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蠡是亿万富翁,为何三次散财?原来他认为有太多钱不吉利

范蠡是亿万富翁,为何三次散财?原来他认为有太多钱不吉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838 更新时间:2024/2/25 14:52:13

这些大货殖家都是春秋末期到秦汉以来的大富豪,其中最早上榜的人是范蠡司马迁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范蠡的一生三次聚财,又三次散财,最后范蠡和他的子孙的家财已经达到了巨万,也就是亿万富翁。

那么,范蠡为什么要把好不容易挣得的亿万家财分给别人,这么多的钱他又是怎么赚的呢?

[var1]

第一次散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范蠡年轻时举止荒诞、行为怪僻,被人称为“神经病”,但他看问题却像圣贤一样,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且有自己独特深入的思考。今天看来,“天才与疯子并行”的说法没错。厉害的人总是会显得跟众人格格不入。

文种当时是县令,听说范蠡后,主动接近范蠡,两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成为一生的挚友。

二人觉得在楚国没什么发展,因为在楚国只有贵族才可以当官入仕途,遂决定投奔越国,在越国的18年里,范蠡一直在等待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在范蠡43岁这年,越勾践不听范蠡劝谏,要攻打吴国,结果兵败会稽山,这时候他才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忠告,开始重用范蠡,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一雪前耻,报了会稽之仇。

[var1]

庆功晏上范蠡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将军,勾践自然赏赐了他很多金银珠宝,但范蠡却选择了急流勇退,临走把他的全部家财分与众人。

这是范蠡第一次散财。

范蠡为何要放弃高官厚禄和万贯家财,执意选择离开呢?因为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的道理,再加上范蠡太了解勾践的为人了,勾践长颈鸟喙,是个只可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共富贵之人。

事实证明范蠡的眼光独到,能及早地预知事情的结果,他的好友文种因为不听他的劝诫最后被勾践所杀。

[var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范蠡也知道自己要离开,那些家产必然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惦记,从而引发危险,更何况他连高官厚䘵都不要了,还要这么多钱财做什么,所以他把钱财悉数分与众人而去。

第二次散财:盈则满,满则溢,溢则损

范蠡第一次散财之后去了哪里呢?

他从越国来到了齐国,并且改名叫鸱(chi)夷子皮,那么他为什么选择到齐国呢?

齐国相对比较安定,特产丰富,可以从事多种经营,范蠡到齐国以后,没几年的功夫,就又成了百万富翁,这次他是怎么挣这么多钱的呢?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

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

[var1]

全家人都很能吃苦,这是致富的一个条件,可要是能赚到钱,相信很多人都愿意吃苦。

关于他干什么了这么快富起来,现在材料不多。史学家们推测,他可能是利用了齐国的自然资源,在司马迁笔下,齐国是很富庶的。

《史记.华殖列传》说: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帛渔盐。人们的生活很富裕,有山有海,有渔业,有盐。

范蠡很可能是利用了海上资源,海上资源有两个,一个是盐,吴慧先生的《中国商业史》中提到,很可能范蠡在这儿搞了盐业生产。盐是百姓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经营盐是很能致富的。

海上资源二是海产品,范蠡是一个非常能抓住市场,抓住生产环节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还搞了养殖业,比如饲养家畜。

[var1]

也有人说范蠡在齐国靠收售粮食赚了很多钱。

范蠡派人到全国各地粮食大丰收的地方廉价收购粮食,逐渐在齐水河岸建了30多处粮仓,然后将这些粮食运到缺粮的地方贩卖,这样不停地交易,不停地积累,他的运货帆船也从最初的10条发展到100多条。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范蠡经商的第一个秘诀:看准时机,候时转物。

候时转物的意思就是:经商不仅要看经营的地域,经营的品种,还要看经营的时机,范蠡有一套独特的理论经,他认为天下总是每隔几年有一次丰收,每隔几年有一次灾年,所以人经营也应该要提前预测。

[var1]

范蠡在粮食大丰收的时候低价收购来粮食,做好储备,然后等灾年的时候拿出来卖,当然,这一套规律的掌握需要时刻关注商品的行情,了解各个产业的发展规律,要有聪慧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和准确的判断力。

丰收的年景怎么办?遇到灾年怎么办?这套理论叫“待乏原则”,“待乏”就是不要去人等货,而要货等人,在灾年没有到之前,就把灾年用的东西准备好。

他的原话在《国语.越语上》有记载: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大旱之年,别看用不着船,得把船准备好,别看我们现在骄阳似火,但要注意防汛,灾年的时候要准备好御灾防灾的东西,提前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仗。

[var1]

范蠡虽然能看准时机,靠候时转物赚得大笔钱财,但他从不追求暴利,而是“逐什一之利”,也就是只赚百分之十的利润,这也是他经营的秘诀之一,靠薄利多销,日积月累致富,这样的商人是很受百姓尊重的,因此后人封范蠡为“文财神”。

