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团灭的明军,伤不起的明朝

被团灭的明军,伤不起的明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257 更新时间:2023/12/27 5:21:36

文 |《那些年》悦悦

“1449年”、“土木堡”

,这两个关键词构架起了一个特殊的时空战场。在那里,发生了一场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战争——

土木堡之变

。这场战争,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比如,被俘的明英宗、被杀的宦官王振

(一说自杀)

、生命在战场上戛然而止的60多位明朝大臣,还有更多没有在历史的硝烟中留下姓名的将士……

明英宗率领20万大军出征瓦剌之前,谁都不会想到这场战争会以这样惨败的方式收场。当然,也没有人会想到这场战争将改变明朝的国运。

武将的陨落

明朝开国以来,皇帝们多以武力稳固天下,一代又一代的武将们也凭借战功成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然而,在土木堡一战中,一向强势的武将勋贵集团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明英宗的亲征大军在出发后一直都没有和瓦剌主力在战场上直面作战。大军抵达大同后,听说了前线明军大败的消息,指挥者王振认为不应和瓦剌直接对抗,所以极力劝说英宗率师回京。回军途中,因为王振的指挥混乱,明军还是被一路追击的瓦剌军队赶上了,情急之下只得仓促应战。

王振先派出一队人马阻击瓦剌。很快,这队人马在也先的凌厉攻势下全军覆没。

紧接着,王振又派成国公朱勇出征。这位朱勇可是来头不小。永乐初年,朱勇因为父亲的恩荫得以承袭成国公。虽然开始有“拼爹”之嫌,但是他很快用战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永乐年间,朱勇跟随明成祖北征蒙古;宣宗时,他追随刚刚登基的朱瞻基成功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朱勇还常常到边境巡视,很有斗争经验,在以往和蒙古军队的交战中也颇有胜绩。

这一次,瓦剌主力追来,朱勇领命殿后,带领的是四万精锐,其中还有相当力量的骑兵。凭实力,朱勇本无惧和也先一战。然而,他却在这场意义重大的战斗中“失手”了。

明军进发到鹞儿岭时,监军刘僧在没有探明敌方虚实、没有弄清楚地形、明军也没有摆开军阵之时,就指挥军队贸然前进。朱勇因为担心刘僧出岔子,仓促率军跟进,结果中了瓦剌的埋伏。激战之后,明军大败,朱勇战死。

让人扼腕叹息的还有

英国公张辅

。张辅堪称明军中战神级的人物,他一生叱咤疆场近半个世纪。跟随英宗出征时,张辅已经是古稀之年。虽然无论在朝廷中还是在军中,张辅都很有威望。但是,这次出征过程中他却迫于王振的压制,始终

“默默不敢言”

,根本无法施展军事才能。最后,这位赢了大半辈子的老将战死在乱军之中。

军中名将的陨落,在战场上对明军的士气是极大的打击。而经此一役,明朝廷中武将的整体力量也一蹶不振。

文臣的折损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的文臣同样损失惨重。因为明英宗决定出征的时候,带走了朝廷大臣的半壁江山,其中不乏尚书、内阁首辅这样的高级官员。

随行的户部尚书

王佐

是永乐年间的举人,永乐、宣德年间他都在户部任职。正统年间,他逐步晋升为户部尚书。王佐办事能力极强,精通理财之道,所以无论是督理军饷、管理盐税还是整顿纲纪,他都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尤其在战事频繁、耗费巨大的时期,全凭他的精打细算和合理调度,才保证了国库收支的平衡。

兵部尚书

邝埜

是永乐年间的进士,正统十年

(1445)

晋升为兵部尚书。在军务问题上,他很有先见之明。当时明朝的边疆不安宁,邝埜便请求朝廷广泛选拔智勇双全的良将,以备不时之需;意识到瓦剌也先的势力逐渐坐大,他上奏朝廷增加边防兵力,加强巡视,提前做好防备;他还请求废止京城士兵修建城池的劳役,让他们集中精力应付紧急情况。

