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名士辈出,将星闪耀?

为什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名士辈出,将星闪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789 更新时间:2024/2/2 8:28:24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同时这段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一段大变革时期,这个时期虽然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但也人才辈出。经过春秋时期持续将近三百年各诸侯国之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之后,东周境内的诸侯国数量相比西周时期大大减少。

虽然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但是战国时期却是一个思想解放、英雄与名士辈出的时代。

由于士阶层的崛起、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需要,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儒家、法家等思想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各种思想之间相互辩驳,史称“百家争鸣”,同时战国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名士将星。

[var1]

一、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作为新兴阶层逐渐崛起。众多名士纷纷涌现,士阶层的崛起冲击了之前的贵族政治,对于思想的解放、人才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

(1)士阶层大规模崛起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西周时期教育主要在官府,主要少部分贵族才能接受教育,大部分平民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但是由于春秋战国时周王室衰微,原有的贵族阶层与社会秩序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士阶层作为介于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受到的冲击是最为强烈的,王室与贵族的衰落意味着大部分士失去了庇护,有不少的士因此失去了贵族身份,流落到了民间。

流落到民间的士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有很多人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艺传播到了民间。这促进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士阶层掌握的技艺不再是贵族独有,许多平民也可以学习,“士”阶层由贵族变化成了平民。

(2)士阶层的崛起为诸侯争霸战争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士”阶层因此由贵族变为平民。而当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招募人才,利用人才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强,从而在愈来愈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并满足国家的政治需要。

许多抱有远大志向的士人都渴望得到重用,因此他们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自己的思想政策,期望得到诸侯王的重用,

许多士人逐渐转变为“游士“,在士人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与不同的学派,名士辈出。

[var1]

二、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处于历史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赢得争霸战争,大多选择进行变法以富国强兵,并且招贤纳士寻求人才。

在经济方面:

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经济发展,铁器与牛耕逐渐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之后出现的种种现象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文化方面:

由于士阶层的下移,私学在民间兴起,许多学者纷纷创造并发扬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由此形成。诸子百家的学说在许多领域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表现出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针对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化,各学派之间思想不同,不断争辩,并且著书立说以传承自己的思想,阐述本学派自身的思想与政治主张。

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新兴阶层的出现,除了士阶层的崛起,也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这些不同的阶层利益不同,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

,都按照自身利益和要求,对宇宙万物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并且提成了不同的主张,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var1]

(2)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不同流派对于社会与阶级关系的不同看法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为了获得争霸战争的胜利,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变法改革。

这些变法改革总的来说书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用政治力量改变原有的、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后世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完全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后,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变法改革,因此造成了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要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地主阶级虽然居于统治地位,但是他们本身的政权还不是十分地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只是出现了雏形,这一局面就为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到了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思想家,在统治者忙于战乱、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因此这些思想家们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并且可以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百家争鸣”的盛况由此出现。

[var1]

三、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将星的闪耀

(1)军功爵制的推行推动了帅才的出现:

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主要靠武力,这就要求各诸侯国要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众多的将星帅才才能不断取得战争胜利。在西周时期,官位的沿袭主要是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发现与任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并且广泛招揽人才,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有效。

秦国商鞅变法不再实行世卿世禄制,而是直接在军中推行军功爵制,这就意味着普通士兵也可以依靠军功获得爵位,这一制度的推行使许多帅才得到任用。

[var1]

(2)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将星的闪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除了儒家、法家这些在后世倍受推崇的流派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流派,这其中的兵家流派可以说对战国时期的战争胜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流派与其他流派不同,兵家学派注重研究兵法,出现了许多将星,比如孙武孙膑等,并且像其他流派一样,兵家学派也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播保存自己的思想,因此有许多战国时期的军事书籍传世,比如在后世的战争中仍然发挥着作用的《孙子兵法》。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战争的研究,而这些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将星。

[var1]

总结: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私有制经济出现并发展,并且由于种种政治原因,士阶层与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崛起。

