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583 更新时间:2023/12/28 22:52:38

如果我是建文帝,我一定会遵从自己祖父的教导。

如果我遵循自己祖父的教导,燕王自然无法威胁我的。建文帝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他竟然认为朱元璋没有政治头脑。

总而言之,随便拉出一个初中生都知道,分封诸王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再总而言之,随便拉出个初中生也知道,分封诸王会随时威胁皇帝的权力,而朱元璋竟然要分封诸王?

既然如此,建文帝自然只能靠自己了,所以朱元璋尸骨未寒,建文帝就开始对诸王磨刀霍霍了。

其实呢,如果削藩真的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朱元璋为什么不不消藩呢?总不成,朱元璋不希望建文帝坐稳皇位吧?

如果我是建文帝,在人们教唆我削藩时,我一定会仔细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为什么会分藩?为什么在生前,不帮自己去削藩?如果把这个问题思考通了,自然就不会犯后来的错误。

许多人习惯性的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是开历史倒车,所以建文帝上位必须马上削藩;否则就会危险之极。通常是因为我们上中学时,历史书上有几个片段,太深人心了。

其实呢,那些历史片段,都是断章取意罢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我们通常只看到秦始皇、李斯强调分封的弊端;

却没有看淳于越和王绾的话。

淳于越说,如果不分封诸王,那一旦有田常之类的人出现,谁来帮助皇帝呢?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王绾说,如果不分封诸王,一旦关东有事,谁来帮皇帝防守呢?

丞相绾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后来事实证明,淳于越、王绾的担忧都成了现实。因为,秦始皇尸骨未寒,他的子女就被李斯、赵高屠杀的干干净净。当然了,秦始皇尸骨未寒,整个天下就砖崩瓦解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刘邦取得天下后,才恢复分封制。对于刘邦分封诸王,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无非是因为我们只看到晁错所说的,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问题是,我们却常常忘了,刘邦死后,吕氏权势薰天,却只能让刘氏夺回权力;周勃陈平如虎如狼,却只能任由文帝摆布,就是因为刘邦分封了诸王。事实上,周勃、陈平等人让文帝到长安当皇帝时。文帝都非常害怕,因为他实在没有信心驾驭周勃、陈平。但是他的亲信告诉他,现在天下还是刘氏的天下,有强大的刘氏皇族在,周勃、陈平不敢把你怎么样的?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文帝才敢到去当皇帝的。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硃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分封诸王绝不是简单的开历史倒车,而废分封制,也绝不是什么简单的,代表了先进的政治思想。

后来,晋武帝统一天下,分封诸王,结果晋帝国在诸王内讧中灭亡了。所以,中学历史教科书再一次告诉我们,分封诸王是开历史倒车,而且后果很严重。问题是,我们却常常忘了。后来,东晋、南北朝的帝国,大都是分封诸王的;虽然说,分封诸王的弊端,谁也知道,问题是,不分封诸王的弊端,身在局中的人,都也知道。更主要的是,拒绝分封诸王的帝国(常常只是诸王力量比较弱),常常灭亡的更快,因为老皇帝一死,他的儿子们,通常都被人成群结队的拉去杀头。

甚至而言,一直到了李世民时代,也是大肆分封诸王的。李世民分封诸王的势力有多大,我们只要看这样一段文字就可以知道了。

真正可悲的还在于,李世民分封的诸王势力这么大,但是因为他对诸王做了种种限制,所以面对屠夫一样的武则天,那是让差点屠杀殆尽了。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李氏民的子孙里,有许多人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亲孙子,大唐帝国肯定就此灭亡了。因为,面对武则天的屠刀,整个李氏皇族毫无抵抗之力。

如果李氏皇族的力量再大一些,会怎样呢?大约武则天是没有机会了,因为李氏皇族力量够大,武则天敢那样嚣张,恐怕也就是西晋贾后的命运。

反过来说,如果西晋诸王势力就李唐那样弱,贾后也未必没有机会成为武则天。事实上,西晋诸王势力那样大,晋武帝死后,大晋帝国到底姓司马,还是姓贾也是有点模糊不清的。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是错误的。不过是因为我们常常只看到历史的一部分,从来没有看到另一部分。换而言之,分封诸王是有很多弊端,但是在许多时候,不分封诸王,弊端更多。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诸王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大明帝国的都城在长江一线,而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这种结果,就是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了,克服这种问题的简单方法,自然就是迁都。问题是,迁都是一个大工程,大明开国时国力困乏,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就只能面对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分封诸王就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切是显然的,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长江一线,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不让皇帝的儿子、兄弟、叔叔坐镇长城一线,让谁坐镇呢?自己的儿子、兄弟、叔叔不可信,外人就一定可信?事实上,在曹丕儿子大肆打压曹氏诸王时,曹植就是这样说的。

植复上疏曰:“昔汉文发代,疑朝有变,宋昌曰:‘内有朱虚、车牟之亲,外有齐、楚、淮南、琅邪,此则磐石之宗,愿王勿疑。’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毕之辅,下存宋昌磐石之固。..........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也,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

当然了,后来结果也证明,曹氏诸王有可能威胁皇权,其它人同样可以威胁皇权。如果曹氏诸王势力巨大,司马懿靠什么篡位呢?

