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我们古代都城,强弓劲弩,小而弥坚,战国七雄之劲国外都之旅

我们古代都城,强弓劲弩,小而弥坚,战国七雄之劲国外都之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894 更新时间:2024/1/24 8:37:06

[var1]

“劲韩”的由来

韩,(公元前403-公元前230),东周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韩万)的后代。说起国外的历史源于还要从春秋时晋国说起。

春秋时期晋国公室的一支被封于曲沃(在前文晋国中有所介绍),约在公元前8世纪曲沃桓叔之子万又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东北,一说在今天陕西韩城东北),因此韩以封地为氏。

公元前588年,韩献子成为了晋国的上卿,为晋国掌握有实权的“六卿”之一。(中行氏,智氏,范氏,赵氏,魏氏,韩氏)。晋国六卿之间明争暗斗,结盟互抗,斗争十分激烈,其中中行氏和范氏比较相睦,相互之间结为姻亲。

公元前497年,卫国向晋贡献了500户平民(人口在当时是新的资源),对这些人的安置问题上大家意见不一。因为这件事赵氏简子杀了自己的族侄邯郸大夫赵午,而这个赵午确又是中行氏首领中行寅的外甥。于是中行氏组织范氏和邯郸的赵氏一同起兵攻打位于晋阳的赵氏。但另外的一家智氏却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趁乱想让自己的宠臣梁婴父取代中行寅在晋国的地位,成为上卿,便暗中联合了魏氏和韩氏,三家取得晋定公的名义上的同意(不同意也不好使)率兵帮晋阳的赵氏解了围。中行氏和范氏战败后退据朝歌,但得到包括周天子在内的晋国敌对势力的支持,直到8年后,中行氏和范氏逃到了齐国。中行氏的统治灭亡。

中行氏和范氏的败亡后,韩宜子与智氏和赵、魏瓜分了中行氏的地盘。其中智氏的地盘最大,实力最强。智氏的智伯瑶便打起来另外三家的主意,想侵吞赵,魏,韩三家的土地。于是智伯瑶假借使晋国强大为由,要求赵魏韩三家各献出土地百里和其人口归于晋国公室。

[var1]

赵魏韩三家虽知这是智氏的诡计,但此时智伯瑶一家独大,加上赵魏韩三家各自有自己的盘算,人心不齐,只能忍让。其中韩康子和魏桓子不想得罪智氏,便把自家的百里土地和近万人口都割让给了智家。

赵襄子却坚决拒绝,赵襄子对智氏派来要地的使者言道:“土地乃祖宗之产,岂可轻易赋人!?”智伯瑶听后大怒,命韩魏两家共同起兵攻打赵氏。智伯瑶亲率中军,魏军在左,韩军在右,军队浩浩荡荡直奔赵氏而来。

[var1]

赵襄子自知以一敌三必败无疑,便率赵军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智氏率韩魏军队将晋阳团团围住,赵氏坚守不战,只用弓弩射退进攻的敌军,这一守就足足守了两年有余。

[var1]

智伯瑶一看久攻不下,伤伤颇多。强攻是不行了,那就智取,他筑堤坝拦住晋水,掘渠沟直通晋阳,待雨季来临后,决堤毁坝水灌晋阳城。晋阳城百里泽国,伤伤惨重,家家批麻,户户戴孝,这让赵氏的百姓恨透了智氏,所以宁可梁上而居,悬锅做饭也决不投降。

智伯瑶一看晋阳被淹,计策得逞,颇为狂傲,在山顶上用马鞭一指晋阳城对身边的魏桓子和韩康子说到:“你们看看,这就是反抗我的下场,赵襄子还想靠着高墙深壕拒守,傲娇!水不仅可以用作防守,还可以毁灭一座城市,被泡烂了吧!捏捏捏”接着狂笑不止。

[var1]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附和,心中暗悔,他们在想,魏家的地盘安邑(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地盘平阳(山西临汾)旁边都有大河绕城而过,水可淹了晋阳,又怎不能淹了安邑和平阳呢。

被水淹了的晋阳城则越来越困难,民心虽齐,但粮草军械都被毁了,就快坚持不住了,赵襄子也做好了最新的打算,这时候赵氏的门客张孟谈站了出来,愿亲自为使去策反韩氏与魏氏。张孟谈趁夜出城,先见韩康子后会魏桓子,说明唇亡齿寒的利害。魏氏和韩氏也正在后悔,听了张孟谈一番见解,也决定反戈一击,起兵攻智。而智伯瑶却被蒙在鼓里。

[var1]