这些新崛起的阶层与阶级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创造了自己的思想流派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同样的,也是在这些阶层中出现了许多名士,他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也展现着自身的才能,名士游走在列国之间,统治者对战争的需要则催生了一批批将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名将一生没打过败仗,却因此物丢掉性命,现在每年还死数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争,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从诞生之初就参与征伐,在不断进攻与防守过程中,赵国体会到了胜利的喜悦和果实。自赵武灵王开始,赵国达到兴盛顶峰,而随着战争不断逝去的无数生命,一位位名将也浮现出而出。那么李牧凭什么可以获得众人如此高的评价和赞扬呢?[var1]李将军参与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有多残暴?被人嘲讽矮,就杀光了县城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其父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因他是五月出生,传说会这个月出生的孩子会长得和门户一样高,将来还会谋害父母。故他生下来时,田婴就不让其母养活孟尝君,母亲还是偷偷地把他养大成人。长大后,母亲通过他的兄弟,把他引荐给父亲。田婴见到孟尝君后很愤怒,质问

  • 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中,国家意识最强的是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屈原的为人,算不算“爱国”,是每年端午都要被拉出来扯一次的老题目。要争论屈原是否爱国,先要说清楚屈原是否有国可爱。当今世界上的这些 “国家”,界定时有一整套复杂的标准,复杂到学者也没有办法精确定义。但譬如下面这几种要素,大概应该具备:1.明确的国境存在;2.国家主权意识;3.以领土为空间单位的民族主

  • 春秋时期的诸侯们,为何热衷于争霸,而不是吞并和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简单来说,就是我只要打服你就行,而不是直接吞并你。那么,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据记载,春秋初期分封的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中期活跃的还剩四十多个。由此可见,虽然春秋时期只是大国之间没有进行吞并和灭国,但是对小国的兼并可是毫不手软。在春秋时期,是有灭国战争的。不过,跟战

  • 庞涓设计将孙膑害成残废,孙膑掌权后在树上刻8字,庞涓看后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时候众多将领纷纷请战,都声称自己可以打败华雄,如俞涉、潘凤等等,结果他们都是不到三合就被华雄斩了,最后还是关羽出马才干掉华雄。这里的问题就很有意思,那就是俞涉、潘凤他们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战胜华雄呢?[var1]这是因为人要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非常难,俞涉、潘凤觉得自己很厉害,并且不知道华雄有多厉

  • 战国最雷人的改革,意外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给秦国神助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公元前321年,燕国太子哙继位为君,史称燕王哙。燕王哙在位期间,一心想要壮大燕国。他看到秦国在商鞅改革后迅速崛起,便想在燕国也来一场改革,以便增强燕国实力,提升国际地位。然而,秦国的改革很成功,但燕国的改革却很雷人。或许燕王哙自己都没有想到,原本以为对燕国有帮助的改革,竟然

  • 庞涓挖掉孙膑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孙膑在复仇之时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var1]历史是时间的一面镜子,它透射着过往留下了精神和物质的瑰宝,也倒映着未来让新的文明有所借鉴得以成长。春秋战国是思想的摇篮,百家争鸣争奇斗艳,乱世的思想自由注定了会伴随着斗争的影子,胜者为人推崇,败者成为故事被人遗忘。师出同门者必定会有优劣,若不能摒弃是非竭诚合作,注定会有一方将带着失败退出

  •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和“百发百中”为他而设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按照正史中的记载,养由基主要活跃在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不过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却记载了养由基早在楚庄王时期就比较活跃,甚至在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灭若敖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射死了作乱的令尹斗越椒,由此得了个“养一箭”的称号。不过根据《左传》的记载,楚庄王和斗越椒是在战场上遭遇的,

  • 春秋初霸的齐桓公一家到底有多奇葩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齐桓公一家确实有点奇葩,至于多奇葩,下面就来聊一聊:首先了解一下齐桓公的家庭状况(只说本文提及的):父亲:齐僖公兄长二人:只说齐襄公姐妹:宣姜、文姜妻妾九人:只说蔡姬儿女七人:只说儿子吕商人(齐懿公)想倒贴女儿的齐僖公[var1]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是一位明君,他被誉为春秋三小霸之一,为齐桓公称霸提

  •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不缺粮,为什么诸葛亮却一直缺粮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缺粮是必然的,要不然怎么会发明木牛流马来运粮,而要说蜀汉与战国时期对比,为什么战国七雄打仗数百年都不缺粮,诸葛亮却严重缺粮呢?[var1]先讲一下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总计五次北伐,第一次为公元228年,因马谡失街亭致使蜀汉失去有利形势,北伐就此失败;第二次为228年冬,趁东吴进攻,再次北伐,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