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拥有廉颇、蔺相如等一众名臣良将的赵国,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拥有廉颇、蔺相如等一众名臣良将的赵国,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185 更新时间:2023/12/12 14:03:45

事实上,赵武灵王只能算是赵国强盛的奠基者,但他在位时,赵国国力远未达到顶峰。

真正让赵国步入全盛时期的,是赵武灵王的接班人——赵惠文王

[var1]

提起赵惠文王,可能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不好,因为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大哥安阳君,并饿死了父亲赵武灵王。

实际上,政治人物的私德远没有那么重要。

比如李世民,弑兄杀弟抢弟媳,顺便还逼迫父皇禅位,可他依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英主。

赵惠文王做了和李世民类似的烂事,但他显然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国王。

我们完全可以说,赵惠文王执政时期是整个赵国最强的时代。

大家应该听过“完璧归赵”的典故吧?主角蔺相如就是赵惠文王手下的臣子。

另一位主角廉颇,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自然也在赵惠文王手下听用。

成语“纸上谈兵”的主角赵括,在历史上形象不好,但他的父亲赵奢却是当之无愧的名将,留下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典故。

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平原君赵胜,则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赵豹、韩徐为、楼昌等人,只不过因为史料散佚,他们声名不显而已。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史官在讲述上面几人时,总会跟廉颇、凌相如等人并列,可见他们也都是不折不扣的名臣。

[var1]

能让赵国步入全盛,固然是赵惠文王本人知人善任,但也不能否定赵武灵王的奠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曾经称霸一时的强国,比如魏国、楚国和齐国,都因为各种原因衰落了。

燕国偏远,韩国过于弱小,所以轮也该轮到赵国了,否则秦国的统一时间立刻就会提前。

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之后,赵惠文王也面临抉择:到底是应该与另外五个国家合纵呢?还是与秦国交好进行连横呢?

从历史角度来看,合纵显然不太靠谱,因为楚国和齐国都搞过合纵,结果都衰落了。

原因无他,就是秦国的地理环境太好,合纵根本坚持不下去。

但是与秦国一起玩连横就是最优解吗?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了范雎和他的“远交近攻”,这并不是什么高明策略,只要时机成熟,哪怕没有范雎,秦国也会这么干。

离秦国近的是谁呢?赵国、韩国、魏国、楚国。

换言之,如果是齐国打算和秦国玩连横,没准人家秦国就答应了。

堵在秦国家门口的赵国,要和秦国玩连横,人家凭什么答应呢?

[var1]

赵惠文王左看看合纵,右看看连横,发现怎么选都是个错,怎么办呢?

纠结了半天,赵惠文王干脆一拍脑袋:不选了,我发明一套新玩法!

于是,赵国开始拼命呼吁,大家要团结起来对抗秦国,同时又不断出兵攻打另外几个国家。

理由也很简单:我赵国处于抗秦第一线,大家应该有粮出粮,有地出地。如果不愿意出,那我就自己拿。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赵国不断壮大,只是为了对付秦国,大家千万别多想!

赵国是怎么步入全盛的,这回知道了吧?

赵国的大多数名将,真正靠着和秦国作战出名的,只有一个赵奢。其他将领的主要功绩,都是因为与其他五国作战有功。

比如廉颇,他的主要功劳都是从齐国和魏国身上刷出来的。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後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

[var1]

赵国这种行为,立刻让秦国感到不安。

想当初在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晋国直接把秦国堵死在西方,始终无法涉足中原。

如果放任赵国继续吞食其他五国,焉知他们不会成为第二个晋国呢?

于是,在赵国向东扩张的时候,秦国开始主动出击攻打赵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因为他的存在,使得赵国在气势上并没有输给秦国。

可这种看上去英勇无比的行为,却显然无法让赵军在面对秦军时占据主动。

“完璧归赵”之后的三年时间里,秦国多次进攻赵国,并夺取了大片领土。

后来,蔺相如陪同赵惠文王参加渑池会盟,他在会上大出风头,狠狠地打压了秦昭王的威风。

但这种虚张声势的行为,显然就是对秦国示弱的一种表现。

什么才叫真正的不怕呢?那就是秦国邀请赵国会盟,赵国置之不理。

你说会盟就会盟,你算老几?

可赵国有这种底气吗?显然没有,因为他担心秦国会以此为借口攻打赵国,所以乖乖地参会。

秦国一看,赵国来了,那就好办,证明你怕我。

至于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如何表现,那都只是一种强行找面子的做法,秦昭王可以丢面子,但秦军显然不会丢里子。

在渑池会盟结束后,赵国开始更为频繁地攻击另外五国,秦国也没有继续找赵国的麻烦,而是同样攻击周边的楚国和魏国。

这时候,赵国还说自己准备抵抗秦国,大家显然都不信了。

因为赵国抵抗秦国的结果,就是被秦国按在地上揍了三年,然后双方在渑池谈了一次之后,不约而同地对关东五国发起了攻击。

在五国眼中,秦国依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赵国同样不是什么好东西。

[var1]

