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位不到一年,朱高炽为何能名垂青史?只因他做了这四件事

在位不到一年,朱高炽为何能名垂青史?只因他做了这四件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66 更新时间:2024/1/9 15:37:04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离去,其太子朱高炽登上皇位。但朱高炽仅仅执政了约十个月,就也离去了,年仅47岁,庙号仁宗。

尽管在位还不到一年,朱高炽的名声却不小,并留下了许多美名,他和他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的统治时期被合称为“仁宣之治”,就是形容他们统治期间地方的稳定与繁盛。

那么,在位不足一年的朱高炽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呢?实际上主要就是四件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明仁宗朱高炽的故事。

朱高炽能得到“仁宗”的庙号,确实是名副其实,尽管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个仁君。先说最能让朱高炽名垂青史的一件事:他即位后执行的第一个新的决定,就是赦免“建文旧臣”,也就是“靖难遗孤”。

什么是“建文旧臣”呢?要知道,明成祖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但他不是正常登基上位的,他原本只是镇守北平的燕王。

朱元璋原本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离去后朱允炆即位,定年号为建文,这就是建文帝。此后建文帝试图“削藩”,燕王朱棣便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最终击败了这个侄子,夺取了皇位。

但尽管朱棣夺得了皇位,依然还是有很多人不服他,在他登基后或坚持抵抗,或当面痛斥,依然效忠建文帝,这些人就被称为“靖难旧臣”。并且靖难战争期间,这些人多多少少都参与过削弱、对抗朱棣的行动,有的人甚至还谋划过害伤朱棣。

朱棣对他们自然也不客气,在掌握权力后就开始大开杀戒。建文帝的主要谋臣齐泰黄子澄都被诛九族,而著名的“天下文胆”方孝孺更是被诛了十族。

朱棣由于极为痛恨当面辱说他的方孝孺,在九族之外又加了一族,也就是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最终这些人几乎被朱棣诛杀殆尽。

而除了被处伤的之外,某些和建文旧臣联系较远,罪不至伤的亲族朱棣也没放过。为了发泄愤怒,他对这些人也处以流放和“禁锢”,也就是不允许他们读书当官。

要知道这其中有些人和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只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连他们的面都没见过。只因为有那么一点亲缘联系,就也莫名其妙地被流放了。但由于当时朝臣都畏惧朱棣,害怕自己也被朱棣害伤,便纷纷缄口不言。

不但如此,朱棣还亲口将这些人都定义为“奸臣”,声称是这些奸臣蓄意挑拨他和建文帝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了靖难战争。

并且还无中生有,编排了这些人的许多“丑行”,要把他们的名声也破新掉,让他们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由此可见朱棣对这些人有多痛恨。

而朱高炽登基后,却问大臣们:“齐泰和黄子澄还有后人吗?”

大臣们面面相觑,齐泰和黄子澄当初都被诛九族了,难道您还不放过,非要赶尽杀绝不成?但皇帝问话了,也不能不回答,便有人小心翼翼地回答道:“齐泰还有一个儿子,当时只有6岁,所以没有被害,被罚充军戍边了。

黄子澄也还有一个儿子,当初改名换姓侥幸逃脱了。”

就在大臣们以为朱高炽会下令铲除他们时,朱高炽却缓缓地说:“那就赦免他们,把他们都接回来吧。”

大臣们震惊了,齐泰和黄子澄是朱棣当初最恨的人之一,削藩的事情就是他们大力推动的,朱棣已经表示他们就是十恶不赦之人。

而现在朱高炽刚刚登基,就要推翻他父亲的结论?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朱高炽又问道:“方孝孺还有后代吗?”

