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天,他所在的轮船非常倒霉地遭遇了台风,主杆被吹断,船舱大量进水,结果连同他在内的十三个倒霉蛋都被困在了人迹罕至的荒岛上。
一切都糟透了
在那里,他们食物短缺,没有御寒的衣物,更要命的是他们没有淡水,只有8瓶朗姆酒。
而彼时中英鸦片战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清朝军队恨不得手撕了这些人。
一线生机
就在他们万般绝望的时候,一名来自中国的水手却同意救他们走出困境,条件是收费3300银元。
这可能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是一个天价,但对于义律的命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便宜的价格。
因为当时清政府正在重金悬赏义律。
ps:1841年四月,清政府发布悬赏令:生擒义律获得赏银10万元,而同样生擒一名白人士兵却只需要区区200元。
就这样,义律以及同行的白人们被船家推进了舱底,盖上了席子,有惊无险地睡了一觉。
因为义律明白:即使面临官兵的追问,船家也选择了以死相护(因为一旦查出窝藏罪人,船家也要遭殃)。
结果义律死里逃生,船家发了笔“小大财”。
为什么船家宁愿要3300银元,也不要朝廷的赏赐?
须知道,这些比起朝廷的赏赐来说,连三十分之一都不到,难道这些船家真的傻么?
1.最直接的原因:信息不发达
当时的清王朝可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网络与媒体系统,更没有便利的交通,他们悬赏的唯一途径就是在城门贴“悬赏令”。
而船家生活在沿海地区,一辈子自给自足,根本不会频繁出入于城市之中,他看到悬赏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能看到悬赏令,以他的文化水平,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而且当时清政府还没有照相机,单凭一幅简单的画像,他想认出义律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2.最根本的原因:清政府的政权腐朽
举个例子:自从十八世纪中期中英贸易开始频繁发展以来,我们搜集了一千条中英贸易记录:其中有93条欠款记录。
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英国商人欠中国商人货款。
但是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有确切记载的中英贸易中,我们往往只找得到英国商人向清朝商人讨要欠款的记录,清朝商人却从来没有向英国商人讨要过欠款。
原因很残酷也很简单:
因为清朝商人都明白,腐朽的清王朝根本不会给予他们任何帮助,反而某些贪官会觊觎他们的财产。
在当时那个虽然满嘴“仁义”的国度里,你却找不到正义的影子,这才是这个王朝最大的悲哀之处。
所以当英军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才出现了这么神奇的一幕:
在踏上异国的土地之后,他们不仅没有落入仇恨者的海洋,反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哪怕是在与清军作战途中,也会有很多小商小贩围着他们售卖物品。
英国皇家海军少尉约克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这么写道:“这是我所见到的最神奇的国度,他们在这个地方和你做生意,但在另一个地方他们会和你作战,杀死你甚至毁灭你”。
只要有钱,这些所谓的“天朝子民”们就会告诉英军他们想要的一切。
包括清政府在哪口井里下了毒,在哪里布置了陷阱,甚至是如何布阵。
为什么这些所谓的天朝子民丧失了最起码的家国情怀?
1.皇权专制统治的影响
在这种封建统治之下,下层老百姓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他们也从未被高高在上的“肉食者”们平等对待过。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2.清军作战失利,就会用无辜的老百姓交差。
清政府一品钦差大臣裕谦在东南沿海地区招普通老百姓入伍抗侵略者,表面上给与了尊敬,私底下却并不拿他们当人看,甚至把他们和侵略者一起归到了“匪”的行列:
“均属匪类.....以之攻爱,可收以毒攻毒之效。即间有伤亡,亦不足惜,既不致有损天威,并可为地方除害”
他觉得这些老百姓就算死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也不会损害天朝上国的威风。
甚至就算他们死了,还更有利于地方的治安。
许许多多的老百姓也想过要保护自己的家园,也想过联合作战,可是在统治者眼里,他们也是敌人罢了。
负责防守镇江的老将海龄大敌当前,却不积极备战,反而专心在城门口抓所谓的“汉奸”,“每有妇人孺子见旗兵惊走,即追而杀之”,城破之际,海龄一点也不返回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而再次高调宣称“阖城皆汉奸”。
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仇寇
在这种极端矛盾的环境下,每当清军作战失利之后,老百姓们立刻群起而攻之,烧掉他们的战船,再用长竿子将那些所谓的皇亲国戚们逼入海中。
这就是“君视民如草芥”的最好写照。
这也是导致“民视君如仇寇”的最终结果。
可悲可叹。
清王朝最终自食恶果罢了。
结语还想再说一句:大明王朝崇祯皇帝临死之前还想着人民的安危,想要以自己的死还的天下苍生一片安宁,不禁令人欲哭流涕。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清史》《走向共和》《中国近代史纲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