一个非常难受。秦军长途奔袭,粮草本就供应困难,如果长期对峙早晚得退军。桓齮对于这位赵国的李将军还是非常了解的,他深知李牧用兵的难缠,想用计策引出李牧决战。大批秦军向周边的肥下进攻,逼迫李牧派兵支援。

当时有赵将劝李牧尽快前去营救肥下,李牧则反其道而行之,在秦军远去的时刻,赵军立刻出营袭击了对面的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和粮草。随后,在准确预测出秦军的行进路线后,李将军又在半路设立埋伏,一举大败秦军。

此战后,李将军被封为武安君。

[var1]

第三场 番吾之战

公元前232年,秦王未没有被上次失败所吓倒,继续派出大军攻伐赵国,在武遂击杀赵军10万余人。

赵王再次派出李牧迎战来势汹汹的赵军。这次,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直冲赵国国都邯郸,一路绕路分割赵国重要城邑的联系。因为邯郸有漳水和长城抵御,暂时不会被攻破,所以李牧决定带领部分赵军集中攻打另一路秦军。因兵力不集中又遇李牧的猛攻,秦军再次大败。

此次成功击败秦国的进攻让赵国显露出强大的实力,韩王、魏王听此消息心生惶恐。

[var1]

李牧一生没打过一次败仗

公元前229年,秦军派王翦带兵再次攻赵。王翦也是一代名将,早已对李将军有过了解,他还仔细研究了这位名将的用兵的策略。“高手过招”的情况下,王翦预计无法轻易破阵,只能用重金贿赂郭开。郭开拿钱后果然向赵王进献谗言,诬陷李牧谋反。此时的赵王已没有半点赵武灵王的影子,昏庸的派赵葱接替李牧军权。而赵葱自知不如,接替后立刻派人将李牧暗杀。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就灭亡了。当然,历史记载的大战中,李牧没有失败过一次,最后虽然惨死,但他也因此成就战神之名。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同是一代名将,当秦王派王翦进攻的时刻,王翦深知秦国已经到了统一六国的大形势之下,不论打多久,秦王都不会停止征伐的脚步。但是,正面战胜李牧十分困难,为了早点回老家种田,王翦也只有使用反间计,让李牧从内部被击败了。

[var1]

李牧被杀的原因

第一、赵国从赵武灵王之后就再也没出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君王。他的孙子孝成王打了长平之战,临阵换掉廉颇,赵国用45万名青壮士兵买了单。孝成王的儿子赵襄王又逼走廉颇,导致损失一大军事主将。其后的赵幽缪王更是直接导致了李牧被害。由此可以看出,赵王一代不如一代,人才流失是赵王昏庸的体现。而李牧的死成为赵国衰落的最直接牺牲品

第二、郭开逼走廉颇,赵葱在“肥之战”中显露出能力不足,李牧除了专注于军事策略和带兵方略以外,应该吸取经验对其他赵国大夫官员有制衡。就算李牧无暇顾及,也应该做好防备。大将廉颇的例子才过去不久,赵国已经容不下人才,赵国正在残害人才,赵国的大臣正在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立功。

让人心酸的是,李牧被替换后心灰意冷,独自到小酒馆喝的烂醉如泥。赵葱的手下趁着此机会,杀死了不省人事的李牧。

而李牧不是因为喝酒大醉,也许他可以清醒的逃过一劫。直到现在,中国每年因为酒精中毒而致死的人还有数万人,看来喝酒确实会误事。

当然,如果李牧不一味的埋头苦干,他会早早发现赵国形势已变。他就不会在被替换后百般不解,而是采取有效措施了。即使李牧不投奔其他国家,手下的五万北方边军一定可以让他功成身退,得一个善终。

[var1]

总结

李牧身上有着廉颇的沉稳老成,面对强敌可以固守寻找破绽,抓住机会而进攻。当然,他也有白起的英勇,杀伐果断,分析形势有利后就果断猛攻,取得了三场大战的胜利。李牧对于领兵治兵、战略战术都有独到的理解,对于战场形势有着非常准确的判断,堪称一位军事天才。赵国民间曾有传闻:赵国有李牧在,秦国和匈奴丝毫不敢进犯。这可以说在当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李将军一个人撑起了赵国最后的军旗。

但李牧只顾着打仗带兵,丝毫没有考虑赵国形势和赵王的才能,更加没有对奸臣馋臣做出防备,这也导致了李牧的冤屈致死。

[var1]

