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问:大明能传多少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后来果真应验

朱元璋问:大明能传多少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后来果真应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1 更新时间:2023/12/8 18:20:56

▲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不输诸葛亮;论军事,他不逊于萧何;论治国,他与张良平分秋色。

朱元璋某天吃着烧饼,一看到刘伯温走来,说出了自己心中一直疑惑的一件事,“我这份家业,能延 续多久啊?还请先生能够为我算一卦。”刘伯温听完之后,缓缓地叹了一口气,便咏出了后来脍炙人口的《烧饼歌》,“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

朱元璋听完以后很高兴,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万子万孙其实是明朝最后的四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泰昌帝(朱常洛)、天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朱常洛是朱翊钧的儿子,朱由校和朱由检是朱翊钧的孙子,这就是万子万孙,明朝就玩完了。

之后,刘伯温说出了《烧饼歌》的高潮部分:“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朱棣的年号就叫永乐)。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进还乡(秃顶人就是指支持朱棣造反的谋士姚广孝,最后成功协助朱棣登上皇位。在朱 棣进入南京以后,把建文帝的文臣武将杀了个精光,很多人都逃跑了,这说的是英雄一半尽还乡)。”

朱元璋听了以后,挠了挠头,感觉有点混乱,不解地问,“之后还有什么事情吗?”刘伯温淡淡地说了一句,“天下大乱了。”

朱元璋一听,震惊地追问“谁敢乱我天下?”刘伯温则答,“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魏忠 贤)。”而八千女鬼,刚好组成了魏忠贤的“魏”字。对此,后人不得不说,刘伯温拥有高超的预测能力,同时也感叹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深不可测。

当然了,以上说法不过是来自于民间故事,算不上历史,至于刘伯温是否真的写过这个预言,朱元璋又是否真的与刘伯温有过这段对话,我想还得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之后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不过关于刘伯温的种种传奇故事,各位读者倒是可以去看一下《神机妙算刘伯温》,关于这些,在他的书中都有写到

本书内容取材基本来源于民间野史、戏说,所以内容十分接地气和精彩纷呈。横向展现了“伯温反腐纲领”是怎么炼成的,同时纵向展现了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时期的疑难大案汇聚成篇,并且将刘伯温的机智断案一一呈现

书中时常表现刘伯温的妙语连珠、风趣幽默,断案如神的人格魅力,比如公堂审石马、智斗假神仙、祈雨杀李彬……件件大案,刘伯温都办得大快人心。

全书塑造了一个谋虑超群、神机断案、不屈强权、风趣横生的传奇人物刘伯温,除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艺术风貌,还有很强的娱乐性。

同时,本书还透过一幕幕紧张激烈的军事斗争、政治风云,层层剖析刘伯温高超的政治谋略、灵活的处世智慧与令人叹服的为官哲学,让您收获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启示,非常值得一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参考资料:《明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白最肉麻的一首诗,赤裸裸地追捧杨贵妃,开篇两句被人广为传颂,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白写给杨贵妃的诗,杨贵妃秘史李白灞桥写诗,李白描写杨贵妃的诗是哪一首

    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兴致一来,召唤李白进宫写乐章,李白作下以下诗篇,命为《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大概意思就是:见到云彩就想到她华丽鲜艳的衣裳,见到花就想到她精致的容貌,春风吹过栏杆,露珠显得花色更加浓艳。如此倾国倾城容貌,不是在山

  • 一本家谱的突然出现,道破了600年前明朝初年的一个巨大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兴兵夺权的朱棣最终登上皇位,史称永乐帝。在他的统治下,明王朝完成了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浩大工程,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永乐盛世”。而那场曾经改变历史的熊熊大火,在史家笔端则浓缩成“帝自焚”这样一行简单字符。建文帝真的自焚了么?为什么有人称在事变后还发现了他的踪迹?朱棣像600年后的一天,家住南京的一位姓让的

