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131 更新时间:2023/12/9 16:47:34

[var1]

解读春秋大义的春秋三传,《公羊传》盛赞遵守战争规则、拒绝乘人之危的宋襄公“临大事而不忘礼仪”,“虽文王之战,亦不过如此”。

《左传》《毂梁传》对“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的宋襄公则持鄙视、否定的态度,认为他根本不懂得战争和道义,“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信义之所以成为信义必须符合“道”,战争中的“道”贵在随机应变、克敌制胜;宋襄公非但不是讲究仁义和信用的楷模,反倒是不信、不义的无道昏君。这是符合圣人教诲的——孔子提倡君子不拘于小信:“君子贞而不谅。”

孟子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显然,《左传》《毂梁传》对宋襄公的批评才真正领会到了《春秋》隐藏在字里行间里的微言大义。

钱鍾书的《管锥编》更是痛斥宋襄公的固执和自以为是:“硁硁之信,悻悻之直”、“失‘宜’倍‘理’,则‘德’转为忒矣”。

简而言之,宋襄公是个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的小人,只知表面上的肤浅的仁义,忘却了“大义”所在。

传统文化讲究的诚信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自律和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君子”、“大人”不必拘泥于信用的小节,服务于道义的诚信才能称之为诚信,诚信是可以灵活掌握、变通的手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支撑西方契约精神的是法律制度和宗教信仰,《圣经》中《旧约全书》的“约”就是神与人订立的带有强制性的神圣契约。

宋襄公追求的程序正义,遭到以结果为重、名为道义实为极端功利主义的猛烈抨击,田忌赛马、瞒天过海、偷梁换柱、引蛇出洞、《三国演义》《厚黑学》等阴谋诡计、厚黑权谋被津津乐道,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沦为笑柄。

《淮南子》感叹:“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老人),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者。”

[var1]

宋襄公的悲情至此成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悲情。

苏州杀降

郜永宽刺杀谭绍光献城投降,李鸿章摆下鸿门宴杀了郜永宽等八个降将,苏州城内数万太平军将士亦遭屠杀。明令剿抚兼施、严禁杀降的清廷出尔反尔,褒奖李鸿章“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

[var1]

戈登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提着洋枪到处找李鸿章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并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洋枪队进攻淮军,将苏州还给太平军;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彻底背叛了人性,列强很可能断绝对清政府的帮助。

苏州杀降引发的外交危机,是两种文化观念撞击的必然结果。

英国的崛起,端赖1215年制定的《大宪章》和建立在契约文化上的公民社会。没有什么比背信弃义更糟糕的事情了。

30年之后的1894年,清朝耗费巨资打造、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被日本联合舰队打得全军覆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时的李鸿章已是72岁的高龄,还是不大明白输在哪里。

日本建筑公司金刚组(成立于578年)和粟津温泉(成立于公元718年),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而不倒:

[var1]

千年老店中国可曾梦见?

儒家经典对诚信的阐释导致了一个非常可怕而人们又司空见惯、麻木不仁的结果:官与民、民与民,甚至兄弟之间均无信义可言,因为不守诚信不会立刻受到惩罚,反而有立竿见影的丰厚回报。

另一方面,弱者一旦绝望或强大到一定程度,暴力成为当然的选择,没有谈判的容身之地,只能又推倒重来,周而复始地陷入诚信危机,诱发暴力革命。

不兑现对敌人的承诺,实质上是对原则的践踏。充满耻辱的中国近代史表明,聪明的善于灵活掌握的国人,根本就不是古板的按原则办事、讲究信用的老外的对手。后者以不守信用、破坏规则为奇耻大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社会运转的成本。

随着文明的进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越来越趋向于战术而非战略原则。对中国、苏联、美国不宣而战、偷袭得手的日本、德国法西斯,尽管在战争初期不可一世,最终还是灰飞烟灭。正义的目的不可能以邪恶的手段去实现,经过邪恶手段的扭曲、败坏,无论多么伟大的理想都会变得面目全非。

国家也好,个人也罢,均非外在的荣耀所能定义,而是决定于对自由、公正、诚信的理解与践行。

劝君莫笑宋襄公,大智若愚,奸诈、厚黑固然可以得逞于一时,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还是高尚、美好、朴实的人性。

更多文章

  • 为秦取得灭韩首功的“内史腾”,是《大秦赋》里韩国降臣宁腾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剧中,他本来是公子韩非的侍从,后来被秦国姚贾策反,成为了秦国在韩国的间谍,并且成功助秦国灭了韩国,是和赵相郭开同样性质的人物。但是,历史记载中,为秦国灭掉韩国的是一个被称为“内史腾”的人,他和《大秦赋》中的“宁腾”是同一个人吗?[var1]“内史腾”何许人也?在两次灭国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