朱元璋在分封诸王时,对诸王做了众多的限制。比如,在诸王所在地,还有众多由中央政府任命、指挥的军政长官,与诸王共同管理当地;再比如,分封王了众多王爷,他们各据一方,本身就可以互相牵制。

建文帝猜忌周王,周王毫无反抗之力被流放、被关进监狱。建文帝猜忌代王,代王同样毫无反抗被废为庶人。齐王、岷王、湘王亦如是也!

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词连湘、代诸府。于是废肃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

甚至于建文帝既猜忌湘王,湘王吓得全家自杀也不敢做半点反抗。

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

明初诸王对皇权威胁,真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大吗?建文帝当皇帝后,磨刀霍霍欲剪灭诸王之势已是路人皆知!在这种背景下,想奢求诸藩王依旧效忠建文帝可以吗?

甚至而言,建文帝猜忌燕王(后来明成祖),燕王马上把三个儿子全部送到京城当人质。如果燕王最初真有造反的念头,会把三个儿子全送到京城当人质吗?要知道,燕王这三个儿子之所以能活着逃回出南京城,完全是侥幸之极的事;完全是因建文帝犯了掩耳盗铃的错误。

收其三子,等于授之以柄,使其发难有名;不若纵其子归藩,以示不疑,方可乘其懈怠不备而袭取之。

明初诸王畏惧建文帝已到如此地步!但,建文帝欲剪尽诸王之心,已是渐渐路人皆知了。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决心造反有什么稀奇的?

看建文帝削藩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要结婚了。她的父母对她说,你以后好好与丈夫过日子,这样才能婚姻美满。她的一个朋友则对她说,夫妻之间离婚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你结婚后时刻要在经济上、感情有上做好离婚的准备!这个女人认为自己朋友说的话非常正确,认为自己父母说的话非常幼稚。当然了,她婚后始终按着自己朋友教的方法行事。最后这个女人终于离婚了。通过自己离婚这件事,这个女人则更认为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幼稚、而自己朋友所说的话正确了。

我以为:读史如此,还不如不读历史!

建文帝,为什么从不听自己祖父的话呢?他祖父出身农民,却给他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建文帝却显然认为自己祖父太缺乏政治远见了!于是他祖父一死,建文帝就急不可耐的去改变帝国政治格局。建文帝一心听从齐泰、黄子澄的话。于是一年之后,帝国内部大乱;四年之后皇权丧失。但建文帝到死,恐怕也认为这失败的种子是自己祖父埋下的,一切与齐、黄无关!

朱元璋问朱允玟以后如何对待自己众位叔父,朱允玟说了:我用礼仪束缚他们,如不行就削减他的封地,再不行就废他为庶人,再不行就兴兵讨伐他。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封地,再不可,则废置其人,还不可以的话,就要举兵讨之了。

朱元璋闻此说:是啊!这种方法对极了!

问题是:朱允玟当皇帝后,真是如此做的吗?

显然不是的!朱允文一当皇帝马上就急不可耐的欲图把自己的所有叔父挨个剪灭!我只是奇怪,朱允玟对自己祖父认为最可靠的、最正确的方法用也不用,却毫不犹豫的听从黄、齐那种腐儒的教唆。

难道,黄、齐等人的政治才能、政治远见真的会远高于朱元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有位奇女子,身具“五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翰林学士,吴越国宗室钱易在《南部新书》一书中,记载了一段唐朝女子的传奇经历。唐朝贞元年间,汾阳王郭子仪的部将朔方兵马使张詧去世了,他的妻子孟氏(《太平广记》记录为蒙氏)假扮其弟弟,投奔了郭子仪,接替其官职。孟氏为何如此大胆,竟然敢冒充丈夫的弟弟?原来,孟氏和张詧长得特有夫妻相,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

  • 史上唯一一个被冠称为“陵”的唐朝公主墓,里面躺着一个宋朝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太子墓分布图,唐朝最大的帝陵,唐朝18个陵布局