赵惠文王通过这种方式,让赵国步入全盛,但却失去了另外五国的信任,这样做值得吗?其实很难说。

战国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谁都侵略过他国,谁也都被侵略过。

基于我个人的判断,赵惠文王当然希望剪除秦国这个心腹大患,但楚国和齐国的失败历历在目,使得赵惠文王不敢再信任所谓的“合纵”。

因此,一个四不像的怪胎战略新鲜出炉,这显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更多文章

  • 春秋最狠苦肉计——他为了取信敌人,家人一个不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苦肉计的最高境界,春秋谋士排名,苦肉计的故事简介

    百家争鸣[var1]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鬼谷家,兵家,无不于此时诞生,它们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本脉络,划定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基础,甚至为封建时代的产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动乱纷争[var1]那还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久的乱世,无论是春秋争霸战争,还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都贯穿了这个时期的始终,

  • 散文《粉笔无言写春秋》作者:任和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任和平取回夏雨竹骨灰,任和平是谁,卢氏任和平诗词

    当年上语文课时,吴老师除了讲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以及中心思想外,还会给学生布置许多的作业。同学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吴老师布置的抄生字和背课文的作业。在上了一节语文新课之后,吴老师就会让我们在课本上划出重点字词,不管这些字词是笔划简单还是复杂,一律都要抄写十遍。而被吴老师认定为名篇佳作的,则要求学

  • 商鞅变法为何成为战国变法的巅峰之作?其对人性的把握已远超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商鞅驭人五术是真的吗,商鞅师傅,商鞅死后嬴虔的结局

    有大一统情结的人,往往高度赞扬其通过奖励耕战,直接促成秦国崛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具有民本思想的人,则对其变法彻底否定。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毋庸置疑:战国时期各国都尝试过变法,比如燕国的乐毅、邹衍、剧辛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这些变法虽各有特色,但大多是在历史上昙花

  • 何以“南燕”只见于春秋前期,“北燕”只见于春秋后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或因燕国逼戎狄北上,远离中原,因此,在西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没有关于其活动的记载。直到春秋时期,燕国才逐渐载入史册。战国时期,燕国十分弱小,是“七侠”中最弱的国家之一。立国虽有八九百年左右,引人瞩目的事件无非是“乐毅破齐”,却是姬国中最后死去的。对此,太史公也感慨地说:外燕近夷貉族,内与齐晋交织

  • 孙膑与庞涓,赌徒跟老实人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膑和庞涓的矛盾简介,孙膑与庞涓电影完整版,孙膑遇庞涓签文

    面对人才的差距,鬼谷子难免会产生一种“重男轻女”的情绪,所以庞涓自然会时常感受到师父对自己的“冷落”,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var1]庞涓并非没有才能。他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是因为他才华出众,忠心耿耿。在皇帝眼里,臣子之间互相掐架并不是坏事,所以庞涓陷害了孙膑。就算魏王知道庞涓嫉妒贤能,也不会为孙膑

  • 孙膑"声东击西"两败魏师 庞涓智穷自刭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原孙膑“东打西打”打败了魏主庞涓之琼。这场战争更是经典,毛泽东对孙膑在这场战争中的谋略给予了高度评价。重齐方绪匆匆逃往魏都《资治通鉴》记载,东周献王十五年(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次年,齐国派田忌领兵救赵,孙膑任军师。田忌想直接出兵赵国,孙膑建议先攻魏国都城大梁(

  • 苏秦刺股读书的故事 苏秦刺股的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秦刺股的故事20字,赞美苏秦刺股的诗句,刺股苏秦免费完整版

    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子季子,战国时代的人物,自创了一套纵横学术,并实现了,完成了六国联盟的伟业,成为六国宰相,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军事家。.苏秦家境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更别说读书了,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苏秦追求知识的脚步。苏秦只好卖掉自己的头发,才能让自己吃饭读书。或者他们通过兼职工作来补贴

  • 苏州第一座祭祀吴国开国君主的庙宇,披麻戴孝的典故也出自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伯,又名吴泰伯,西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人。他是部落首领贡丹夫的长子。在《论语》中,孔子说:“秦伯奇可谓至德。三是舍天下,民无言。”吴泰伯三臣降世之德刻于书,臣降于二弟仲永、三弟季历及其子季昌。[var1]自退居江东,开国即为吴国第一位君主。吴泰伯一生无嗣,故传位于其弟仲永。后来到了禾禄

  • 游学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游学的缘起、特征及教育意蕴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有范知识文字/有范知识[var1]前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var1]在这个时期,游学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游学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当时的社会和

  • 《大秦赋》:郑国修成大渠,嬴政用“郑国渠”吸引六国庶民入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郑国渠是秦国一项大型基建工程,举全国之力,耗时十年方才建成。近期热播的大型历史剧《大秦赋》里,在故事素材上自然会引用秦国历史这些很有标志性的元素。比如,在破解六国合纵就用“书同文(秦篆)”。而之后,是用“郑国渠”来吸引六国居民。[var1]故事开始于王翦与李牧对峙赵国肥地,赵国铜铁物资紧缺,遂只能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