  • 深藏功与名 苏轼是有“宇宙型胸怀”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讲述他们心中的苏东坡杭州苏东坡纪念馆一角。闲适得意之地 浙江杭州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知州的身份二仕杭州,再度回到西子湖畔。在任职杭州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苏轼为杭州留下了西湖,并修筑了苏堤,留下了南宋以来著名的“西湖十景”中的“苏

  •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自古最血腥的叛乱,又是怎样被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最终谁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完整版,安史之乱和五胡乱华

    目前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扭转了唐朝繁荣富强的局面,将唐朝拉入低谷,它不仅是整个唐代的转折点,同时还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后,中原正统再也没能够抵挡住边疆少数民族民族的入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安史之乱的始末,看看唐朝是如何由盛转衰的吧。一、边疆不稳,安禄山起兵安禄山并不是唐朝汉人

  • 自我蛮化:那些明朝海盗们的转职求生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4-17世纪,整个东亚大陆都笼罩在明朝的海禁阴影之下。无数民众被迫交出或凿沉船只,按律令远离祖辈们世代经营的故土,并在迁居贫瘠的内陆山地后遭遇结构性饥馑。但总有勇敢者不愿向命运屈服,甘愿冒杀头的风险也要重回大洋怀抱。从而喜提朝廷赐予的 “海贼”与“倭寇”头衔,陷于本国官军极力围剿、外番竞争者亦

  • 苏轼得罪皇帝,皇帝气的要将他斩首,却因在狱中睡太香躲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轼浣溪沙十首,苏轼简介个人资料,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

    苏轼年幼的时候,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考不中也不回家,而是四处游历,所以教孩子读书的任务就落到了母亲程氏的身上。母亲程氏尽心尽力的教育苏轼,苏轼以东汉名臣范滂为榜样,而苏轼母亲已范滂母亲为榜样,在母亲的激励之下,苏轼从小就形成了非常正直的性格,嘉佑二年,苏轼兄弟二人参加礼部考试,这年苏轼二十一岁,弟弟苏

  • 隋朝皇帝怎么了,都热衷于造城?既建大兴城,为何还建东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造城?隋文帝时期,隋朝建立的第二年,大兴城开建,工期15个月;隋炀帝更“着急”,刚忙完隋文帝的丧事,就去洛阳勘察地形,第二年,也就是大业元年,东都洛阳开建,工期仅有10个月!隋朝皇帝这是怎么了?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前赴后继,如此热衷造城?其实,他们的心思很简单!隋文帝给出一点理由,

  • 夏侯渊子孙们在晋朝时的抉择,后代中有一位是东晋开国皇帝之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曹魏篇第九章:夏侯渊子孙们在晋朝时的抉择,后代中有一位是东晋开国皇帝之母?夏侯渊的儿子比较多,因为他的子嗣各有故事,所以值得一聊。夏侯渊死后,嫡长子夏侯衡继承了他的爵位。夏侯衡死后,他的儿子夏侯绩继承了爵位并任虎贲中郎将。夏侯绩去世后,他的儿子夏侯褒继承了爵位。老二是夏侯霸,

  • 明朝版《知否》?《锦心似玉》剧情太相似,能否凭时代背景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我国的历史朝代表想必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可以看出宋朝与明朝中间只隔了一个王朝,年代相近,很多社会制度其实还是比较相似的,最大的不同便是明朝时期,规定皇后必须从民间选,主要是防止权臣通过后宫来干政吧,毕竟历史上这种事情不在少数,而民间的皇后,没有后台,以品德选择,也算是一个

  •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安史之乱爆发后,71岁唐玄宗逃往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756年7月14日凌晨,长安禁苑西延秋门,一队人马蜂拥而出向西奔逃,为首一人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就在4天前,哥舒翰20万唐军在灵宝中伏大败,潼关失守,长安顿失屏障,此时距安禄山范阳起兵反叛不过半年时间。唐玄宗,这位早年的英明天子,晚年腐朽昏聩,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一方面,信任李昭道的堂弟——“口蜜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