第二天晚上,智伯瑶刚刚睡下,就听账外人马嘶嚎,杀声一片,再一看衣服被子全湿了,原来是赵氏是来了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引晋河之水淹了智氏的兵营,智伯瑶正在惊恐之际,赵魏韩三家人马杀将而致,智伯瑶全军覆没被俘受刑。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灭智氏,分其土地,后来连晋国也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三家分晋。

[var1]

公元前403年,韩景侯与赵魏两氏一起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69年韩侯与赵侯把晋国末代国君晋桓公囚禁在屯留(今山西屯留南),晋国灭亡。公元前332年,韩昭侯离去,他的儿子便正式称王,是为韩宣惠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var1]

国外疆域

国外最初疆域在今山西东南部,以后逐渐扩大到今天河南中部地区,晋悼公十年(公元前563年),韩宣子由韩原迁徙至居州(今河南温县东北)。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韩贞子又把中心迁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战国早期,韩开始向东南发展进取。约在公元前470年,韩武子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韩城镇)。公元前423年,韩武子为赢得发展空间,开始步步蚕食郑国,韩景侯为了灭郑,便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直到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大举灭郑,并杀掉了郑幽公姬已,灭了郑国。

[var1]

此时国外的领域已基本转移到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阳翟成为韩进取中原的军事大本营,即使后来再迁都,阳翟城作为重镇依然保持长期繁荣。直到公元前375年,韩哀候灭了郑国,国外将国都从阳翟迁到了南郑(今河南新郑),从此韩的统治中心就完全移到中原地区。

[var1]

凭心而论,战国时期国外的地缘政治不好,国土面积比其他诸国都要小,国力也相对较弱,其地缘更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东有魏,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赵,强国环伺,势力一直未能得到发展。到了公元前355年,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政治变化,申不害在国外施行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并推行''法''治和''术''治,十五年间使国外“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国外的国力也因此达到鼎盛。

[var1]

国外还有另一大资源优势,那就是拥有当时最大的铁矿山——宜阳铁山。战国时期,冶铁之术开始发展壮大,铁质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成为战场的主力装备,铁矿石也是当时各国新的的战略物资。国外有了宜阳铁山,加之自身拥有先进的冶金技术,所以不论自给还是出口,都能换来巨大的利益,当时就有“天下强攻劲弩,皆出于韩”的说法。据说国外制作的强弩其射程可达800米,国外也因为强大的弓弩部队,被其他诸侯国称为“劲韩”。但铁山资源和申不害的变法虽使国外的国力增强,但远不如商鞅于秦之变法,国外的变法变化并不彻底。

[var1]

战国中后期,秦国向东扩张,对韩的威胁日益严重。公元前335至公元前301年间,秦攻取宜阳、鄢、石章、武遂、穰等地。但国外并没有被打垮,公元前296年韩与齐魏联军也攻入了秦函谷关,逼迫秦国归还被侵占的河外及武遂等地,但没过多久这些地方又被秦国侵占。

在昭侯时的短暂强盛之后,国外国力迅速衰落,开始屡遭列强欺凌,已经成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公元前341年的齐魏马陵之战就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战国末期,国外又边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

[var1]

公元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国外上党,上党官民不愿被秦国占有,改降于赵国,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之战都由国外而起,充分体现了国外被列强刀俎鱼肉的困境。其实在公元前3世纪,秦国已经屡败韩军、蚕食其疆域,国外由劲韩变成了弱韩,至公元前3世纪30年代,秦国疆土已逼近韩都新郑。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九月,国外南阳投降并献出南阳之地(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

[var1]

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军开始灭韩之战,掳获了韩王安,并在韩地设颍川郡,战国时代的国外宣布灭亡。国外虽小又弱,但也出了多位战国时代的潇洒人物,如集法家大成者韩非子,变化变法的申不害(原郑国人),以及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等。

[var1]

总计国外由始封韩原算起历五百余年,自公元前403年册封为诸侯算起为173年,由公元前332年称王算起为102年。五百年之间韩都凡6迁:都于韩原约200年、居州66年、平阳27年、宜阳70年、阳翟25 年、南郑145年。

国外都城考证

新郑

郑韩故城是国外立国之时最新的的都城,新郑位今河南中部,自古是中原核心之地,文化发展极早。中原先民的长期开发,为周代建都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春秋至战国,郑、韩两国先后建都于此,为时达35年之久,使新郑成为中原新的古都之一。由于郑、韩均算大国、强国,所建都城规模宏大,是春秋至战国著名都会。公元前765年,郑武公开始筑城,以旧号命名新城,故称新郑,距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

[var1]