只可惜,他没生到赵武灵王时代,否则历史一定将会重写,战神李牧的名声也会比现在更加响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有多残暴?被人嘲讽矮,就杀光了县城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其父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因他是五月出生,传说会这个月出生的孩子会长得和门户一样高,将来还会谋害父母。故他生下来时,田婴就不让其母养活孟尝君,母亲还是偷偷地把他养大成人。长大后,母亲通过他的兄弟,把他引荐给父亲。田婴见到孟尝君后很愤怒,质问

  • 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中,国家意识最强的是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屈原的为人,算不算“爱国”,是每年端午都要被拉出来扯一次的老题目。要争论屈原是否爱国,先要说清楚屈原是否有国可爱。当今世界上的这些 “国家”,界定时有一整套复杂的标准,复杂到学者也没有办法精确定义。但譬如下面这几种要素,大概应该具备:1.明确的国境存在;2.国家主权意识;3.以领土为空间单位的民族主

  • 春秋时期的诸侯们,为何热衷于争霸,而不是吞并和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简单来说,就是我只要打服你就行,而不是直接吞并你。那么,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据记载,春秋初期分封的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中期活跃的还剩四十多个。由此可见,虽然春秋时期只是大国之间没有进行吞并和灭国,但是对小国的兼并可是毫不手软。在春秋时期,是有灭国战争的。不过,跟战

  • 庞涓设计将孙膑害成残废,孙膑掌权后在树上刻8字,庞涓看后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时候众多将领纷纷请战,都声称自己可以打败华雄,如俞涉、潘凤等等,结果他们都是不到三合就被华雄斩了,最后还是关羽出马才干掉华雄。这里的问题就很有意思,那就是俞涉、潘凤他们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战胜华雄呢?[var1]这是因为人要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非常难,俞涉、潘凤觉得自己很厉害,并且不知道华雄有多厉

  • 战国最雷人的改革,意外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给秦国神助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公元前321年,燕国太子哙继位为君,史称燕王哙。燕王哙在位期间,一心想要壮大燕国。他看到秦国在商鞅改革后迅速崛起,便想在燕国也来一场改革,以便增强燕国实力,提升国际地位。然而,秦国的改革很成功,但燕国的改革却很雷人。或许燕王哙自己都没有想到,原本以为对燕国有帮助的改革,竟然

  • 庞涓挖掉孙膑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孙膑在复仇之时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var1]历史是时间的一面镜子,它透射着过往留下了精神和物质的瑰宝,也倒映着未来让新的文明有所借鉴得以成长。春秋战国是思想的摇篮,百家争鸣争奇斗艳,乱世的思想自由注定了会伴随着斗争的影子,胜者为人推崇,败者成为故事被人遗忘。师出同门者必定会有优劣,若不能摒弃是非竭诚合作,注定会有一方将带着失败退出

  •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和“百发百中”为他而设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按照正史中的记载,养由基主要活跃在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不过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却记载了养由基早在楚庄王时期就比较活跃,甚至在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灭若敖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射死了作乱的令尹斗越椒,由此得了个“养一箭”的称号。不过根据《左传》的记载,楚庄王和斗越椒是在战场上遭遇的,

  • 春秋初霸的齐桓公一家到底有多奇葩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齐桓公一家确实有点奇葩,至于多奇葩,下面就来聊一聊:首先了解一下齐桓公的家庭状况(只说本文提及的):父亲:齐僖公兄长二人:只说齐襄公姐妹:宣姜、文姜妻妾九人:只说蔡姬儿女七人:只说儿子吕商人(齐懿公)想倒贴女儿的齐僖公[var1]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是一位明君,他被誉为春秋三小霸之一,为齐桓公称霸提

  •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不缺粮,为什么诸葛亮却一直缺粮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缺粮是必然的,要不然怎么会发明木牛流马来运粮,而要说蜀汉与战国时期对比,为什么战国七雄打仗数百年都不缺粮,诸葛亮却严重缺粮呢?[var1]先讲一下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总计五次北伐,第一次为公元228年,因马谡失街亭致使蜀汉失去有利形势,北伐就此失败;第二次为228年冬,趁东吴进攻,再次北伐,可是

  • 战国七雄中前期最低调的国家,差点灭了秦国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是三家分晋之后新出现的。不过赵国前期低调得几乎找不到存在感。我们知道赵国前期主要的几个国家就是魏国称霸,齐国、楚国、秦国灭了魏国的霸业。这些国家在战国初期大的是非常激烈。但是赵国这时候因为国力不行,而且处于四战之地很少掺和这些事。因为弄不好就会被灭国。不过即使这样,战国在赵肃侯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