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官场不倒翁,左右逢源官至宰相,死后被李世民唾弃谥号被收回

官场不倒翁,左右逢源官至宰相,死后被李世民唾弃谥号被收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55 更新时间:2024/1/19 3:37:46

示范

古人云:“魏征笑封德义,不负蒋观之。”这首诗中提到的人,就是古代丞相、古代庸臣冯德义。

众所周知,唐太宗贞观年间涌现出不少贤臣名将,而生活在隋唐时期的冯德义更是功成名就。朝代君王更替,他始终骄傲自满,世人称他盖世无双。奇才。

可他一死,就被唐太宗废了,连生前所赐的财产都收回了,还收回了赐给他的谥号。那么冯德义到底做了什么让唐太宗如此愤怒,又做了什么伤天害理、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呢?

杨素与冯德义忘却旧情,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冯德义出生于渤海世家,北宋太保冯隆之之孙,隋朝巡抚冯子修之子。而冯德义的叔叔就是当时的大文豪陆似道。他的舅舅曾说:“冯德太有才干,将来必有大好前途,长大后连佑也能做丞相。”

多年后陆思道的结论应验了。590年,内史命杨素前往江南镇压南城叛乱。于是,杨素让冯德带着手下去平定江南的叛乱。

那么杨素为什么看重冯德呢?当时,杨素和冯德义前往江南镇压叛乱。当时,杨素正忙着和冯德义商量事情。冯德义知道后,立马赶往,走急了不小心掉进了湖里。

幸好身边有仆人,赶紧把他拉上了岸。他的衣服弄湿了就得换!于是又回去换了衣服,又赶忙去见了杨素,谈吐还算平静,并没有慌张的感觉。或许那些想粘着杨素的人,如果刚刚落水,肯定会夸大其词来博取杨素的赏识,但冯德义却没有。

因此,在江南叛乱被平定后,杨素得知冯德义落水,上门与他商议事情时却默不作声。冯德义,从此两家就结为亲戚了。

然而,593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杨素对冯德“五尸俱拜”。当时,隋文帝命杨素建造仁寿宫。杨素接到命令后,觉得自己又被利用了,于是为了讨好隋文帝,将整座宫殿建造得十分奢华、富丽堂皇。

虽然在施工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有数以万计的平民因劳累过度而死亡,但他觉得无所谓,坚持只要皇帝满意,会没事的。

隋文帝来视察时,气得满脸通红,对豪华的宫殿不但没有满意,反而胡子炸了,大发脾气。他不顾在场的人,大声训斥杨素:“你这种只建宫殿不顾民生的做法,反而损害了我在民间的名誉,让天下人都抱怨我是一个只想享乐的愚君。他自己。”

杨素见隋文帝勃然大怒,心中慌了。他觉得“世界末日”就要来了,他将受到绝对的惩罚。而冯德义却很淡定。他拍了拍杨素的肩膀,对他道:“别怕,先冷静一下,建造豪华宫殿的事情,我们只需要跟皇后交代一下,就怪你了。”

于是次日,杨素心烦意乱地走到独孤皇后面前,弯下身子,对独孤皇后说道:“其实,我相信皇室可以建造宫殿楼阁,为皇帝和皇后提供相对舒适的住所,他们是常年忙于政府事务。”使皇帝和皇后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为人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人们自然理解我们对宫殿的态度。”

独孤皇后听了当然很高兴,觉得杨素很体贴,一心为皇上和皇后的名誉着想。而好色之徒的隋文帝,看到独孤皇后脸上的笑脸,更是高兴,笑得脸上的“皱纹”都压在一起了。于是,他大手一挥,决定赏给杨素重金,以报答杨素这次建王宫的功劳。

而冯德伊的提议,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隋朝最终灭亡,冯德义回归唐朝

618年,当时掌管禁卫军的宇文华发动叛乱,杀死了隋朝皇帝杨广。我相信,隋炀帝“功成名就”。隋炀帝在位时,他是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败家子”。

于是在隋朝末年,多地爆发了农民起义,但只知享乐的杨广面对当时国家的混乱局面,决定“闭耳不听””。甚至充当“配角”。他置若罔闻,任由事情变得更糟。这也是玉花花当时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

