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补服:明代官服的符号象征,补子之图纹,体现大明的礼法尊卑

补服:明代官服的符号象征,补子之图纹,体现大明的礼法尊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630 更新时间:2024/2/5 13:22:18

另外,补服上的"补子"上图案的纹饰形成和中国传统神话的文化内涵有关。其一,太阳与鸟兽展示了等级观念;其二,云气纹意为连接天上与人间的纽带;其三,江崖海水纹表达了江山永固的希望。是明代统治者借"补服"这样的官服,传达出的希望臣民谨遵尊卑等级的观念。

一、明代官服"补服"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也是对礼仪要求十分严格的时代,这样的重礼观念也体现到了明代的服饰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总结两宋的灭亡经验时,认为宋朝的灭亡是因为礼崩乐坏所致,再加上元朝统治中原时,导致华夏正统与狄夷之分成为社会的巨大矛盾。如此以来,新建的大明王朝需要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意识形态,于是朱元璋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意恢复汉文化、恢复礼制。

1,明代官服——"补服",产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禁胡服,划清民族界限,要求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朱元璋对蒙古族的生活习俗进行了否定,具体表现为直接下诏书,命令禁止百姓穿胡服、姓胡姓、讲胡语,意在根除元代对中原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废除了元代入主中原后推行的民族服饰,并根据汉族的生活习俗,要求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

并且,明代还在多个法律文件上,都规定了全国百官和百姓的服饰应当遵守礼法。比如,《大明律》、《洪武礼制》。而新的服饰十分突出阶级性和秩序性,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在服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明代的官服所体现的礼法尊卑最为严谨。明代的官服制度非常的严谨繁琐,分为朝服、公服、常服等几大类,而这几种不同的服饰类别的形式、质地、颜色、图案等都有严格的礼法规定,不允许私自改变,一旦违逆在明代是"重罪不宥"。

2,"补服"是明代官服的符号象征,是等级制度在上天和人间的对应

其次,"补服"是明代官服的符号象征。补服,是一种带有品级徽识的官服,在明清时期都有出现,而明代的补服多为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官服胸前和后背,其底色多为红色和蓝色。并且,官员的级别不同,所穿着的官服会配以不同的鸟兽。比如,文官补服上绣飞禽,武将补服上绣走兽,《大学衍义补遗》记载:"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依照官员的等级明代的补服共分九等,文官一品一下,按照官阶可按顺序使用: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灞槌、黄鹂、鹌鹑等九种飞禽;比如,武将一品和二品的将官补服上绣狮子,武将三品和四品的将官补服上绣虎豹,武将五品的将官补服上绣熊罴,武将六品的将官的补服上绣犀牛,武将九品的补服上绣海马。

而补服上绣以走兽和飞禽,是等级制度在上天和人间的对应。补服绣以走兽飞禽,用自然界的等级尊卑来对应官员的官阶高低,是封建统治者将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自然思想融会贯通的表现,因为鸟兽飞禽也有次序,将不同等级的鸟兽飞禽绣在不同的官服上,是想要将自然秩序在人间社会中进行对照。这是古人相信"道法自然",在古人看来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是上天规定的,用自然界的等级尊卑来象征官职地位的高低,是统治者想将等级尊卑制度深入到百姓心中的表现,想要借助神权的力量来加深人们心中礼法、理法不容置疑的观念,也表明了皇帝对臣僚们的希望与要求。

二,明代官服"补服"的历史文化意义

明代的官服"补服"出现,其样式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一来,补子是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和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二来,补子的形成和中国传统神话的文化内涵有关。其一,太阳与鸟兽展示了等级观念;其二,云气纹意为连接天上与人间的纽带;其三,江崖海水纹表达了江山永固的希望。可见,补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

1,"补服"是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和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

首先,补子是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和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为了赏赐文武大臣会专门着人绣制绣袍,并在袍子上绣上专门的禽兽和文字。比如,《唐会要》记载:"内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史,其袍皆刺绣作山形,绕山勒四文铭日:德政惟明,职令思平。"可见,当时已经有在袍子上绣制山形的先例,意在鼓励臣工恪尽职守,勤俭奉公,表示了皇帝对臣子的希望和要求,这点和明代官服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唐会要》另有记载:"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鹘,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可见,当时已经有按照官员品阶在袍子上绣制不同动物的先例,这是服装史上较突出的一种职位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于是,明代也继承了唐代的这一形制,并加以改革。将唐代绣在袍子上的纹饰改为绣在补子上,用以区别官职的同时;不再使用文字的同时,将不同种类的飞禽走兽来对应不同的官员种类;加入了皇帝对于官员的希望和要求,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补服上的不同符号之中,比如,补服上的大雁,象征着官员应该有威仪;还体现了明代统治者想将等级尊卑制度深入到百姓心中,稳固新政权的表现。总之,补服的出现,使得官服从颜色和冠冕制上升到了符号化的高度,既通过展现了明代政治、伦理观念,也促进了服饰文化的发展。

