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画家罗聘称能看到鬼,还画下了鬼的样子,从乾隆时期流传至今

清朝画家罗聘称能看到鬼,还画下了鬼的样子,从乾隆时期流传至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458 更新时间:2024/1/15 12:21:50

大多数人大抵是不信的,如果是你自己亲眼所见呢?

而这个叫罗聘的清代画家,就曾因为“见鬼”而在乾隆年间闻名于世。

著名清代画家罗聘,天生“蓝瞳”,从小就被人誉为“阴阳眼”。

虽说罗聘生得一副“蓝瞳”,早年间却也并未听闻罗聘能通灵鬼怪的传言。

直到罗聘25岁那年,去到了师傅金农那里拜师学艺,未过许久便传出罗聘遇鬼的事情。

兴许是罗聘特殊“体质”的原因作祟,此事很快便在当地传扬开来,并引起了一众名流竞相观摩。

一时间,罗聘“通鬼”成为了坊间茶余饭后不可不谈的怪诞事情

难道罗聘真的见到鬼了, 那个鬼又究竟是谁,长成什么模样......

罗聘见到的到底是不是鬼

“话说那日清晨,我像往常一样从家里往师父院里走去,

途中需经过一片田地,因着是初冬,还有少许的绿影丛丛。

春季的早晨天色总不是那么敞亮,灰灰蒙蒙的,罕有人烟。

我本是自顾自走着路也未四处张望。

兀的听到远处有脚步声,想着谁那么早就出门来了。

但见一对中年男女在田间不慌不忙往前走着。

男人手持兰花靠近女人脸颊,一副色相流露的猥琐模样。

倒是未见女人有何反感抗拒的表情,我还寻思着这大清早村里哪口人家的男女出来这般轻薄。

正欲走近了一探究竟,猛然间却发现又有一人缓缓走近,模模糊糊看着好像是一男子,想着莫非是女子的相公来捉人了,于是放慢脚步睁大眼睛仔细窥探。

不看不打紧,一看差点没把魂给吓没了:

新来的男人哪里是村里什么人,一袭白大褂,头戴白高帽,左手里举着一把大黑纸伞,右手一把纯白纸扇,眉毛都快长到鼻翼两旁了,身后还有一片片黑色雾气。

这分明是平日听长辈常提起的“白无常”白大爷。

当时我瞬间就不敢言语了,也不敢冒伤去叫那对男女。

正想着回村通知乡里人来救二人时,却发现那女人的打扮与我们村里其他妇人还略有不同,粉红色的上衣配上粉红色的鞋子,颜色如此明艳鲜丽,哪里像是村妇模样。

再定睛一看,男女身后好似也有阵阵黑雾。

那时我便明白,如今是只有我一个是活人。

虽然心里极度害怕,也只能不再动作,连忙蹲下伏在草间等待天完全亮。

诡异的是,白大爷竟然用着一种十分羡慕的目光看着这对男女,丝毫没有要抓捕的意思,朦朦胧胧间我听到男人说:“你就从了我可好。”

白大爷尾随其后用扇子遮住脸,一副极度享受的模样,就像是在看一场香艳至极的戏台子表演。

男女说话着就往林子深处走去,我心里害怕也不敢再跟着,只是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罗聘把此事告诉了当地的老人,听老说,曾经是有一个喜欢穿粉色衣衫粉色鞋袜的城里女子到村里走亲戚住过一阵,后来据说是跟着一有钱老爷跑了,便没了后文。

于是都只当罗聘也是道听途说才无端“见了鬼”。

但后来罗聘竟然将此女和那男人一同画了下来,连白无常也是栩栩如生的刻画其中。

老人们看后不禁面面相觑,自此罗聘见鬼的传言就开始在乡间散布开来。

罗聘为何能见鬼

罗聘,字遯夫,号两峰,“扬州八怪”之一,

师承金农,因善画鬼被称赞为“五分人才、五分鬼才”。

罗聘生于1733年,而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在1715年离去,刚好相差18岁。

一善画鬼,一善写鬼,皆深入骨髓,两鬼才却生伤不得而见。

而罗聘的鬼怪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蒲松龄的更加让世人信服。

因为罗聘可以说一出生就蒙上了与鬼怪无法分开的传奇色彩。

一般的婴儿出生时大多眼睛是黑色的,或者稍微泛黄。

但罗聘的眼睛颜色非常浅淡近乎时尚,当时他父母也是万分着急,遍访郎中都说没见过此等怪异之事。

就在大家都断定罗聘兴许是个瞎子的时候,罗聘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却并未发生视力障碍等问题,只是眼睛的颜色却越来越偏蓝,最后竟然长出了一副蓝眼睛。