当时冯德义在隋炀帝统治下,官位并没有明显上升。虽然他的仕途起点很高,但后来的发展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任内史部副部长。

当时他也尝试过很多提高官位的方法,但几乎都失败了。而冯德义就像是“墙上的草”,当玉花花开始造反的时候,他立马倒向了玉花花这一边。

江都交流期间,冯德义前来斥责隋炀帝的种种罪行。隋炀帝闻言,气得差点吐出一口老血。隋炀帝怒吼道:“清书生,你要干什么!”说完这句话,冯德义就羞愧的低下了头,退了出去。

冯德虽识人,暗地里却喜欢投机取巧,玩弄小动作。所以,冯德义其实是一个失去节操的人。面对隋炀帝的指责,他当然是束手无策。脸留在这里。

不过,这并不影响冯德义对宇文华的关注。杨广被杀后,宇文华封冯德义为内史令。

可识字识人的冯德义却发现,宇文华根本没有与其他英雄争锋的本事,他不是什么大事都信的高手,根本不具备当皇帝的资格。如果他继续步宇文华的后尘,说不定最后会死。

于是,冯德义仗着自己的“完美舌尖”,主动与宇文石投靠唐高祖——李渊。两人去投靠李渊的时候,李渊对他们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李渊和宇文史是老相识,也是老朋友,所以唐高祖也很信任他,当即接受了宇文史。

但对于冯德,李渊更是心机狡诈,甚至经常易家,害了当时的隋朝政府,奉承不忠。所以当唐高祖再见到冯德义的时候,气得想拿棍子训斥他。

可那时候冯德义嘴甜如蜜,立刻谦虚地走到李渊身边,向李渊讲述了征战天下的计策,最后还拍了拍李渊的马屁,这让李渊高兴不已,转怒为喜。相反,他们认为冯德义是真正的人才,因此册封他为内史侍郎,不久又升任内史侍郎,人称“宰相”。

“草墙”上的风终于吹落了

但封德这种“墙头草”的做法,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

626年,由于李世民李建成的矛盾不断升级,李世民在前线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非常相信他,这也危及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所以唐高祖当时想废掉李建民的太子之位,立李世民为下一任皇帝登基。

但是,李渊认为以李世民的本事,做不了太子,于是向李建成提出了许多不好的主意,暗中暗示李建成赶紧行动除掉李世民,以免后患无穷。

不过,身为王府老将,冯德义本应无条件站在李世民一边,他却选择了两面派。

但当时冯德义也为李世民献上了很多保全荣华富贵的计谋。李世民也视冯德为龙臣和心腹。

玄武门事件爆发后,李世民最终获胜,冯德义被封为尚书右仆社,但冯德义这种来来去去屡屡的做法引起了民间的不满。直到627年,冯德义突然病倒,享年60岁。唐太宗也追谥他。

贞观十七年,掌书御史唐麟不知从何得到端倪,突然指责太宗冯德义当时的所作所为。最后,冯德义的阴暗行径也被揭穿了。好的一面是,他赋予的所有公务都被解除了。唐太宗一怒之下收回了自己的谥号,以及之前封给冯德岱的所有钱财。

结语

冯德义博学多才,并没有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官位。而是通过投机取巧、阿谀奉承的方式博取大臣和君王的心,以博取他们的尊重。

更何况,冯岱这种“片面”的态度,更不配做官。作为人民元老的官员,他不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不为人民考虑问题。他口若悬河,但终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参考

《史籍屡屡奚落谴责封德彝揭秘》

《谴责封德彝揭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霍去病17岁封“票姚校尉”,放现在什么官职?汉武帝偏心得没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霍去病的官职有多高,霍去病为什么封侯这么快,霍去病的功绩相当于现在的多大

    这位年仅21岁的少年将军,刚刚率领西汉最为精锐的五万铁骑,横扫了匈奴左贤王部,歼敌七万余,前部兵锋甚至已经逼近如今位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汉书》在记录这场漠北决战时,只用了一句话最为简单的话:“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军凯旋班师后,汉武帝鉴于立了大功的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已“无位可进,

