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秦真的是燕国间谍吗?与燕国太后私通,燕王不处死他,反而重赏

苏秦真的是燕国间谍吗?与燕国太后私通,燕王不处死他,反而重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23 更新时间:2024/3/6 8:13:02

上一讲谈到,秦国积极跟齐国建交,两国国王并称东西二帝,准备夹击赵国。

从《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来看,齐湣王真有可能接受了秦国的提案,而且又拉来3个诸侯,准备5国一道灭了赵国,连分赃方案都商量好了。但齐国很快就爽了约,转而站在了赵国一边,派兵压制住了秦国的军队。结果,不但联合伐赵的事情无疾而终,秦国还赶紧取消了帝号,向赵、魏两国退还土地。

#苏秦#

[var1]

事情实在不可思议,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真相其实已经无从考证了。如果你读战国史方面的书,无论多么权威的著作,无论对这段历史梳理出怎样一个轮廓,无非都是连蒙带猜,只不过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猜法。

我自己倾向于认为,所谓5国伐赵,只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以当时的作战能力,无论是赵国灭掉中山也好,还是齐国后来终于灭掉了宋国也好,以“七雄”级别的大国,各在自己的鼎盛时期,要灭掉一个正常状态下的二流国家都不容易,要花很多年,要打很多仗,更何况灭掉赵武灵王余威尚在的赵国呢。

大国的灭国之战不是没有,先前燕国险些亡国,后来齐国也险些亡国,但这两次都有很特殊的情况。燕国那次,国内爆发子之之乱,国家几乎彻底瘫痪,军队也无心恋战,这才给了齐国长驱直入的机会。

所以,无论是齐、秦两国夹击赵国也好,还是再拉3个诸侯围攻赵国也好,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占些便宜当然可以,但灭国根本就不可能。即便只是为了占便宜,也很难事先确定瓜分方案,因为哪些地方打得下来,哪些地方打不下来,根本无法预知。

[var1]

那么,也许另一种记载更有几分可信度:齐湣王对魏冉的提议虚与委蛇(xū yǔ wēi yí),只称了两天东帝就恢复称王了,并且,由苏秦牵线,暗中跟赵国勾勾搭搭,准备再搞合纵,联合伐秦。

这样一来,国际社会上唯二有能力牵头搞合纵的两个人——齐湣王和李兑——真的开始策划新一轮的合纵大业了。

当时的山东六国,楚国不但已经怂了,而且把朋友都得罪完了,又跟秦国恢复了和亲关系,更没法在合纵阵营里边寻求信任了。韩、魏两国继续跟着大哥干,但这一时期的大哥很可能已经从齐国换作了赵国,话事人由孟尝君换作了李兑。苏秦大约担任着盟军秘书长之类的角色,在国际社会上往来穿梭,威风八面。

但苏秦心里苦。如果我们采信《史记》的话,就会相信苏秦是一个赤裸裸的功利至上、个人至上的家伙,但如果采信《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的话,就会相信苏秦堪称一位模范间谍,多年来苦心经营,任劳任怨,矢志不渝。

在以前只有《战国策》而没有《战国纵横家书》的时候,苏秦的间谍形象影影绰绰,真伪难辨,而等到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假如它的内容真实可靠的话,那么苏秦的间谍身份也就板上钉钉了。

我们看到的是,燕昭王为报国仇家恨,“千金市马骨”延揽天下人才,是苏秦而非乐毅才有资格居功第一。当然,这就和《史记》《资治通鉴》的记载出入太大,两种说法无论如何都无法弥合。

[var1]

时至今日,学界依然没有定论,有人采信《战国纵横家书》而拒绝《史记》,有人认为区区一部《战国纵横家书》还构不成对《史记》的颠覆。如果非要让我表态的话,我很想说,不要说人文学科的知识,即便是自然科学的知识,甚至数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通通不足以成为信仰。或者说,知识和信仰判然两途。

在知识的领域里,任何一种论断——即便是“我思故我在”这种级别的论断——都存在着被颠覆的可能。事实上,“我思故我在”确实站不住脚,笛卡尔失之武断了。

在思想上保持足够的开放性,让彼此冲突的观点并存,即便在情感上给予哪一方更高的权重,但等到某一天有新的证据出现,或者有了新的领悟的时候,可以果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当然是很反人性的事情,所以,越是对此驾轻就熟的人,才越是容易超越于芸芸众生之上,充分享受到智力和知识所能够带来的快感。