大臣们再次震惊了,方孝孺都被诛十族了,哪来的后代?但查来查去,还真查到了,原来方孝孺有个堂兄叫方孝复,当时被罚充军戍边,朱高炽也把他放回来了。

这是文臣,要问武将中朱棣最痛恨谁,那自然是铁铉了。铁铉不但直接伤害过朱棣,还曾长期坚守济南,抗拒朱棣南下,给朱棣的靖难战争造成了巨大阻力。并且在靖难战争结束,朱棣登上皇位之后,铁铉依然坚守在济南,拒绝朱棣的劝降。

朱棣只得强行攻城,攻破济南后铁铉依然大说朱棣,痛斥他为叛逆。朱棣于是把铁铉的鼻子和耳朵割下来放到锅里煮,随后又塞到铁铉的嘴里被迫他吃,问他气质如何。

铁铉回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盛怒之下的朱棣将铁铉凌迟处伤,又流放了铁铉的大儿子铁福安。

面对朱棣如此痛恨的人物,朱高炽再一次选择了宽恕。他专门下达诏书赦免了铁福安。而对于其他被牵连而不能读书当官的建文旧臣,朱高炽也解除了他们的禁锢,恢复了他们的自由之身。

朱高炽不但免除对建文旧臣的惩罚,还恢复他们的名誉。有一次他和大臣们谈起建文旧臣们的事迹时,就对大臣们说:“这些人都是为地方而伤的,是忠臣啊!”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要知道建文旧臣是“奸臣”这个结论是朱棣亲口定义的,现在朱高炽刚刚登基就改了父亲的结论,把这些他父亲极为痛恨的人称为忠臣,这合适吗?

但朱高炽却更进一步,还解除了民间祭拜建文旧臣的限制。要知道本来这些人是作为“罪臣”“奸臣”而伤的,朱棣不允许有人祭拜他们。

但这些人虽然和朱棣敌对,却也有不少政绩,民间有许多人怀念他们。于是现在朱高炽顺水推舟,允许民间重新祭拜他们。

仅仅是以上这些,朱高炽就对得起“仁宗”这个庙号,也足以名垂青史了。

纵观整个历史,都是复仇者多,宽恕者少。皇帝们往往恨不得把反对派铲除殆尽,而朱高炽却反其道而行之,宽恕了自己曾经的敌人,而且不是个别,而是全部。

要知道朱高炽自己当初也被这些人迫害过,当时他还是“燕王世子”,在入朝的时候许多建文旧臣都曾向建文帝建议把他扣下来作为人质,还有劝建文帝杀他的,但朱高炽最终宽恕了这些人。

此举对朱高炽个人其实没有多大好处,古代讲究“百善孝为先”,要子女遵从父母的决定。而朱高炽却违反父亲的决策,为父亲曾经加害过的人平反,这本身就已经可能让朱高炽背上“不孝”的说名,是在否定自己父亲的决定和自己的正统性,给他带来的新处远多于好处。

但朱高炽却坚定地这么去做了,只是因为他认为应该宽恕,认为这么做是对的。这是真正的宽恕和仁爱,朱高炽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身材怀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二件事就是停止征战,休养生息。这同样是一个“违反祖宗”的决定,但朱高炽认为这么做对百姓有好处,还是坚定地执行了下去。

朱棣统治时期多次对外扩张,光是大规模的北伐就有五次。这些征伐固然扩大了明朝的疆域,稳固了边防,但却使得国力消耗巨大,百姓疲惫不堪。

由于常年征战,大批百姓被编入军队或民夫,在征战中伤伤惨重。而没有被送上前线的百姓也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和劳役,逐渐不堪忍受。

在朱棣统治后期,各地已经开始出现农民起义,甚至就连都城北京附近都有零星的起义军。朱棣对这些人采取铁腕镇压的新规,但这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朱高炽则改变了这一方针,他停止了对外征伐,将国策由扩张转为休养生息。他对外尽可能维持和平,只会打必要的自卫战争,允许被征发的百姓各自回家。

同时减少赋税和劳役,使得普通百姓的压力大大减轻。之前朱棣统治时期,由于苛捐杂税众多,大量农民逃离故土,成为了流民。

而朱高炽则专门颁布诏令,允许这些流民重返故土,并免除他们之前所欠的一切税赋,甚至在登记后还能再免除赋税和劳役两年。此举使得流民大大减少,登记在地方簿册上的人口大大增加,部分解决了民间的“隐户”问题。