  • 韩信被吕后杀害前或许醒悟:当年樊哙向他下跪,真应该将他扶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这样的韩信,刘邦当然会好好报答人家了。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最终让韩信当了楚王。韩信是楚国人,对于韩信来说他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可是,我们都知道韩信最后被吕后杀死了。是萧何把他骗到长乐宫当中,吕后对韩信进行了灭族。可以说韩信的死应该是和刘邦没有关系的。毕竟韩信被杀的时候刘邦在外平叛陈郗的叛乱,他压

  • 历史思考:唐朝时期,丁忧制度所呈现的新特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最著名的分封政策,唐朝时期的离婚制度,唐代对丁忧的规定

    历史思考:唐朝丁酉制度有何新特点?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知道,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朝代。统一后,唐朝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随着《大唐开元礼》的修订,统一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诸多纷争和分歧,减少了推行丁酉制的阻力。可以说,丁忧制度在唐代逐渐成熟。母语的兴起唐以前,子为母丧,父在世时,要侍母

  • 霍去病攻下4座重镇,汉武帝亲自取了4个霸气名字,中国至今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霍去病打败匈奴的地点,霍去病死后汉武帝举全国之力,霍去病抗击匈奴进军路线

    在飘逸的笔法下,它是宁静致远的生活;在血雨腥风的江湖里,它是刀剑如梦的豪情,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保家卫国”四字,在处于战乱年代的人们眼中从来都不是文字上普通的字眼,它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保家卫国”是用鲜血浇筑而成的堡垒,城后是家,是国,更是千千万万人的性命。说起

  • 奇了个怪!为什么没有人“粉”晋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我们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九大统一王朝,有的赞美横扫六合的秦朝,有的赞美横扫天下的汉朝,有的憧憬盛世昌盛的唐朝,有的憧憬宋朝,”以士大夫治天下”,还有人崇拜杀四方的元朝,“光尘”“清尘”数不胜数。就连短命臭名昭著的隋朝,也时不时被扒出来给后世留下大运河和科举制度两大遗产。出来夸两句,只有晋朝名声不好,

  • 浅谈唐朝极具风险的宫廷政变是如何成功发动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是家常便饭,但有一个朝代是不能跳过的——唐朝。唐朝创造的盛世独树一帜,名扬海外,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唐朝再强大,也抵挡不住太平盛世的翻云覆雨。纵观唐朝历史,影响走向的政变多次发生,最著名的当属唐龙政变。或许读者会有这样的顾虑:皇城一定是全国保护最严密的城市,发动政变当然

  • 韩信,一个集34个成语光环在身的男人,豪横的人生不需要任何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韩信的34个成语,哪些跟韩信有关的成语,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多达25个

    在古代书籍中,与韩信相关的成语多达34个。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含哲理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不但可以了解韩信与其他相关人士的生平事迹,也可以从中学到智慧。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哪一些成语是跟韩信相关的吧。韩信的为人处世韩信本是一个落魄的士族子弟,不事渔樵耕读,成天在外游荡,有一次他被泼皮们围攻,泼

  • 唐朝时期,官员在归葬父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奉柩归葬,唐朝实行薄葬还是厚葬,归葬文化全文

    唐代官员安葬父母遇到了哪些困难?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在老家父母去世后,官员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是先请假,跟他们说明工作上的事情,然后马上动身去执行任务。葬礼。《大唐开元礼》记录了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如何去参加葬礼:参加葬礼的仪式:当他们第一次听说葬礼时,他们含泪悲伤地回答了使者。问其故,

  • 古代史研读:唐朝官员的仕途-夺情起复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古史研究:唐代官员仕途——多庆旗府的缘由随着丁酉制的发展,多庆旗府作为丁酉制的变体,在唐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夺情之事,在整个唐朝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但没有取缔,反而愈演愈烈。皇帝大人一些官员得到了皇帝的高度信任和依赖。丁忧辞官后,皇上会下诏复官。皇帝宠爱的官职包括宦官、大臣的外戚,以及能满足皇帝

  • 国家典籍《永乐大典》文献展亮相兰州市博物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五单元陈展历数兰州明清珍贵史料本次文献展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兰州市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承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文物内涵。《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修成的大型类书,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