接下来我想宣读《战国策》里边苏秦在齐国写给燕昭王的一封信,从苏秦的视角看一看别样的世界。当时燕昭王对苏秦有了怀疑,准备派人接替他的位置。苏秦很委屈,写信给自己表功表忠心。信是这么写的:

我出发去齐国的时候,料到自己会遭诽谤,所以给您留下了一封信才走。信里说:“等我到了齐国,如果被重用,身份显贵,燕国的大夫们就不会再信任我;而如果我在齐国不被重用,身份低贱,燕国的大夫们就会轻视我;如果我被重用的话,燕国对我就会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如果齐国得了好处,燕国就会把我当成燕奸;如果天下诸侯没能联合伐齐,这些人就会说我苏秦背叛了燕国,精于为齐国打算;而天下诸侯如果真有一天联合伐齐,这些人就会和齐国一道把我抛弃。我的处境,真是危于累卵啊。”

[var1]

当时大王您这样宽慰我说:“我绝对相信先生,不会听信谗言。先生您此去齐国,最好能够被齐王重用。不得重用的话,退而求其次,能够赢得齐国群臣的信任也好。只要我不死,您就可以放手而为。”

大王您还对我说:“离开燕国去齐国吧,只要大事能够办成就好。”

我领命来到齐国,到现在已经5年了。齐国多次用兵,都不曾攻打燕国。齐、赵两国时而联合,时而断交。燕国如果不跟齐国一起图谋赵国,就必然跟赵国一起图谋齐国。现在齐国对燕国很放心,以至于撤走了北境驻军,可大王却相信了田伐、参(shēn)和去疾的话,用兵攻打齐国,使齐国在北境布防,严阵以待,失去了对燕国的信任。

今天大王派盛庆来罢免我,要用更好的人来接替我。如果您有了更好的人选,请允许我为了报答您而去侍奉在他的左右。如果您只是想专任他一人,那么我愿意免除职务,回到燕国。只要能够经常见得到大王您,我就心满意足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封信的作者,《战国策》说是苏代,而在《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以后,发现《战国策》的版本只是一个删节版,或者只是残本,把大部分内容都弄丢了。《战国纵横家书》保留了完整版,信的正文里边有写信人的自称“秦”,显然作者不是苏代,而是苏秦,大约是《战国策》的整理人为了跟《史记·苏秦列传》的时间线保持一致,认为这个时候苏秦已经死了,就把原稿里的“苏秦”改成“苏代”了。

[var1]

从这段内容来看,苏秦为燕昭王尽心尽力,冒着天大的风险在齐国当间谍,暗中给齐国使坏,替燕国卖力。事情做得相当有效。但间谍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注重配合,可苏秦在齐国内部给齐国使坏的同时,燕国竟然也有人在有意无意中给苏秦使坏,让苏秦里外不是人。

燕昭王难道按不平这些麻烦吗?

燕昭王自有燕昭王的难处。

在那个道德沦丧的时代里,任用苏秦这种间谍,相当于无条件地培植一个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人。高官厚禄自己给得出,齐王更给得出。苏秦只要还是个正常人,只要在齐国那边做得风生水起了,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假戏真做。

而燕国这边,大臣们也各有各的盘算,想立功就要跟齐国开战,一开战就会让苏秦陷入两难;开不了战就难免埋怨苏秦拦着自己立功,自然要说苏秦的坏话。坏话说得多了,燕昭王不可能不为所动,毕竟说坏话的人就在身边,被中伤的苏秦却远在他乡。

[var1]

在《战国纵横家书》的版本里,这封信的内容还有很多,谈及当时国际社会上的很多大事,和《史记》《资治通鉴》的记载出入很大。

这是司马光不曾看过的史料,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华阳驾崩!芈启悖秦归楚?致秦军大败!嬴政内心悲凉?芈华自闭?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嬴政为什么不杀华阳夫人,芈启叛秦,秦始皇多大岁数驾崩的

    本以为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却因形势变化太快,导致自己主动做出改变或被别人、外界胁迫式做出改变的事情的不在少数。可改变就意味着不可避免的面临两种结果:更好?更坏?但,既以做出自己的抉择,就该面对未知的好坏变化。不能连承受风险的勇气与能力都没有!本文,我们以【大秦赋】中昌平君芈启在华阳太后驾崩之后秦国攻