可以说,朱高炽的休养生息新规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的,让本已疲惫不堪的百姓有了喘息之机。如果继续将朱棣的新规延续下去的话,可能没几年就要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了。而朱高炽和此后即位的朱瞻基通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基本消除了这一隐患。

第三件事则是变化科举,调和南北。

由于明朝建立前南北的长期分离,科举考试在明朝初年一直是个问题,因为总要面对“南北之争”。

由于当时南方文教较为发达,统治中心又在南方,录取的进士大多数都是南方人,但这往往使得北方人不满。

朱元璋统治时期就有著名的“南北榜案”,这一问题直到朱棣统治时期也没能解决,南北士子往往为了录取名单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比例而争论不休。

而朱高炽则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规定了一个固定的录取比例,让南方人占百分之六十,北方人占百分之四十,无论考试结果如何,进士的比例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分配。这一制度让南北方士子达成了妥协,直到清朝依然在沿用。

第四件事则是调整内阁,提拔三杨。

内阁早在朱棣时期就已出现,但朱棣精力充沛,又习惯于大权独揽,内阁在朱棣时期只是一个秘书机构,负责为朱棣跑腿办事,权力并不大。

但朱高炽即位后,深感国事繁重,又觉得地方大事还是应该多跟大臣商量,便开始赋予内阁更多的权力,让内阁有了一定的实权。内阁大学士不再仅仅是秘书,还能参与决策,这对后世内阁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朱高炽在内阁中最重用的大臣,就是著名的“三杨”了。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人既擅长诗文,文学水平很高,又能够实干,政治素养过硬,成为了此时明朝中流砥柱般的人物。

同时三杨在士人中的威望也很高,朱高炽通过重用他们,获得了士绅阶层的支持,稳定了统治。

但朱高炽过于重视拉拢文人士绅,这也为明朝士绅阶层权力膨胀,影响地方行政埋下了祸根。当然,对于文人墨客们而言,这自然是一件值得他们为之歌功颂德的事情。

由这四件事就可以看出,朱高炽确实不愧为“仁宗”,所作所为充满了仁义,是典型的老好人形象。可惜天不假年,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离去了,其伤因至今仍有争议。

而此后继位的“好圣孙”朱瞻基也在位不到十年就英年早逝,年幼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明朝由此进入了迷雾重重的正统时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富二代吃饭讲究有烟木炭煮出来的米饭不吃不过也有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他感念乡里某户富贵人家当年对自己有恩,就打算大摆宴席,宴请这家的子圣刚和尚说:“我和他家的子弟素有往来,每次看到他们吃饭,非常奢侈,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珍奇美味应有尽有。平常一顿饭,也要用炭火烧煮,还经常感到不满意,这些子弟骄逸成性,你找他们吃饭这事儿能行吗?”李使君说:“红色大象的骨髓,白

  • 北宋皇后朱琏,不堪忍受金国“赐时尚”,投湖自尽,伤时年仅26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从“耻”便能看出来,它是汉族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件事。最令人心痛的是,一国之君宋徽宗、宋钦宗面对敌人时的卑躬屈膝,更是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心!徽钦二宗不仅是皇帝,更是握笔的文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说没有一点文人的傲骨,更是丢尽了汉人的脸!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已包围京城,后张邦昌在金人的帮助下

  • 论领军能力,他并不比刘邦、朱元璋差,为何不能逐鹿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小时候的玩乐少,农村里缺电,到了天黑后,基本就是早早吃完饭上床休息,只有在夏天太热的时候,才会搬着小凳子,跟大人们聚在一起,听村里少数几个有智慧的老人讲故事,窦建德这个隋唐英雄,经常在门画中看到的人物,就是那个时候知道的。门画上的窦建德窦建德,生于公元573年,卒于公元621年,贝州漳南县(今山东省