2,"补服"的形成和中国传统神话的文化内涵有关

2,1,"补服"上太阳与鸟兽展示了等级观念

其次,"补服"的形成和中国传统神话的文化内涵有关。其一,"补服"上太阳与鸟兽展示了等级观念。明代的官服中,有品级的官员所着的官服上的补子主题多是太阳和鸟兽,上文已经提到不同的鸟兽表现不同的品级,文官为禽、武将为兽。而它们的上方都会有一轮太阳,象征着帝王的高高在上。比如,《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说太阳是上古帝王羲和的儿子,可见太阳是帝王的化身。

所以,明代补服上的"补子"太阳高高在上,意在突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帝王与都有关于太阳的感生神话,意在突出皇权。在中国传统神话中,炎黄二帝似乎都具有太阳神和龙的特质。所以,古代的帝王将自己的出生描写的极具神秘色彩,意在突出自己是真命天子,他的降生有重要的特殊的政治目的。比如,《明史》记载朱元璋的降生:"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说朱元璋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梦到了神仙授药;比如,北汉皇帝刘渊妻子在怀刘聪时"梦日入怀"。可见,历代皇帝都致力于将自己塑造为人间的太阳。所以,明代补服上的"补子"太阳高高在上,意在突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对臣民有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因为他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这也是明代君权神授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2,2"补服"上云气纹表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其二,"补服"上云气纹表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因为明代补服上的图案除了鸟兽和太阳外,还有许多修饰性的纹饰,比如云气纹、水纹等。其中,云气纹是一种用一种变化的弧状曲线来表现的云朵状的纹饰,而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很多文物上都会辅以此纹饰,它几乎贯穿了中国封建王朝。它的由来非常具有神秘色彩,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在群山间见到云雾缭绕心生向往,产生了对云雨的崇拜,是和太阳一样的自然崇拜。同时,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农耕文明下,先民们对于气候、云雨的依赖非常的大,而降雨前都会出现云雾,而且云雾会被风吹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中国文化中开始具有了对云雾的崇拜。

如此一来,古代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可以沟通上天,所以要担负灾害时联系上天的任务。比如,历代的祭天活动几乎都要皇帝亲自前往,《公羊传》记载:"天子祭天,诸侯祭土。"意思是说天子需要祭祀上天。但是,祭天并非是单纯表达对上天的敬仰,更是要皇帝以"天子"之尊,来祈求风调雨顺,是农耕文明下对于云雾的依赖的延伸文化。《史记》记载:"高祖......隆准而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说汉高祖刘邦的左屁股上有72个龙形的痣,意在突出他的"真龙身份",而龙在中国传统神话中是司雨的大神。可见,"补服"上的云气纹,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意在突出中国自古以来的云雾崇拜思想,也有祈求上天的意味。

而云气纹在汉代被大肆使用,是因为在汉代诞生的道教影响下,汉代人对升仙的崇尚和对自然的崇拜,而云气就是连接现实世界与死后世界的阶梯。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下,太阳是上天的象征 、鸟兽是人间的象征 、云气是联系天人之间的纽带。可见,在中国传统神话氛围下,云气纹还代表着升仙,有高升的意味,所以在明代补子图案里连接上下两个世界的云气纹,一方面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是向上爬的阶梯的象征,是明朝时期社会科举制度下积极入世思想的集中体现。

2,3"补服"上的江崖海水纹表达了江山永固的希望

其三,"补服"上的江崖海水纹表达了江山永固的希望。明代官服的下摆和补子图案的下方处,有着相似的水纹饰,这种纹饰名为"江崖海水纹"。纹饰的图案下方意味着代表水的曲线名为水脚,水脚上辅以装饰性的波涛和岩石。因为,古人喜欢取谐音的好彩头,"朝"与"潮"同音,象征着入朝后封侯拜相官运亨通。而江崖又称江芽、姜芽,是说山头重叠,含有国土永固的意思,连龙袍上都会使用此纹饰。所以,明代的官服中才会使用"江崖海水纹",不仅是对其寓义的象征,也是对其好彩头的向往,期待着大明江山永固。

总结

综上可知,补服是明代官服的符号象征,补子之图纹,体现了大明的礼法尊卑,还体现明的官吏制度和等级制度。这是因为明朝统治者认为南宋为蒙古所灭是因为礼法崩坏所致,所以分外的重视礼制,甚至将礼制的思想观念延伸到了服饰上,而明代官服补服就是对礼制的最佳体现之一。