范蠡在齐国的名声越来越大,齐国的国君也听说了范蠡,马上就去请范蠡,任命范蠡为相,范蠡可能到朝廷上任职了,但任职时间不长。

因为他自己突然悟出一个道理,他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他认为自己在家能赚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这已经是普通人福气的极限了,再这样下去恐怕会有不好的事发生。于是他归还了齐国相印,再次散尽家财而去。

[var1]

第三次散财: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范蠡第二次散财之后从齐国来到了山东定陶。

定陶当时被认为是天下之中,交通发达,特产丰富,他到这儿又改了一个名字:朱公,后人称他为陶朱公。

定陶脚下的土质都是黄河冲积的泥沙,这种土质非常适合烧制各种陶器,范蠡一来就发现了这个特点,他同时也发现陶邑人使用的器皿都比较小,因为当地的人把陶器做大以后就会有很大的裂缝,陶器就会因此报废。

范蠡经过多次研究试验,终于做成了又大又结实的陶器,命名为缸。由此可见,范蠡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个发明家。

[var1]

范蠡不仅发明了陶器缸,解决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还发明了秤。

范蠡在陶邑经商时,市场对物体重量还没有便捷的计量工具,交易过程中时常发生矛盾,于是范蠡根据杠杆的原理,仰观天上的南斗6星和北斗7星,并把星星刻制在了秤杆上,从此市场上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可是时间一长,一些人便开始缺斤少两,范蠡于是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䘵、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

范蠡的经商秘诀其实也是现在提倡的:诚信经营。他在秤上加的福、禄、寿三星,意在告诫经营者:如果少给人一两,就会失去福气,若缺人二两,他的后人就做不了官;如果少给三两,是会折损阳寿的。

[var1]

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社会各界对商人也不看好,白居易有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即使在今天,提起商人,人们的感觉还是精于算计,无奸不商,而范蠡却能做到诚信经营,不追求暴利,在百姓需要帮助的时候拿出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钱财,这或许是他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原因。

范蠡在陶县成为巨富之后,二儿子因误杀人被楚国判了死罪,作为父亲,范蠡这时候没有在乎别人对他的评判,而是准备让三儿子把积攒的大部分钱财,一车金子都带上前去救二儿子。

范蠡让三儿子带着他的信和金子去找一个叫庄生的人,并告诉三儿子,只要按照他说的做就一定能把二儿子救回来。

[var1]

谁曾想大儿子知道了此事,跟范蠡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声称这是父亲看不起他啊,二弟出了事不让我这个当老大的去救,反倒让老三去救,逼着范蠡让他去干这事,如果不让他去就死给范蠡看。

那时候的人都不拿生命当回事,有个啥事真敢死,范蠡夫人一看吓够呛,赶紧央求范蠡:二儿子能不能救回还另说,别再把大儿子搭上。范蠡叹了口气,只得答应了此事。

大儿子到了楚国,心想我们好不容易攒了这么多钱,再说这个庄生也不一定就能救二弟,我还是少给他一些金子吧。

[var1]

庄生是楚王的近臣,救一个人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他本来没打算要这些钱,只是让范蠡和他家人安心,打算事情办成再把金子还给范蠡。于是在楚王面前说观天象要大赦天下才能国泰民安。于是楚王下令把犯罪的人全部释放。

大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庄生没有帮什么忙,竟跑到庄生家把一车金子要了回来,庄生越想越气,干脆让楚王杀了范蠡的二儿子。

大儿子带着二儿子的尸体回来后,全家人都很悲痛,只有范蠡很平静,原来他早知道大儿子此番救不回二儿子,大儿子是在他白手起家的时候出生的,小时候跟他吃了不少苦,因此很看重钱财,而三儿子出生时就是富二代,对钱没有概念,这样才能救回二儿子。

[var1]

《道德经》里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范蠡的二儿子死后,他再一次散尽了家财。

一代商圣

范蠡到了老年,经营不动了,就让他的子孙经营,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经营之道,不断地发财,他的家族后来成为亿万富翁,而且他的家产完全是凭着自己的经营得到的,不是官商勾结,也不是歪门邪道。

范蠡活了88岁,在今天,活到八十岁多可能很正常,但在当时,能活到88岁且无疾而终的范蠡,却是非常难得,这恐怕跟他胸怀宽阔,视多钱如粪土有很大关系。

由于范蠡的事业很成功,商人喜欢把自己很成功的事业叫“陶朱事业”,人们把范蠡尊为“一代商圣”,范蠡也成为最早被供奉的财神爷。

[var1]

关于陶朱公经商、发明的故事,民间有很多传说,这些传说在2008年的时候还被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后人广为传颂。

