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文化界流行写诗赋,王璨最拿手的就是“赋”。其中《登楼赋》就是他的巅峰之作,也是东汉时期,诗赋排行榜第一名的佳作。
后来,王璨依附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王璨曾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刘表的儿子刘宗,用和平的方式,投降曹操,避免的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光凭这一项事迹,让曹操对其赞赏不已,并直接将其划归为心腹助手。
不幸的是,建安二年,王璨随军出征,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得了什么疾病,先是眉毛脱落,后来身体每况愈下,半年之后,不治而死,年仅41岁。
王璨的去世,让曹操父子悲伤万分。
大家要知道,在政治上,王璨是曹操的肱股之臣,在文学上,曹操父子也很有成就,对王璨的才学,也是相当的佩服,尤其是世子曹丕,私底下与王璨乃是挚友。
王璨的死,对于曹丕来说,于公于私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作为知己,曹丕决定为王璨举行一个隆重又别开生面的追悼会。
曹丕凭借自身的声望,邀请大量的魏国文人雅士,去祭奠王璨。
追悼会做到隆重很简单,如何做到别开生面,曹丕下足了一番功夫。
原来,王璨是一个文人雅士,然而他却有一个十分不雅的癖好,那就是喜欢听驴叫,喜欢学驴叫。曹丕和王璨两人私底下喝酒的时候,玩的兴起之时,两人还经常一起学驴叫,经常引的大家捧腹不已。
曹丕心思定下之后,就开始准备实施。
在王璨的葬礼之上,曹丕在其墓前,十分的动情地说到:
王兄乃我知己,如今舍我而去,我就不说什么场面话,客套话了。
众多的文人雅士,都一脸疑惑地看着曹丕,不知道他到底卖什么关子。大家都寻思,难道曹丕是想要用哭代替说,来祭奠王璨?
他们严估了曹丕的思维的跳脱性,正当一帮文人,瞪着眼睛等待下文的时候,曹丕清了清嗓子说到:
我知道,王璨兄最喜欢听驴叫,那么我们就集体学一次驴叫,送王兄入土为安吧。
众文人,先是一愣,随后又感觉这个主意很有创意,这可比掉几滴眼泪,写一个追悼赋,有创意多了,这样王璨即是长眠地下,也能含笑九泉了。
就这样,在曹丕的带领之下,在场的文人雅士,齐声学驴叫,一时间,王璨的墓地之前,响起了抑扬顿挫的“驴”叫声。
从这个事件来看,大家分析一个人物,可以点盖面,评价一个人物,则要从多角度去分析。
曹丕与曹操一样,都是一世枭雄,在国家的建立上,霸道、无理、蛮横。可是,但从对王璨的事情上,以“驴”叫的方式,为挚友送行,也深层了反应了曹丕的内心世界。
如此鲜活的祭奠仪式,可以预见,曹丕与东汉文人一样,都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比模式化的哭丧,更能表达感情,也显得更为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