  • 名将李牧守边防,别人笑他太胆怯,其实他在做一篇大文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名将就是名将公元前244年,李牧来到了雁门关,雁门关外不仅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还有游牧为生的大匈奴,虽然这个时候,他们的力量还不是很强大,但时不时也袭扰赵国边城。[var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爲士卒費李牧来到边城,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

  • 乱成一锅粥的春秋,楚灵王杀死隐太子,用来祭祀冈山之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楚灵王简介,楚灵王和楚庄王的关系,楚灵王难在哪里

    [var1]苌弘回答说:“蔡国恐怕有危险了。现在的蔡侯般在十二年前杀死了他的父亲,如今岁星又运行到了豕韦,蔡国的危难就在今年,楚国今年一定会吞并蔡国。不过,楚国灭蔡国是在积累罪恶,当岁星运行到大梁的时候,蔡国将会复国,而楚国届时会发生祸乱。上天的常道就是如此。”苌弘是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的大夫,他学识

  • 六国被秦国所灭,是敌人太强大还是自身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文 / 子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著名论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之所以被灭,原因首先在于他们自身。对,凡事都得先从自身找问题。比如,六国权贵内斗不止,贵族们骄奢淫逸、不务正业等。包括秦国的灭亡也是自身的原因占了很大比重,比如修长城、修驰道等无限透支民力的大工程。还有重刑

  • 三家分晋or智氏代晋-浅谈春秋第一强国晋国被瓜分的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智氏统一晋国的原因,山西智氏家族现状,晋智氏

    栗姬之乱“栗姬之乱”是晋三氏分裂的根源。晋献公时代,献公偏袒丽姬,后来丽姬俘虏了晋献公,逼迫申太子自尽。后来他逃脱并杀死了王子。晋王室由此而亡,从此晋国不再立子孙为太子。用皇家血统守卫公共建筑的传统已经被打破。[var1]栗姬之乱流清系统晋文公时期,建立六大臣制,设立三军,分为上、中、下。每支军队都

  • 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凭什么敢与中原王朝争夺辽东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南北乱世得利公元313年,随着西晋王朝在北方统治体系的全面崩溃,高句丽美川王趁机占领乐浪郡(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将当地的汉人将领逼入辽东投奔慕容氏。至此,高句丽地盘横跨鸭绿江两岸,既占领朝鲜半岛北部,又领有辽宁东部与吉林东部地区,南方的百济与新罗政权难以对其构成威胁。在拥有了足够的地盘与稳定的

  • 楚庄王给我们贡献了多少的成语?历史典故出处,简单给梳理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鸣惊人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未及弱冠的楚庄王熊旅继位。国内暗流涌动,国外强敌虎视眈眈,为了明臣之忠奸,掌握朝堂情况。楚庄王装作酒色无度,荒淫无道的样子,下令“有敢谏劝者斩”。真敢劝诫者,才是可用忠心之人。这样持续了三年的时间。楚国一位申无宇的大夫,讥讽熊旅,“大王,我见一奇鸟,在高崖上待着一

  • 武则天死后,又有四个女人效仿,可惜野心有,能力差,终究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杀掉张易之兄弟,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中宗李显复位,重建唐朝。同年十一月,82岁的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悄然逝去。在唐朝诸帝中,中宗李显即使不是最窝囊的一个,也是最窝囊者之一。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后,摄于武则天的淫威,每天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反倒是其妻韦

  • 他是荀子的徒弟,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官居丞相,却最终被腰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始皇见过荀子吗,荀子人性本恶原话,荀子图片大全大图

    [var1]李斯1.从老鼠身上悟出成功哲学李斯是楚国人,他早年在楚国的上蔡当一个小吏,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也就在这个地方平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有一回他上厕所时,看到厕所中的老鼠见人就逃,上完厕所他去了粮仓,那里也躺着一只肥胖光鲜的老鼠,吃着大米、住着粮仓,见人来了也不害怕照样悠哉闲适。李斯见状,大

  • 他是被演义耽误的唐朝第一武将,唐太宗专门用他治愈各种“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唐朝,不但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最为强盛的几个时代之一,更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当时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文化,使得各国使者、商贩、学者、传教士等趋之如骛,于是便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正因为如此,被世人美誉为“盛唐”。当然,唐朝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的治世之功以外,同样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