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北征南又是怎么回事呢?在明洪武十四年,太祖朱元璋调派正在北方与北元作战的傅友德、沐英等将领挥军南下,与蓝玉率领三十万大军征战云贵西南地区,意图消灭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势力,夺取对西南的统治权。第二年,亦即洪武十五年,占领了云贵。
洪武十七年三月,傅友德、蓝玉奉诏班师回朝,沐英及数十万明朝官兵留下驻守西南。之后的岁月里,由于战乱频繁,明廷又陆续调派了大批明军进入云贵作战。为了维持明朝对云贵高原的统治,这些明朝不同时期调往云贵作战的汉族人大多便以军屯的形式驻扎下来,留在了驻扎下来,留在了当地。这便是“调北征南”。明初,政府只在贵州设立卫所。随着“民屯”的展开,开始设置郡邑,“卫所治军,郡邑治民”。对于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来说,朱元璋的“调北征南”只是权宜之计,而“调北填南”才是长久之计,是一种更为深谋远虑的治国安邦的策略。
明洪武十二年,湖广苗民起义,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敕封张映为武略将军,带兵屯守九溪卫20余年,成为镇压苗民起义的一员“干将”。由于长时间的兵荒马乱,广阔的村落荆棘丛生,田园荒芜。永乐二年(1404),实行大批离开开发。张映奉命率部在澧州的长乐里脚迹渡北坪,今临澧县观音庵,开荒屯垦,就地安家落户。卒于永乐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