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越国曾经称霸诸侯,为何没能名列战国七雄?这一道理至今适用

越国曾经称霸诸侯,为何没能名列战国七雄?这一道理至今适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921 更新时间:2024/1/25 21:24:47

[var1]

首先,在淮泗之间,有大约10余个小国,以宋、鲁最大,郑卫次之,剩下的莒、邹、周、杞、蔡、郯等国则更小,《史记》记载,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因此他们被统称为泗上十二诸侯。

可见,此时韩赵魏楚齐燕六国,与泗上十二诸侯的实力差距已经拉开。

除此之外,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北部到河北中部,还存在着义渠、楼烦、林胡、代、中山等多个游牧部落和国家;西南一带,蜀巴苴三国存在于四川东北部,四川西南部则生活着筰人和僰人,云贵高原上还存在着滇、夜郎等国家;再从南部到东南则存在着百越。

而在这些诸侯及少数民族政权中,除了未开化的、未参与中原事务的国家和部族以外,还存在着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越国。

战国初年的越国实力十分强悍。据《史记》记载,勾践灭吴之后,与齐晋等诸侯在徐州会盟,周元王遣使命为方伯,泗上诸侯纷纷前来朝见。勾践乃至此后数十年间,“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而且,勾践在强大之后,并不想独立于中原之外,而是积极地想要融入中原,为加强与中原各国的联系,还将都城迁到了靠近齐国边境的琅琊。

[var1]

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强大的越国,在后世史家眼中,却没有资格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01

战国七雄这一说法,并不见准确的记载,大约有两个出处:

其一,是司马迁做《六国年表》,加上秦国,正好七国;

其二,刘向编《战国策》,其书录中说,“(战国)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

后世根据这两个说法,将秦国和被秦所灭的韩赵魏楚齐燕六国并称为战国七雄。而越国没能进入这份名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它并没有存活到刘向所说的“战国晚世”就已经灭亡了。

勾践于公元前465年去世。勾践时候,其子鹿郢、孙不寿延续了越国的霸权,但在位时间都很短。

[var1]

公元前440年,越王朱勾弑父自立。朱勾及其子翳在位期间,是越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与齐楚晋并称四强。

然而,越王翳晚年,齐楚经过改革而越发强大,而吴国贵族在后方阴谋复国,越国内外交困,摇摇欲坠,只好放弃中原争霸,而将经营中心转回吴越之地。

然而,接踵而来的王室内乱和吴人把持国政让越国更加虚弱。公元前370年,越王无彊即位,越国重新进入正常轨道。

公元前333年,经过数十年励精图治,越王无彊试图恢复曾经的中原霸权,率大军讨伐齐国。

但此时的华夏大地,已经是战国中期,经过深入改革的齐楚二强早已变了模样。齐威王略施小计,便使得无彊将矛头转向楚国,这正中楚国下怀。

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间谍深入了解越国军政达5年之久。见无彊来攻,楚威王反攻越军,大败越军并杀死无彊。越国北部也被齐军败于徐州。

[var1]

无彊一死,诸公子争位,越国再次陷入内乱之中。公元前306年,楚怀王23年,楚国再次大举攻越,一举灭亡越国,其余部逃到东南,建立瓯越、东瓯、闽越等政权,统称百越。

从此,越国作为一个统一而独立的政权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而此时,还仅仅是战国中期,战国开始后的大约100多年,而七雄之中最早灭亡的韩国,亡于公元前229年,还在近百年之后。连战国晚世都没存活在,刘向及后世自然不会将其列入战国七雄之中了。

02

当然,存在的时间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越国处于战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之外。

战国时期的各种记载,越国似乎都被排除在外。

比如《秦本纪》中便有,河山以东强国六的记载;

比如吴起、商鞅等改革家奔走列国时,贫弱的秦国都有人愿意去,而其时还较为强大的越国却无人愿去;

[var1]