    唐朝永泰公主墓,位于陕西乾县北,墓主人为永泰公主李仙蕙。永泰公主,生于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第七女,生母为韦皇后。李仙蕙聪慧伶俐,娴雅端庄,容貌美丽,成年后下嫁武承嗣之子——魏王武延基。大足元年(701年),李仙蕙的哥哥李重润、丈夫武延基因触怒武则天的男宠张

  • 唐朝步兵一直打不过突厥骑兵,工匠制作了何种武器扭转了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突厥是今天的哪里,唐朝重步兵武器,唐朝的突厥60字

    骑兵之所以有优势,除了有利于射箭等远程攻击,在面对面兵刃相见的时候也占据着一定的优势。骑兵在和步兵对战的时候,骑兵因为骑在马上,因此居高临下,挥动武器时向下,不仅省力还使攻击加重,再加上马奔跑的速度,他们的武器就可以轻易地刺透步兵们的铠甲。相反,步兵如果向骑兵挥动武器,就要向上使力,所以攻击的力量容

  • 收到12道金牌,谁曾劝岳飞隐迹保身避牢狱,为何他没听?惨遭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岳飞连发十三道金牌,岳飞哪一年收到十二道金牌,岳飞当年的七十二道金牌

    宋高宗赵构在旨意中,明令岳飞班师回朝,暂回到朱仙镇,休养兵马,待来年粮足兵广时,再议攻打金国一事。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替岳飞鸣不平:大元帅以十万精兵,大破金兵百万,今功成在望,朝廷不仅不增援粮草,反召您回到朱仙阵,定是朝中出了奸臣,怕大将军立功,且不可轻自回兵。元帅刘琦也赞同韩世忠元帅的话,他上前附议

  • 唐朝最能混的大将军,从小裁缝到太尉,做坏事无底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秦太尉,唐朝十二卫大将军列表,太尉和大将军知乎

    说起隋唐第一混世魔王,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程咬金,因为在小说中,“混世魔王大德天子”是程咬金的另一个称谓。但在真实的历史上,程咬金根本没有当过皇帝,经历也不够丰富,隋唐之际真正的混世魔王,另有其人,应该是云定兴。云定兴本来是大兴城里的一个小裁缝,设计的衣服和帽子非常好看,靠小手艺养家糊口。但这样一个手

  • 北宋的“冗员”:每次新政都主张精兵简政,但宋朝官吏却越改越多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梦归秋辰:第575期)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研究宋史,而伴随着人们的研究都发现了宋朝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三冗。那么,什么是三冗呢?我们顾名思义就能明白,三冗就是冗兵、冗员、冗兵,说到底就是人员泛滥导致开支庞大。我们就用冗员作为根本,只不过这里所说的“员”不仅仅是官吏,还有禁军的数量。三冗宋朝为了解

  • 唐朝浪漫故事一则:单身狗请谨慎阅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学者张实在《青琐高议》一书中记载:“唐僖宗时,有儒士于佑,晚步禁衢间。于时万物摇落,悲风素秋,颓阳西倾……”唐僖宗在位时期,有个叫于佑的士人,到京城赶考,一个秋天的夜晚,他信步来到皇宫外面的御道附近。于佑望着万木凋零,秋风瑟瑟,夕阳西下,想到自己远离家乡,不免无限伤感。远远望去,红叶上面依稀有墨

  • 唐朝最冤师生,因为名字躺枪,被讽刺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的师生关系,唐朝最冤的是谁,唐朝教育思想故事演绎

    宋朝学者钱易著作《南部新书》记载:“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京城长安举行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叫崔沆。崔沆在评卷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叫崔瀣的考生,觉得他的文章写得很不错,于是就把他录取了。到了发榜的日子,崔瀣发现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

  • 古代十位战神,项羽排最末,岳飞排七,老大无人撼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其一孙武,其实说起孙武很多人应该非常熟悉,他就是我们现在盛传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当然他本身就是一位十分厉害的大将,可以说也是一战成名,带领六万兵俑打败了二十万楚军,他这个人在军事布防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奥,被尊称东方军事鼻祖。其二,吴起,作为战国大将的吴起,自小就非常好聪明,对于军事方面的排兵布阵更是

  • 宋仁宗的仁无处不在含泪送走朝臣进献的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任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国富民安,名臣贤相辈出,政论家陈师锡如此评价他:“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之所以有“仁宗盛治”,是因为宋仁宗从点滴小事做起,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从不放纵自己,有时候宁肯自己吃亏,也不逾越道德底线。大将王德用曾进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