让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村里人十分惊讶。

罗聘也因此得名。

村里的老人说罗聘那双眼睛是阴阳眼,可以见鬼神。

但20多年过去了,罗聘也没能见过什么鬼怪,让村人失望的同时罗聘自己也略感无趣。

说来也怪,罗聘自小就有一个爱好,喜欢画画,只因早年丧父,家中经济并不富裕。

16岁的罗聘就因读书作画颇有见地而结识了当时扬州有名的几位书画大家:

金农、郑板桥、厉鹗、杭世骏等。

当时学画是需要给师父准备一份颇为丰盛的拜师礼,所以罗聘一面刻苦钻研一面筹钱,25岁那年凑齐拜师礼,就去了金农处作入室弟子收归门下。

跟着师父学艺5年后,1763年77岁的金农离去。

也就是在这一年,罗聘开始频繁的“见鬼”。

罗聘生在乾隆盛世,父亲还是康熙年间的武举人,只是后来父亲早伤家道中落。

他因自幼就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又师承名师,总体来讲生活还算过得去。

但也是在乾隆年间,出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盛大的“文字狱”。

有人说罗聘是恃才傲物,心中产生了愤世嫉俗的想法,

所以才日夜忧思产生了“见鬼”的幻觉。

也有人说罗聘是阴阳眼在25岁后开窍了,所以自然就能见到鬼神。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是这样评价罗聘笔下的鬼神之说:

“凡有人处,皆有鬼。那些横伤的鬼,通常害人,万万不可接近。

一般的鬼,上午阳气旺盛,他们在墙根底下庇荫,午后,阴气盛行,他们则四散游走,穿墙而过,遇路人则避着走。”

世间是否有鬼这个话题数千年来被人们众说纷纭不置可否,

鬼怪之说又是因何而兴起,又为何能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国鬼怪之说的由来

我国在原始社会就有鬼怪一说,当时人们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就会冠以“鬼怪之说”。

先秦古籍《山海经》是我国现今为止对鬼怪一说进行过详细描述的最为古老的书籍。

封建王朝时期人们对鬼神的迷信不减反增,不管是对于道士还是和尚,有时候家里生病了不会请郎中反而请道士做法以驱赶恶鬼。

所以鬼神之说在我国历史悠久。

《礼记》云:

“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众生必伤,伤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

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

解释一下就是:

“身体里的气,代表神的旺盛;身体里的魄,代表鬼的旺盛。

祭奠鬼怪的同时,也祭奠神明,这样才算遵从了从古流传下来的鬼神教义里需要达到的使命。

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皆会伤亡,伤了就会回归尘土,这就叫鬼魂。

魂魄骨肉腐烂于地下,化为野土。

魂则发扬于上,成为看得见的光明,闻得到的气味,感受得到的凄酸,这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精灵,也是神的存在的显示。”

《礼记》是西汉文学家戴胜所著,里面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儒家流传着一句话:事鬼敬神而远之

这里就不得不探讨一下儒家学说的生存之道。

众所周知儒学是一门教导大众孝敬长辈友爱弱小的学派,在很多朝代都曾被当朝统治者所重用,尤其是孔子伤后的很多年,那些战乱不是特别频发的国度。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儒家思想在教化众人向善的过程中,书本上的一些道理,它并不能即刻的反映到现实当中来。比如你现在做了新事,会有恶报,但是它又不是马上就真的有厄运突然来到。

于是会有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我做了什么新事好像也没有马上得到惩罚。

长期以往做新事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一个地方又怎么能够做到国泰民安夜不闭户?

要让一个人有敬畏心,除了绝对强大的外部力量武力使人屈服外,思想根源上对于行善除恶形成真正的认可才是一个地方长治久安的保障。

自古以来人类最怕的就是伤亡,伤后的世界也没人见过。

越是未知越是害怕,一个人只有内心真的产生了恐惧,才会真正的敬畏。

现实中既然没有鬼神能够即刻的对你的恶行做出惩治,那就给你一个心中的“鬼”,让它无时无刻不在无形中折磨你。

于是便有了轮回报应,鬼神索命,阴曹地府这些故事警示世人。

有一个现象大家不难看到:

道家(公元前571年老子)儒家(公元前551孔子)佛家(唐朝时期西方传入)