比如张仪苏秦、公孙衍等纵横家开始活动时,越国也还算强盛,但他们在秦国与山东六国之间盘桓游说,组建联盟,却无一人搭理越国。

可见,在当时,越国已经被大家从心底抛弃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士大夫主导的战国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形成,而越国却没有这种觉悟。

战国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诸子百家奔走列国,其实兜售的是他们从自己的学识和利益出发的建国方略。

而为了他们自己能够得到信任,他们的才能能够得到施展,他们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他们也会筛选一个比较强大的、能够实行自己学说的诸侯国。

所以,一开始并不是只有越国遭受这种待遇,战国初期士大夫们的乐土只有较早完成君主集权改革的三晋和齐楚而已,七雄之中的燕秦也是被唾弃者之一。

秦国早期贫弱,便没有士子入秦,直到秦孝公以“尊官分土”的诚意广招贤才,商鞅变法完成了君主集权的封建制度改革以后,秦国才逐渐成为士大夫的乐土;

[var1]

燕国在战国初年同样是个没人鸟的国家,所以,燕昭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仅给大利,还重名(拜师、修黄金台),这才招揽来了乐毅、剧辛等一批名士。

秦燕两国的这种觉悟,让他们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进入了七雄的行列。

但越国历代国君,一直没有这种觉悟,他们天天嚷着想要恢复霸权,奉行的却仍旧是春秋时期的老一套制度和办法。

越国不知道费心费力招揽战国名士入越,等到其他诸国在名士们的改造之下,封建制度越发发达的时候,越国的政治制度还在原地踏步,自然更加无人问津了。

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造就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的意识形态。而战国七雄虽然相爱相杀,但大家都处于同一意识形态领域之下,人才相互流动,文化相互交融,所以都算是一个圈子里的,都在一起玩。

而无人愿意为改造越国而付出努力,越国也就渐渐淡出了战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个圈子之外,没人愿意来,也没有国家愿意带着越国一起玩。

这就好像,西方世界的G7峰会可以带着曾打的你死我活的德、日、意三国一起玩,却不会带着诚心投奔的俄罗斯玩,而中国也只能是敌人和对手;

[var1]

意识形态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一根刺,西方世界是不可能因为你强大、经济发达就忘了意识形态的差异而转变态度的。

2000年前的战国七雄和越国也是一样。战国七雄之间打打杀杀,隔几天又可以坐在谈判桌上吹牛聊天,士子们列国到处窜,但越国只是敌人和对手,却没有这种待遇;

而且,从意识形态找的敌人是最能团结人心、一致对外的,如果满世界都是朋友,没有敌人,那么大家的精力就只能窝里斗了,这显然不是好事情。

[var1]

同样,战国初年的越国还一心想要恢复春秋霸权,这更加招致了战国七雄的敌视。战国七雄也同样不会因为越国还强大,就忘记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与之成为友好邻邦,他们之间能够有的,只是蛰伏或者战争。

文/子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姬、赢政、吕不韦3人深厚情谊也挡不住角色变化之后的利益相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此三人关系也是挺复杂的。赵姬原来是吕不韦的宠姬,因为子楚也就是赢政的父亲看中赵姬。赵姬就从吕不韦之宠姬变成子楚的宠姬。当赵姬生下赢政之后被立为夫人。司马迁的《史记》中留下这么一句话引发很多人对赢政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猜测,当然知常容觉得这句话黑秦朝的概率比较大。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史记

  • 《三言二拍》之“咫尺天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顺帝年间,淮南有个叫刘翠翠的女孩,生得聪明伶俐,美貌动人。她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书。翠翠的父母见她如此聪明好学,就把她送到邻近的学堂去读书。学堂里有个金家儿子叫金定,与翠翠同岁,生得眉清目秀、聪慧过人。翠翠和金定便成了这学堂中最出色的学生。有时,同学们跟他俩开玩笑说:“你们一样年纪,一样聪明

  • 赵国的掘墓人:一个贪婪的卖国贼 让赵王自毁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王偃简介,赵国亡国后赵王的下场,别云间杖责赵王

