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一代女皇武则天,废唐立周,建立武周王朝,成为历史上唯一敢坐上龙椅的正统女皇帝,为什么她没有传宗接代?且听小编为各位亲爱看官朋友一一讲来。
武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入后宫,成为唐太宗低阶妃子(嫔妃等级:五品才人),李世民赐名“武媚”,后称“武媚娘”。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则天在后宫身份低微,并未得到李世民专宠,一直只是个小小才人。唐太宗驾崩,由于武则天作为先帝嫔妃,并无子嗣,遂被发配感业寺削发为尼。
其实,早在唐太宗驾崩前,有心计的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就已好上了。甚至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利用陪侍太宗身边之机,时常与前来问安的太子李治,眉来眼去,秋波频频,日子久了便打下了感情基础。
唐高宗李治继位,不久后将武则天“捞”出感业寺,接入后宫封为昭仪。后来,后宫争斗升级,武昭仪掐死尚在襁褓中的亲生女儿,设计反诬王皇后,王皇后被扳倒。武则天取而代之,坐上皇后之位,统领后宫,母仪天下,时称“武后”。
由于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富有政治潜质的武后“为夫分忧”得以介入朝政,前期也确实为老公李治分劳不少。后来,朝政大权逐渐向武后转移,上尊号“天后”,开始与高宗“二圣临朝”,并称“二圣”。
武则天与李治夫妻共同理政的28年(公元655年一683年),开创了大唐的“永徽之治”。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遂成大唐帝国实际上的一号人物,掌控朝局。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堪称是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在位期间,武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这些都可以看出武则天明察善断,善于知人善任,心系天下。
李家儿郎不成气,一代女皇上巅峰
武则天扶立儿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废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再后来,武后干脆废了窝囊的李旦,直接自己上阵当了皇帝。
武则天,废掉唐国号,改元建国,成为武周王朝一代叱咤风云的女皇。
众观武则天一生,侍候过两代君王,又在两个儿子当皇帝时,两朝临朝称制,后自立为帝,雄才大略,巾帼不让须眉!
天授元年(690年),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帝,雄视天下,豪情万丈,气吞山河。从此,武则天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
曹操有句名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武则天登基时虽然已经67岁了,但她仍旧有君临天下之心,可见她的志气远大。
一朝苍老掌天下,武周传承成两难
无奈由于年龄原因,67岁已过“花甲之年”的武则天,早已过了生儿育女的年龄,不能再传宗接代,尽管她后宫有众多男妃(男宠、面首)都是壮年男子。
所以,武周皇帝武则天晚年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这大好江山,到底是传位武家子侄,还是传位儿子?这是一个令人心酸而又艰难的选择题。
如果传位儿子:政权又会落入李家手中,自己历经万险、九死一生才开创的武周王朝,必将毁于一旦,从此就亡了。
如果传位武家子侄:天下没有哪个侄子及侄子后人,会把姑姑当祖宗供奉的,死后又将沦为“孤魂野鬼”。
对于控制欲极强、豪迈自负的武则天来说,既在乎生前江山大业,更在乎身后千秋之名。这道选择题,难!摆在了武则天面前,好像怎么选都是一个“死结”,无法令她满意。
两权相害取其轻,神龙政变尘埃定
武则天称帝后,也曾一度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大费周折和脑筋,并极力培养武家侄子,一心想培养出堪当大任的接班人。
结果,事与愿违,武家子弟难有成大器者,这也成不争事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许是武则天对武家子侄最无奈的感概。
同时,武则天又不得权衡以下几个方面:
1、民谏。大唐江山毕竟是李渊父子一手打下,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等李氏三代君主长久积淀,百姓安居,民心仍心向李唐,还有朝野上下群臣的支持,舆论导向。
2、臣谏。武则天要考虑死后祭祖于太庙的问题。在封建社会,祖庙都是供奉祖先、父母的,从没有供奉嫁出去的女子的。狄仁杰一席话也点透了武则天。
狄仁杰的话,记载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晚年武则天的心理天平也开始发生倾斜。
3、兵谏。临门一脚,神龙政变。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政变“逼宫”(兵谏),助唐中宗李显复位,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后武则天选择退位,还政于李唐。
后来,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高寿82岁。死后,儿子唐中宗李显以大唐皇后的身份,上谥号“则天大圣皇后”,将母亲武则天和父亲李治合葬于乾陵。
最后,小编觉得,武则天是一个有天下情怀的女人,历经坎坷,有格局也有辛酸和无奈。正如《无字碑》歌词所唱:一生漂泊摆渡,临岸却孤独,问天地向谁倾诉。千载历史我回顾,恩怨情仇怎堪数。帝王家,终究是不归路......
从此,一代女皇武则天,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