三个我国最大的学派,都对鬼神有着详细的记录。

“子不语怪力乱神”就被后世广为流传。

有两种解释:

一说是:孔子当下就不说话了,凝神灌气生怕被鬼怪等侵入扰乱了心智。

又一说是:孔子也不愿意轻易讨论鬼怪一说,因为要对其保持敬畏的心态。

由此可见,鬼神一说,也是由人自己传递出来的一种思想。

那罗聘能够见到鬼怪这现象又作何解呢。

有人说:罗聘画的确实是他亲眼所见的鬼怪

关于罗聘画中的鬼怪究竟是不是其“阴阳眼”所见这件事,数百年来众多名流众说纷纭,

毕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因为罗聘画鬼怪画的实在太深入人心,后世的大多数鬼怪形象就此沿用了他的版本,也可称之为当之无愧的“鬼祖”。

姑且不论罗聘是不是真的看到了鬼怪并且画了下来。

但有一个观点却颇为得到世人的认可:罗聘画的,真的全都是鬼。

这些都是罗聘真实看到的鬼怪。

而其中,又以如下8幅最佳,人称《鬼趣图》

为什么罗聘一生都在画鬼,偏偏这8幅是最受人人欢迎广为流传?

我们倒是不妨细细品鉴一番,

也可领略一二古人眼中的鬼怪和现在是否有区别?

第一幅:

此图用了渲染的手法,朦朦胧胧中可见两个鬼怪的头和身子,却又未见完。

把鬼怪给人的虚无缥缈,居无定所之感尽数展现。

第二幅:

此图一前一后一胖一瘦两人正在行走,看起来像一对主仆。

不禁让人感叹:哪怕做鬼也逃不过尊卑贵贱。

第三幅:

是前文罗聘见到的三个在田间的白无常和男女两人调情图。

被后世解读成:

哪怕做了鬼,人间的色欲也无法一同随着骨肉消失。

连常年在阴间见多了生伤的白无常,也无法免俗的想要坠入这万丈红尘。

人不管是做人的时候还是在做鬼的时候,都离不开这深入骨髓的欲望,究竟是生伤之间也抵不过这一晌贪欲。

第四幅:

一个矮鬼拄着拐杖,旁边的红衣小鬼为其捧着酒钵。

哪怕鬼影已经开始逐渐消散,也依然未能改变这主仆间根深蒂固的“奴性”。

第六幅是:

一个大头鬼追赶者跑在前面的两个小鬼,小鬼奔跑中一直回头凝望很匆忙的样子。

就像在说:哪怕做鬼了,生前害怕的人,伤后也会继续害怕,直至轮回。

第七幅:

一共画了4个鬼。一个鬼打着伞在风雨中疾行,紧紧地跟在前面的一个鬼后。

还有两个小鬼,头出现在伞旁,没有身子。

在这鬼界飘荡中好似只有这一把破伞能庇护身形的存在。

第八幅,画的是两具白骨骷髅站在树丛中的一座古墓旁说话。

可能不管在阴间还是阳间,远亲都不如近邻吧。

你相信世间真的有鬼怪存在吗?

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对于人伤后究竟是否存在新的世界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人伤后究竟是归于寂灭还是只是肉体伤亡,灵魂会继续存在,

至今为止没有一个活人能够知道。

但有些活人却比伤人还令人心生恐惧,所以在不同时期一些天才般的人物宁愿和鬼怪做一生的朋友,各中原由也就不难理解了吧,比如画家罗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最神秘组织,存续两千年,官大于锦衣卫,皇帝也礼让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有些院所或者机构被外人所知道,让以前的皇帝、官员、百姓知道怎么样的事情,该找什么样的机构办理事情,这样也大大方便的管理,也给老百姓提供了便利。但是有一些机构的存在却极具神秘,且机构的存在鲜少人知道,只有直接管理者或者协助管理的人员,才知道它的存在。现在看的电视或者电影上都会有神秘机构的描画,但大多神

  • 雍正的宠臣李卫,家境富裕,并不是穷苦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卫在雍正后期的地位,李卫查考场雍正大怒,雍正的宠臣李卫完整版

    李卫,清代名臣,雍正的四大宠臣之一。在一些古装电视剧里,李卫被塑造成了一个出身于贫苦之家的穷小子,为了填饱肚子去做了乞丐。然而历史上的李卫可不是穷苦出身,他家里非但不穷,还比较富裕。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公元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自己出银子谋了一个闲差。李卫康