  • 【津云调查】天津有一座“一里方城”,传说姜太公来过这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瓷枕的秘密一早,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是天津博物馆特别推出的一次高规格展览,从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到各类珍贵玉器,国家一、二级品等珍贵文物超半数,而且展览中百分之七十多的文物都是首次展出。而同样在天津博物馆,也有着一件来自宋代的文物,总在静

  • 范蠡是亿万富翁,为何三次散财?原来他认为有太多钱不吉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大货殖家都是春秋末期到秦汉以来的大富豪,其中最早上榜的人是范蠡,司马迁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范蠡的一生三次聚财,又三次散财,最后范蠡和他的子孙的家财已经达到了巨万,也就是亿万富翁。那么,范蠡为什么要把好不容易挣得的亿万家财分给别人,这么多的钱他又是怎么赚的呢?[var1

  • 苏秦真的是燕国间谍吗?与燕国太后私通,燕王不处死他,反而重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上一讲谈到,秦国积极跟齐国建交,两国国王并称东西二帝,准备夹击赵国。从《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来看,齐湣王真有可能接受了秦国的提案,而且又拉来3个诸侯,准备5国一道灭了赵国,连分赃方案都商量好了。但齐国很快就爽了约,转而站在了赵国一边,派兵压制住了秦国的军队。结果,不但联合伐赵的事情无疾而终,秦国

  • 华阳驾崩!芈启悖秦归楚?致秦军大败!嬴政内心悲凉?芈华自闭?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嬴政为什么不杀华阳夫人,芈启叛秦,秦始皇多大岁数驾崩的

    本以为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却因形势变化太快,导致自己主动做出改变或被别人、外界胁迫式做出改变的事情的不在少数。可改变就意味着不可避免的面临两种结果:更好?更坏?但,既以做出自己的抉择,就该面对未知的好坏变化。不能连承受风险的勇气与能力都没有!本文,我们以【大秦赋】中昌平君芈启在华阳太后驾崩之后秦国攻

  • 名将李牧守边防,别人笑他太胆怯,其实他在做一篇大文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名将就是名将公元前244年,李牧来到了雁门关,雁门关外不仅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还有游牧为生的大匈奴,虽然这个时候,他们的力量还不是很强大,但时不时也袭扰赵国边城。[var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爲士卒費李牧来到边城,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

  • 乱成一锅粥的春秋,楚灵王杀死隐太子,用来祭祀冈山之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楚灵王简介,楚灵王和楚庄王的关系,楚灵王难在哪里

    [var1]苌弘回答说:“蔡国恐怕有危险了。现在的蔡侯般在十二年前杀死了他的父亲,如今岁星又运行到了豕韦,蔡国的危难就在今年,楚国今年一定会吞并蔡国。不过,楚国灭蔡国是在积累罪恶,当岁星运行到大梁的时候,蔡国将会复国,而楚国届时会发生祸乱。上天的常道就是如此。”苌弘是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的大夫,他学识

  • 六国被秦国所灭,是敌人太强大还是自身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文 / 子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著名论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之所以被灭,原因首先在于他们自身。对,凡事都得先从自身找问题。比如,六国权贵内斗不止,贵族们骄奢淫逸、不务正业等。包括秦国的灭亡也是自身的原因占了很大比重,比如修长城、修驰道等无限透支民力的大工程。还有重刑

  • 三家分晋or智氏代晋-浅谈春秋第一强国晋国被瓜分的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智氏统一晋国的原因,山西智氏家族现状,晋智氏

    栗姬之乱“栗姬之乱”是晋三氏分裂的根源。晋献公时代,献公偏袒丽姬,后来丽姬俘虏了晋献公,逼迫申太子自尽。后来他逃脱并杀死了王子。晋王室由此而亡,从此晋国不再立子孙为太子。用皇家血统守卫公共建筑的传统已经被打破。[var1]栗姬之乱流清系统晋文公时期,建立六大臣制,设立三军,分为上、中、下。每支军队都

  • 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凭什么敢与中原王朝争夺辽东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南北乱世得利公元313年,随着西晋王朝在北方统治体系的全面崩溃,高句丽美川王趁机占领乐浪郡(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将当地的汉人将领逼入辽东投奔慕容氏。至此,高句丽地盘横跨鸭绿江两岸,既占领朝鲜半岛北部,又领有辽宁东部与吉林东部地区,南方的百济与新罗政权难以对其构成威胁。在拥有了足够的地盘与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