郑韩故城位今新郑市区一带,夹于双洎河与黄水河之间,东枕马陵,西倚隗山,南连许、颍,北达荥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新郑故城遗址为东南至西北的斜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总面积14平方千米,不愧为春秋、战国中原大城。城中有一条南北向隔墙,俗称“分金岭”或“国岭”,将城址分为东西两部分,内城是贵族居住及官府建筑区域。内城中部地区又探出一座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70米的宫墙,说明在大城之内还有一座宫城,墙体宽达10-13米。宫城中部偏北发现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南北长约133米,东西宽约96米,是一座大型宫殿群的遗址,很可能当年韩王在此召见申不害谈的变法。

内城西北部有一座称为“梳妆台”的夯土台基,高约8米,台基底南北长约135米,东西宽约80米。台上发现有陶水井和埋入地下的陶排水管道。西北部还发现一个战国时期的长方形地下室,是储藏食物的地下冷藏窖,为我们考古中罕见的新的遗迹。东城为外城或郭城,为手工业作坊集中之地,还有祭祀及宗庙遗址。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面积9.2平方千米。北墙长约1800米,东墙长约5100米,南墙 长约2900,西墙即前面说到的隔墙。

阳翟(禹州)

今河南禹州古名阳翟,相传为夏禹之国,禹子启在此继承王位,开始实行“夏传子家天下”。

史书称:“夏启有钩台之享”(《左传·昭公四年》)。“钧台”古释名阳翟。商代,历国建国于此,故古禹州也称“历”或“栎”。春秋时,禹州属郑。约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即位后在此筑栎邑,当作郑国的别都。

战国初期国外自今山西南部向南扩展,逐渐夺取郑国西部之地。为进占中原,韩先将都城由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迁到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再迁阳翟。韩在阳翟建都历4侯25年。从韩建都起,历代在此建都的政权均称韩王。故阳翟以“韩都”闻名于世。秦灭韩后在此置阳翟县,属颍川郡,郡及县治所均在今禹州城,汉朝继承了秦朝。

公元前208年,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反抗暴秦,犹如星火燎原,天下进入混战,原楚国大将项梁立原来的国外宗族公子成为韩王,建都阳翟。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分封诸侯,韩王成也在被封的行列。韩王成刚刚美滋滋的当上韩王,但是当时国外的一位大才之人却归依了汉王刘邦,这让项羽十分生气,此人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项羽本来就和韩王成有过节,一怒之下袭杀了韩王成,封原秦朝吴县县令也是一直追随项羽的郑昌为新的韩王。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率军打败了韩王郑昌,改封原韩襄王的孙子信为韩王,史称韩王信。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开始大肆剪除异姓诸侯王,便将韩王信发配到的偏远的马邑(今山西朔州)。

[var1]

至此,秦汉三代韩王建都阳翟共7年。总计共有六代政权在禹州建都,已知四代国外建都共32年,加上夏禹及启的时代(有传说性质),禹州也可列入古都的行列。直到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由钧州正式改名禹州,禹州之名始此。清继之,属开封府。1913年改州为禹县。1988年设县级市。

禹州在历史上的最大繁荣期是战国韩在此建都的时候,西连关中,东贯中原,是经济交流通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阳翟古城曾长期保持繁荣,即使后来韩迁都新郑以后也不例外。

韩原

国外的初始封地,韩原到底在哪儿,一直众说纷纭,据最新考古资料,确定韩原应位于同州韩城县西南(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具体应该是山西河津东)。在战国时代的国外之前,历史上还存在一个古国外,其位置应该就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即韩原,是一个周初分封的姬姓古国,于公元前757 年为晋国并灭。后来晋国“小宗”曲沃武公统一晋国时,封功臣韩万(韩武子)于此地。

韩原最出名的还是秦晋的韩原之战, 春秋周襄王时期,晋惠公流亡于外,联系秦国以割让黄河以西之地为条件请秦发兵,帮助他返晋为君,于是秦国出兵相助其回来,晋惠公即位后却违背约定。这让后来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极为生气,几年后晋发生饥荒,晋国又求助于秦。秦国不计前嫌又帮助了晋国,援助了晋大批粮食。一年之后,秦国也遭灾,便向晋求粮救灾,却被晋国拒绝。秦穆公大说晋惠公不厚道,于是周襄王八年(公元前645年),秦穆公和晋惠公各自统率大军,在韩原进行了一场大战,晋国大夫梁由靡在混战中率部截击秦穆公,将穆公击伤。随穆公作战的300名秦军岐人伤士(今陕西岐山东北)发现穆公被围,遂奋勇冲杀,将其救出。后来晋惠公因战车进入泥泞之中,无法行动,被秦军俘获。晋军失去主帅,全军溃败。晋国向秦国媾和,割让河西之地,并献太子为人质换回惠公秦释放惠公归国。这就是著名韩原之战。