故此,明代官服包含了浓厚的政治意味,官服被礼制所规范、制约,被赋予诸如天道伦理和身份地位尊卑高低等诸多含义。一来,"补服"是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和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二来,"补服"的形成和中国传统神话的文化内涵有关:"补服"上太阳与鸟兽展示了等级观念;"补服"上云气纹表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补服"上的江崖海水纹表达了江山永固的希望。足见,补服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是服饰制度与礼制的结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拥有廉颇、蔺相如等一众名臣良将的赵国,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蔺相如简介,蔺相如维护赵国尊严的作文素材,赵国灭亡之蔺相如和廉颇

    事实上,赵武灵王只能算是赵国强盛的奠基者,但他在位时,赵国国力远未达到顶峰。真正让赵国步入全盛时期的,是赵武灵王的接班人——赵惠文王。[var1]提起赵惠文王,可能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不好,因为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大哥安阳君,并饿死了父亲赵武灵王。实际上,政治人物的私德远没有那么重要。比如李世民,弑兄杀弟抢

  • 春秋最狠苦肉计——他为了取信敌人,家人一个不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苦肉计的最高境界,春秋谋士排名,苦肉计的故事简介

    百家争鸣[var1]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鬼谷家,兵家,无不于此时诞生,它们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本脉络,划定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基础,甚至为封建时代的产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动乱纷争[var1]那还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久的乱世,无论是春秋争霸战争,还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都贯穿了这个时期的始终,

  • 散文《粉笔无言写春秋》作者:任和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任和平取回夏雨竹骨灰,任和平是谁,卢氏任和平诗词

    当年上语文课时,吴老师除了讲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以及中心思想外,还会给学生布置许多的作业。同学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吴老师布置的抄生字和背课文的作业。在上了一节语文新课之后,吴老师就会让我们在课本上划出重点字词,不管这些字词是笔划简单还是复杂,一律都要抄写十遍。而被吴老师认定为名篇佳作的,则要求学

  • 商鞅变法为何成为战国变法的巅峰之作?其对人性的把握已远超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商鞅驭人五术是真的吗,商鞅师傅,商鞅死后嬴虔的结局

    有大一统情结的人,往往高度赞扬其通过奖励耕战,直接促成秦国崛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具有民本思想的人,则对其变法彻底否定。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毋庸置疑:战国时期各国都尝试过变法,比如燕国的乐毅、邹衍、剧辛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这些变法虽各有特色,但大多是在历史上昙花

  • 何以“南燕”只见于春秋前期,“北燕”只见于春秋后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或因燕国逼戎狄北上,远离中原,因此,在西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没有关于其活动的记载。直到春秋时期,燕国才逐渐载入史册。战国时期,燕国十分弱小,是“七侠”中最弱的国家之一。立国虽有八九百年左右,引人瞩目的事件无非是“乐毅破齐”,却是姬国中最后死去的。对此,太史公也感慨地说:外燕近夷貉族,内与齐晋交织

  • 孙膑与庞涓,赌徒跟老实人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膑和庞涓的矛盾简介,孙膑与庞涓电影完整版,孙膑遇庞涓签文

    面对人才的差距,鬼谷子难免会产生一种“重男轻女”的情绪,所以庞涓自然会时常感受到师父对自己的“冷落”,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var1]庞涓并非没有才能。他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是因为他才华出众,忠心耿耿。在皇帝眼里,臣子之间互相掐架并不是坏事,所以庞涓陷害了孙膑。就算魏王知道庞涓嫉妒贤能,也不会为孙膑

  • 孙膑"声东击西"两败魏师 庞涓智穷自刭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原孙膑“东打西打”打败了魏主庞涓之琼。这场战争更是经典,毛泽东对孙膑在这场战争中的谋略给予了高度评价。重齐方绪匆匆逃往魏都《资治通鉴》记载,东周献王十五年(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次年,齐国派田忌领兵救赵,孙膑任军师。田忌想直接出兵赵国,孙膑建议先攻魏国都城大梁(

  • 苏秦刺股读书的故事 苏秦刺股的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秦刺股的故事20字,赞美苏秦刺股的诗句,刺股苏秦免费完整版

    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子季子,战国时代的人物,自创了一套纵横学术,并实现了,完成了六国联盟的伟业,成为六国宰相,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军事家。.苏秦家境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更别说读书了,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苏秦追求知识的脚步。苏秦只好卖掉自己的头发,才能让自己吃饭读书。或者他们通过兼职工作来补贴

  • 苏州第一座祭祀吴国开国君主的庙宇,披麻戴孝的典故也出自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伯,又名吴泰伯,西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人。他是部落首领贡丹夫的长子。在《论语》中,孔子说:“秦伯奇可谓至德。三是舍天下,民无言。”吴泰伯三臣降世之德刻于书,臣降于二弟仲永、三弟季历及其子季昌。[var1]自退居江东,开国即为吴国第一位君主。吴泰伯一生无嗣,故传位于其弟仲永。后来到了禾禄

  • 游学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游学的缘起、特征及教育意蕴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有范知识文字/有范知识[var1]前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var1]在这个时期,游学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游学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当时的社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