还有内阁的新生代首辅

曹鼐

。他是宣德年间的状元。正统年间,他经由杨荣杨士奇的推荐,进入文渊阁任职,参与机要事务。在三杨相继因年老退出朝政后,文渊阁就基本上交由他来掌舵了。

可以看到,这些大臣中大都经历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是一批有才学、有经验、正当年的股肱之臣。而且在正统年间,他们的职业生涯都处于巅峰期,在朝廷中说话很有分量。

但是,在整个亲征的过程中,他们对明英宗的建议和劝说却总是以碰壁告终。

出征之前,朝中大臣就对皇帝亲征有异议。邝埜曾上疏说:“也先入侵,一个边将就足以制服他们。陛下作为一国之主,怎能不珍重自己。”然而英宗根本不听。

在行军途中,大臣们仍然努力劝说英宗回銮。王振知道后大怒,竟然惩罚邝埜、王佐两位尚书随大营行军。在行军途中,邝埜坠马受了重伤,有人劝他留在怀来城治病。邝埜却说:“皇帝仍在行军途中,我哪里敢托病不跟随呢?” 曹鼐认为皇帝关系到天下安危,因此大军不应该再轻率前进,然而他的上书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哪怕到了最紧要的关头,瓦剌追兵将至。为了安全,邝埜反对大军驻扎在土木堡,却还是被王振反驳了回去:“迂腐的儒生怎么懂得用兵之事?再说者处死!” 邝埜力争说:“我为国家百姓说话,害怕什么?”说完他却被王振叱令左右拖了出去。

从始至终,这些朝廷重臣的合理建议都没有被明英宗采纳。从这个角度看,土木堡之变的失败也实在难以避免。只是可惜了这些大臣,最终葬身在了土木堡。明朝的领导班子也因此塌了一半。

精锐部队的覆灭

除了文臣武将之外,明朝的精锐部队也受到了重创。

明英宗出征时,紧急召集起来的主要是京军二十万人

(号称五十万)

。这些京军平日的任务就是

“内卫京师,外备征战”

,都是从各处选拔出来的精兵良将。而且,其中还包括了三大营的将士。这三大营

(五军营、三千营与神机营)

可不容小觑,据说是明军中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始建于明成祖时。三大营战术先进、还装备了火炮等热兵器,战斗力十分强悍。反观来势汹汹的瓦剌,据说事实上的精锐部队是2万多人。因此,无论是比拼军队的体量,还是军队的素质,明军和瓦剌作战都不至于惨败。

怎奈明军仓促出战,一方面战备不足、后勤不继,另一方面在明英宗和王振的混乱指挥下失误重重。再加上前面几场交战中,明军次次惨败、节节败退,让明军军心极为不稳。以至于最后在土木堡决战时,明军“竟无一人解甲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基本上都是坐以待毙的状态。

当初,明英宗率领军队亲征瓦剌时,既有百官相随,又有数十万的精锐护驾。然而,这一仗打下来,明朝赔了皇帝又折兵,大军去的时候是浩浩荡荡的阵仗,归来时人员已经零零散散不成建制。最重要的是,文臣武将、守卫军队的大量减员让明朝元气大伤,几乎陷入了无人可用、无兵可战的境地。

所以,这也给了也先集结兵力直击北京城的机会。虽然大明王朝在于谦的指挥下奋力度过了生死危机,但是被伤了元气的大明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更多文章

  • 纪晓岚极力要销毁的山海经,到底隐藏什么秘密?专家:会改变国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清朝是与近代较近的朝代,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让大家认识了乾隆时期的才子纪晓岚,历史上,纪晓岚在阅读《山海经》后,表现出极力销毁的态度,《山海经》中到底隐藏什么秘密?专家:会改变国运。乾隆时期,清高宗乾隆帝下令编修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纪晓岚担任了总纂一职;《四库全书》的编修工程耗时

  • 蝴蝶效应的真实展现,南宋两兄弟无意中拯救了穆斯林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后来在1252年一1260年间,蒙古发动了第三次西征,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进攻波斯和西亚的广大地区。1252年,旭烈兀派怯的不花为先锋,率12000人先行西征。第二年,旭烈兀率主力军出发渡过阿姆河,计划征服从阿姆河两岸到埃及尽头的土地。旭烈兀一路征服了中亚和西亚的多个王朝,1256年攻灭