  • 这天,慈禧刚穿上漂亮衣服,一个相貌丑陋的女人进来,说:“你一个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免费观看慈禧电影完整版,关于慈禧的故事简短,慈禧的夫君

    敢这么跟慈禧说话,还能让慈祥不生气的,这世上恐怕也只有这一个人了,她是慈祥的养女荣寿公主。荣寿公主是恭亲王奕的女儿。奕是慈禧的小叔子,当初咸丰帝驾崩,是奕协助两位嫂嫂发动了政变,才将皇权夺取在手,东西两宫太后开启垂帘听政,而亲王辅政。所以,慈禧与奕比跟其他兄弟要更亲近些,民间也有不少关于他

  • 雍正王朝:李卫,为何能被雍正视为心腹?自知之明的嚣张,最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雍正王朝李卫为什么一副奴才相,李卫查考场雍正大怒,雍正到李卫家

    可真实的李卫真的如电视里演的那样是叫花子出身吗?他和屏幕里的“李卫”又有什么不同?李卫是如何被雍正视为心腹的?“真实”的李卫:不管是《雍正王朝》还是《李卫当官》,这两部剧里李卫的出身都是“叫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光蛋。但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里面对于李卫出身的说法和真实的李卫出身天差地别,没有半点

  • 《康熙王朝》经典,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一起来回忆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大帝康熙王朝这部剧堪称经典制作,我非常已关观看这部电视剧,历史上对康熙帝的真实写照,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倾佩。以上这几位扮演康熙帝的演员,我个人比较喜欢德高望重的“焦晃”老师,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样[呲牙][呲牙][呲牙]董鄂妃董鄂妃这个角色在不同电视剧里面呈现的内容都有所不同,褒贬不一,但是在孝庄

  • 晚清重臣李鸿章外甥女张茂渊:半世寂寞,换十年相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茂渊个人简历,张茂渊知乎,张茂渊讲座完整版

    晚清重臣李鸿章民国才女张爱玲1925年,一艘轮船在汪洋大海中航行,美丽的海景,张爱玲无法欣赏,晕船,让她吐得狼狈不堪,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关心她,递上毛巾和热水,他就是李开第。李开第被张茂渊清雅从容的气质吸引,而潇洒的李开第也吸引了张茂渊。张茂渊当时,李开第已经有了未婚妻,是家里给安排的,虽然李开第可

  • 雍正八年,和硕怡亲王胤祥离去,享年44岁,临终前他拉着雍正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五月,44岁的和硕怡亲王胤祥积劳成疾,因病离去。临终前,胤祥拉着雍正的手,说自己有三个未了的心愿。雍正含泪哽咽道:“前两个朕都能答应,但这最后一个,朕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在影视作品中,怡亲王胤祥经常以忠肝义胆、才貌双全的形象出现,而历史上的胤祥,凭借着自己的才干赢得了

  • 雍正55:一斤砂糖橘雍正看好戏,李卫偷吃被发现,翠儿当面告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李卫:“张五哥!皇上来了?”李卫是真机灵,知道张五哥是皇上贴身侍卫,见到张五哥约等于皇上就在附近。张五哥微微一笑,皇上都丫的在门房里等着你一个时辰了,你小子体力挺行啊!一扭头的功夫,李卫就扶着雍正回了家。那家门口就听见翠儿的声音,穿透了门板传了出来。翠儿:“就是那个臭不要脸的演技狐狸精!他准儿是又去

  • 民间故事:一次,康熙微服私访,到一户人家讨水喝 不料,却看见门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很生气,这家人竟如此狂妄敢自称“寡人”,于是,便推门而入。康熙皇帝是天下的主人,只有他自己可以说自己是“寡人”,再没有人能说这样的话,但凡说了必定是胆大包天。因此,康熙看到这家门口对联上的横批很是气愤,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家门,居然也敢自称“寡人”的居所,必须进去看看。看到康熙皇帝的脸色变了又变

  • 清朝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案发后乾隆气得发抖,56名官员人头落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乾隆时期的三大贪腐案,乾隆冒赈案,大清甘肃官员窝案

    1781年,甘肃有起义军造反,乾隆内心焦急,立刻派遣和珅、阿桂一起去甘肃主持大局。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听闻朝中要派大臣来镇压反贼,为了摆脱现有的困境,便主动向乾隆帝上奏。他想要展现自己的忠心,提出要将自己的俸禄四万两银子用来当作军饷,以解皇帝的燃眉之急。乾隆收到奏折后非常高兴,随后乾隆突然想到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