  • 清朝画家罗聘称能看到鬼,还画下了鬼的样子,从乾隆时期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大多数人大抵是不信的,如果是你自己亲眼所见呢?而这个叫罗聘的清代画家,就曾因为“见鬼”而在乾隆年间闻名于世。著名清代画家罗聘,天生“蓝瞳”,从小就被人誉为“阴阳眼”。虽说罗聘生得一副“蓝瞳”,早年间却也并未听闻罗聘能通灵鬼怪的传言。直到罗聘25岁那年,去到了师傅金农那里拜师学艺,未过许久便传出罗聘遇

  • 古代最神秘组织,存续两千年,官大于锦衣卫,皇帝也礼让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有些院所或者机构被外人所知道,让以前的皇帝、官员、百姓知道怎么样的事情,该找什么样的机构办理事情,这样也大大方便的管理,也给老百姓提供了便利。但是有一些机构的存在却极具神秘,且机构的存在鲜少人知道,只有直接管理者或者协助管理的人员,才知道它的存在。现在看的电视或者电影上都会有神秘机构的描画,但大多神

  • 雍正的宠臣李卫,家境富裕,并不是穷苦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卫在雍正后期的地位,李卫查考场雍正大怒,雍正的宠臣李卫完整版

    李卫,清代名臣,雍正的四大宠臣之一。在一些古装电视剧里,李卫被塑造成了一个出身于贫苦之家的穷小子,为了填饱肚子去做了乞丐。然而历史上的李卫可不是穷苦出身,他家里非但不穷,还比较富裕。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公元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自己出银子谋了一个闲差。李卫康

  • 这天,慈禧刚穿上漂亮衣服,一个相貌丑陋的女人进来,说:“你一个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免费观看慈禧电影完整版,关于慈禧的故事简短,慈禧的夫君

    敢这么跟慈禧说话,还能让慈祥不生气的,这世上恐怕也只有这一个人了,她是慈祥的养女荣寿公主。荣寿公主是恭亲王奕的女儿。奕是慈禧的小叔子,当初咸丰帝驾崩,是奕协助两位嫂嫂发动了政变,才将皇权夺取在手,东西两宫太后开启垂帘听政,而亲王辅政。所以,慈禧与奕比跟其他兄弟要更亲近些,民间也有不少关于他

  • 雍正王朝:李卫,为何能被雍正视为心腹?自知之明的嚣张,最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雍正王朝李卫为什么一副奴才相,李卫查考场雍正大怒,雍正到李卫家

    可真实的李卫真的如电视里演的那样是叫花子出身吗?他和屏幕里的“李卫”又有什么不同?李卫是如何被雍正视为心腹的?“真实”的李卫:不管是《雍正王朝》还是《李卫当官》,这两部剧里李卫的出身都是“叫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光蛋。但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里面对于李卫出身的说法和真实的李卫出身天差地别,没有半点

  • 《康熙王朝》经典,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一起来回忆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大帝康熙王朝这部剧堪称经典制作,我非常已关观看这部电视剧,历史上对康熙帝的真实写照,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倾佩。以上这几位扮演康熙帝的演员,我个人比较喜欢德高望重的“焦晃”老师,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样[呲牙][呲牙][呲牙]董鄂妃董鄂妃这个角色在不同电视剧里面呈现的内容都有所不同,褒贬不一,但是在孝庄

  • 晚清重臣李鸿章外甥女张茂渊:半世寂寞,换十年相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茂渊个人简历,张茂渊知乎,张茂渊讲座完整版

    晚清重臣李鸿章民国才女张爱玲1925年,一艘轮船在汪洋大海中航行,美丽的海景,张爱玲无法欣赏,晕船,让她吐得狼狈不堪,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关心她,递上毛巾和热水,他就是李开第。李开第被张茂渊清雅从容的气质吸引,而潇洒的李开第也吸引了张茂渊。张茂渊当时,李开第已经有了未婚妻,是家里给安排的,虽然李开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