纵观范蠡的一生是不断赚钱又不断施舍的一生。

他的成功不仅仅是缘于他的商业头脑,更在于他富而好施的高贵品德,他的经营理念和乐善好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者:无可无不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苏秦真的是燕国间谍吗?与燕国太后私通,燕王不处死他,反而重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上一讲谈到,秦国积极跟齐国建交,两国国王并称东西二帝,准备夹击赵国。从《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来看,齐湣王真有可能接受了秦国的提案,而且又拉来3个诸侯,准备5国一道灭了赵国,连分赃方案都商量好了。但齐国很快就爽了约,转而站在了赵国一边,派兵压制住了秦国的军队。结果,不但联合伐赵的事情无疾而终,秦国

  • 华阳驾崩!芈启悖秦归楚?致秦军大败!嬴政内心悲凉?芈华自闭?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嬴政为什么不杀华阳夫人,芈启叛秦,秦始皇多大岁数驾崩的

    本以为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却因形势变化太快,导致自己主动做出改变或被别人、外界胁迫式做出改变的事情的不在少数。可改变就意味着不可避免的面临两种结果:更好?更坏?但,既以做出自己的抉择,就该面对未知的好坏变化。不能连承受风险的勇气与能力都没有!本文,我们以【大秦赋】中昌平君芈启在华阳太后驾崩之后秦国攻

  • 名将李牧守边防,别人笑他太胆怯,其实他在做一篇大文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名将就是名将公元前244年,李牧来到了雁门关,雁门关外不仅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还有游牧为生的大匈奴,虽然这个时候,他们的力量还不是很强大,但时不时也袭扰赵国边城。[var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爲士卒費李牧来到边城,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

  • 乱成一锅粥的春秋,楚灵王杀死隐太子,用来祭祀冈山之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楚灵王简介,楚灵王和楚庄王的关系,楚灵王难在哪里

    [var1]苌弘回答说:“蔡国恐怕有危险了。现在的蔡侯般在十二年前杀死了他的父亲,如今岁星又运行到了豕韦,蔡国的危难就在今年,楚国今年一定会吞并蔡国。不过,楚国灭蔡国是在积累罪恶,当岁星运行到大梁的时候,蔡国将会复国,而楚国届时会发生祸乱。上天的常道就是如此。”苌弘是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的大夫,他学识

  • 六国被秦国所灭,是敌人太强大还是自身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文 / 子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著名论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之所以被灭,原因首先在于他们自身。对,凡事都得先从自身找问题。比如,六国权贵内斗不止,贵族们骄奢淫逸、不务正业等。包括秦国的灭亡也是自身的原因占了很大比重,比如修长城、修驰道等无限透支民力的大工程。还有重刑

  • 三家分晋or智氏代晋-浅谈春秋第一强国晋国被瓜分的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智氏统一晋国的原因,山西智氏家族现状,晋智氏

    栗姬之乱“栗姬之乱”是晋三氏分裂的根源。晋献公时代,献公偏袒丽姬,后来丽姬俘虏了晋献公,逼迫申太子自尽。后来他逃脱并杀死了王子。晋王室由此而亡,从此晋国不再立子孙为太子。用皇家血统守卫公共建筑的传统已经被打破。[var1]栗姬之乱流清系统晋文公时期,建立六大臣制,设立三军,分为上、中、下。每支军队都

  • 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凭什么敢与中原王朝争夺辽东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南北乱世得利公元313年,随着西晋王朝在北方统治体系的全面崩溃,高句丽美川王趁机占领乐浪郡(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将当地的汉人将领逼入辽东投奔慕容氏。至此,高句丽地盘横跨鸭绿江两岸,既占领朝鲜半岛北部,又领有辽宁东部与吉林东部地区,南方的百济与新罗政权难以对其构成威胁。在拥有了足够的地盘与稳定的

  • 楚庄王给我们贡献了多少的成语?历史典故出处,简单给梳理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鸣惊人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未及弱冠的楚庄王熊旅继位。国内暗流涌动,国外强敌虎视眈眈,为了明臣之忠奸,掌握朝堂情况。楚庄王装作酒色无度,荒淫无道的样子,下令“有敢谏劝者斩”。真敢劝诫者,才是可用忠心之人。这样持续了三年的时间。楚国一位申无宇的大夫,讥讽熊旅,“大王,我见一奇鸟,在高崖上待着一

  • 武则天死后,又有四个女人效仿,可惜野心有,能力差,终究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杀掉张易之兄弟,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中宗李显复位,重建唐朝。同年十一月,82岁的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悄然逝去。在唐朝诸帝中,中宗李显即使不是最窝囊的一个,也是最窝囊者之一。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后,摄于武则天的淫威,每天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反倒是其妻韦

  • 他是荀子的徒弟,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官居丞相,却最终被腰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始皇见过荀子吗,荀子人性本恶原话,荀子图片大全大图

    [var1]李斯1.从老鼠身上悟出成功哲学李斯是楚国人,他早年在楚国的上蔡当一个小吏,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也就在这个地方平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有一回他上厕所时,看到厕所中的老鼠见人就逃,上完厕所他去了粮仓,那里也躺着一只肥胖光鲜的老鼠,吃着大米、住着粮仓,见人来了也不害怕照样悠哉闲适。李斯见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