    [var1]说起赵国不得不提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一项重大的改革,让赵国拥有了强大的骑兵,继魏武卒,秦锐士之后最强大的兵种。秦国想要东出,就避不开韩赵,特别是拥有强大骑兵的赵国,成了秦国东出一统天下最大的阻碍,虽然纸上谈兵的赵括让赵国在长平之战覆灭了四十万大军,但赵国的骑兵还在,就算到了秦王嬴政时期

  • 《大明风华》胡善祥第一个孩子没了,朱祁钰暂时下岗,乐极生悲啊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胡善祥怀孕了,而且还当了皇后,她拉着孙若微要喝酒庆祝,她得意忘形,称自己已经占了朱家一半的江山,结果乐极生悲,正庆祝之时,宫女把胡善祥推下楼梯,这孩子多灾多难啊,看来她当不成朱祁钰的妈了。胡善祥和孙若微是亲姐妹,当初胡善祥宣称,她们姐妹一起嫁给朱瞻基,然后给朱瞻基生孩子,要将朱家的江山分走一半,如今

  • 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经过X光扫描后,专家感到诧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它属于历史中的传奇,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关于它有着不少值得深究的点,譬如它历经千年的时间但是并未出现锈蚀。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经过X光扫描后,专家都感到诧异,究竟这把剑有着怎样的秘密呢?事情要从工地的发现说起,就其在历史中的描绘来看,不少文献中都记载了这把剑,但是其行踪直到上个世纪

  • 苏秦:以小国为跳板,一朝合纵,手握六国相印,左右天下时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列诸侯秣兵历马、争霸中原,一时间战马嘶鸣、喊杀冲天,不知究竟鹿死谁手?花落谁家?历史之严峻形势,倒逼出雄才、鬼才、奇才和辩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合纵之术”,正出自赫赫有名的苏秦。苏秦的崛起,开局并不风顺。家境贫寒的他,甚至称得上落拓,后为学习谋略之术,潜心拜鬼谷子为师,期望以口才之

  • 《大明风华》王学圻演朱棣被赞,女二和女一喜爱度不相上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朱棣的皇位是抢了侄子的,所以他多疑,听姚广孝说他的子孙还会流血、互相残杀,他暴戾砸东西,和三个儿子以及太孙割掌流血起誓永不互相残杀,否则夭寿短命,想必他的内心也是极度恐慌的。所以他在位时,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太孙都时常被他摆一道,不得不说他够阴手段够狠。总体上朱棣还是理智的,太子达不到他心目中完美的

  • 秦王一统六国,为何最后才挥刀向齐?春秋霸主的实力不容小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王灭六国简介,大秦帝国之天下一统大结局,一统六国

    秦国经过对韩国的伊阙之战、对楚国的之战,以及对赵国的长平之战等先后征服了战国七雄的其它五国,而对齐国却并不采取直接攻取的办法,而是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尽可能与其结成利益同盟并保证其自由发展。那么,在战乱无情的时代里,一心想要统一天下且早已兵强马壮的秦国为何对齐国如此客气,费尽心思避开对战呢?弱小秦国,

  • 《大明风华》中,朱祁镇为什么才九岁就登基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而当时作为太子的朱祁镇,必须要登机才可以稳住朝廷的局势合格的君王成为阶下囚而且朱祁镇在位期间,还因为宠幸宦官出现了宦官专权这种局面。后来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而宦官建议朱祁镇御驾亲征,万万没有想到朱祁镇这一去并没有顺利凯旋,同时他还被瓦剌军给俘虏了。作为一国之君,成为了敌人的阶下囚,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 身份尊贵的吴王李恪,一身抱负难以实现,最后被长孙无忌冤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阿史那云与李恪结局,李恪个人简历,李恪海棠

    可就是这么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子,他的一生始终胸怀大志、却一直没机会实现,最后被长孙无忌冤杀。《资治通鉴》曾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旧唐书》对李恪的评价也极高:“司空、安州大部督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