[var1]

所以,存在即是合理,国外虽最终被掩埋于历史尘埃之中,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在战国时代,还有一个为了生存而奋战不息,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劲韩”。

参考资料

中华古国古都

上下五千年

东周列国

历代帝王陵墓等

图片源于网络

更多文章

  • 我们纵观历史,秦国的强大是有原因的,美国的强盛何尝不是如此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梦归秋辰:第570期)现如今我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美国衰落了,但它真的衰落了吗?从军事实力来说,美国战力恐怖,新一代机更是别说难以企及的高度。经济上,美国的霸主地位仍然坚不可摧,美元仍是世界上的主导货币。而影响力上,很多人谈美国犹如谈虎色变,事实上美国与世界各国的差距都在不断拉大。秦国而美国的强盛

  • 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在鲁国落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选择周游列国,除了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之外,更有着避祸的原因。最初他还留在鲁国的时候,正好遇上季恒子的家臣阳虎的叛乱,孔子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阳虎叛乱的反对,这自然就引起了季恒子的注意,投桃报李之下,季恒子让孔子当了中都宰,孔子在得到机会之后,便大展身手,也做出了不少成绩,最终

  • 2022“感动濮阳”十大年度人物 | 韩长遵:​忠诚职守勇担当 满腔热血铸警魂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韩长遵 “2022年感动濮阳十大人物”先进事迹材料[var1]现任濮阳市公安局华龙区分局刑事侦查大队教导员的 韩长遵,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公安一线,从刑侦大队内勤民警到办公室主任,再到教导员,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秉承为民初心,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荣获“河南省中原卫

  • 孟子论廉 | 民事不可缓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邹鲁清风)[var1]孟子,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即日起,“清廉济宁”推出《孟子论廉》栏目,选取孟子经典语句进行阐释解读,旨在 涵养“民贵君轻”的为民情怀,厚植“浩然正气”的清廉根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为清廉济宁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 韩国大V:汉服是梅兰芳100年前发明 不如韩服历史悠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实际上,这个在我们看来极为荒谬的观点背后,凸显了韩国对于诋毁和抹黑中国汉服的一些新动向:把汉服定义为现代戏曲服饰;历史不超过150年,某些地方借鉴了韩国的传统韩服。一、韩国历史大V定义汉服:中国人梅兰芳在20世纪初发明的现代戏曲服饰这名历史大V是在评论外网上一张对比韩服和汉服的图片时,做

  • 跟着辉哥读历史(3)I 春秋战国杂谈(3)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各位朋友纷纷说,要我多写点,其实这些内容都不是新作,是我读史的笔记及感悟、总结,从春秋到大清109本书,目前读到了大宋仁宗年间,还有元朝及清朝7本及宋朝4本,总计10本就读完了中国通史。不知不觉 、日积月累竟然有上千篇总结及笔记了,所以对这些进行了简单的编辑成文的,非严肃的正文,逻辑及结构就很松散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三国·吴国篇(222年-280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1.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在位24年(229-252),222年被魏册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南京),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剿抚山越,江南经济发展。后在继承人上反复无常,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享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va

  •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历史》秦国,天赐良机,打不打巴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历史简介大全,秦国远征巴蜀攻略,秦国打巴蜀来不及调兵

    一个国家在兴起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个个非常幸运的机遇,它们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种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当天时、地利、人和一系列因素因缘际会之时,历史会在你的面前摆上一道艰难的即时选择题。上还是不上!一个看似成功的机会,可能包含着极其凶险的后果;一个看似平庸的选项,背后却有可能是一本万利的结果

  • 为何长平之战赵国全军覆没?赵括担任统帅,赵国君臣真是鼠目寸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括大战于长平视频,赵括率领25万增援长平,我是赵括人在长平txt下载

    长平之战从赵国开始从防守转进攻就已经注定是要输了,即使不是赵括白起而是最开始的廉颇王龁。战国时期其他几国集权不如秦,赵国在陷入长平僵持后,后方政治就开始出问题了,秦的几个雄主在位时基本上都是一言堂,政治上的派系几乎影响不了决策,赵国就不行,收上党的时候两个代地派和邯郸派两个派系就有了明显的冲突。[v

  • 《战国策》10句名言,洞见古人智慧,值得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一、言者异,则人心变矣。——《战国策.秦攻赵于长平》点评:对于同一件事情,因为说话的人不同,立场和角度不同,见识和智慧不同,看法和观点就会有很多变化了。二、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三》点评:一个心存厚道的人,不会为了自己获得利益,而做出诋毁、损害别人的事情。一个心存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