  • 罗布泊发现大量干尸,专家鉴定结果惊人,山海经的记载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罗布泊沙漠之前是我国的第二大湖泊,由于时间的变迁让这里变成了不毛之地,在2005年探险队在罗布泊探险的时候发现了几百具尸体,根据调查显示,这些尸体大多都是外国人的,所以有很多专家认为欧洲人可能到达过这片土地,询问了当地居民发现了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地人表示这里本来有上千具尸体,随着时代

  • 袁崇焕最后一位守墓人刚病逝,守护袁崇焕390年,佘家人真的了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1630年9月22日,大明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刽子手凌迟了三天,到最后袁崇焕只剩下一副骨架子。就是一副骨架子,可依旧没人敢来收尸,大家都怕引火烧身。夜幕降临了,只见一个黑衣人出现了,只见他径直走向绑着骨架子。只见他将骨架子装入事先准备好的麻袋里,然后背着迅速离开进了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早有几名僧人在

  • 补服:明代官服的符号象征,补子之图纹,体现大明的礼法尊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另外,补服上的"补子"上图案的纹饰形成和中国传统神话的文化内涵有关。其一,太阳与鸟兽展示了等级观念;其二,云气纹意为连接天上与人间的纽带;其三,江崖海水纹表达了江山永固的希望。是明代统治者借"补服"这样的官服,传达出的希望臣民谨遵尊卑等级的观念。一、明代官服"补服"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明代是中国

  • 拥有廉颇、蔺相如等一众名臣良将的赵国,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蔺相如简介,蔺相如维护赵国尊严的作文素材,赵国灭亡之蔺相如和廉颇

    事实上,赵武灵王只能算是赵国强盛的奠基者,但他在位时,赵国国力远未达到顶峰。真正让赵国步入全盛时期的,是赵武灵王的接班人——赵惠文王。[var1]提起赵惠文王,可能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不好,因为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大哥安阳君,并饿死了父亲赵武灵王。实际上,政治人物的私德远没有那么重要。比如李世民,弑兄杀弟抢

  • 春秋最狠苦肉计——他为了取信敌人,家人一个不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苦肉计的最高境界,春秋谋士排名,苦肉计的故事简介

    百家争鸣[var1]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鬼谷家,兵家,无不于此时诞生,它们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本脉络,划定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基础,甚至为封建时代的产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动乱纷争[var1]那还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久的乱世,无论是春秋争霸战争,还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都贯穿了这个时期的始终,

  • 散文《粉笔无言写春秋》作者:任和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任和平取回夏雨竹骨灰,任和平是谁,卢氏任和平诗词

    当年上语文课时,吴老师除了讲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以及中心思想外,还会给学生布置许多的作业。同学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吴老师布置的抄生字和背课文的作业。在上了一节语文新课之后,吴老师就会让我们在课本上划出重点字词,不管这些字词是笔划简单还是复杂,一律都要抄写十遍。而被吴老师认定为名篇佳作的,则要求学

  • 商鞅变法为何成为战国变法的巅峰之作?其对人性的把握已远超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商鞅驭人五术是真的吗,商鞅师傅,商鞅死后嬴虔的结局

    有大一统情结的人,往往高度赞扬其通过奖励耕战,直接促成秦国崛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具有民本思想的人,则对其变法彻底否定。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毋庸置疑:战国时期各国都尝试过变法,比如燕国的乐毅、邹衍、剧辛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这些变法虽各有特色,但大多是在历史上昙花

  • 何以“南燕”只见于春秋前期,“北燕”只见于春秋后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或因燕国逼戎狄北上,远离中原,因此,在西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没有关于其活动的记载。直到春秋时期,燕国才逐渐载入史册。战国时期,燕国十分弱小,是“七侠”中最弱的国家之一。立国虽有八九百年左右,引人瞩目的事件无非是“乐毅破齐”,却是姬国中最后死去的。对此,太史公也感慨地说:外燕近夷貉族,内与齐晋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