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吟,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短歌行》
天下太平之际,君主所需的只是守江山,治疆土的官吏。但在战火四起的乱世,各路英雄豪杰都追求一统天下,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奇才。无论文人抑或武将,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人才都是各个阵营趋之若鹜的宝物。
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时期,曹魏,蜀汉与东吴三个军事集团是如何招揽人才,驾驭人才。
一、 魏武挥鞭:求贤若渴,不计前嫌
1、周公吐哺求贤志
曹操在《短歌行》中,慷慨激昂的陈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身为东汉末年最大的枭雄,曹操深知人才对于军事政治的重要性,而能为自己所用,可堪委以重任的人才更是难得。
为此,曹操呼喊道:那还没有离开学堂的穿着青衫的少年学子,你们令我朝思暮想,如果四海之内的贤才都光临我的家舍,我愿吹奏瑟于笙来宴请这些贵宾。
2、不问出身
连稚嫩的学子曹操都愿以贵客接待,可见曹操求贤若渴之心。曹操所建立的魏国既没有蜀汉以刘氏为名的正统性,吸引天下人才为大义所投身,也没有孙权培养选拔的各大家族的世家子弟,源源不断为东吴政权添砖加瓦。
曹操选拔人才的特点就是只看能力,不看出身和阵营,这点与刘备孙权截然不同。
曹魏的很多贤臣猛将大都出身卑微或者曾经效忠别的派系。对于一个军事集团来说,任用摇摆不定多次倒戈的人是大忌。但曹操不在乎人才追随过哪个敌对阵营,只要有能力,出身或者人品都不重要。
3、无关恩仇
曹操看重的是人的才干,只要人才愿意追随他,那他就对人才的个人素质与黑历史既往不咎。即使人才曾经和他有仇,他也愿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家小,不得已投降曹魏。曹操手下的众多文臣武将都劝曹操杀掉关羽,因为关羽投降只是无奈之举,不是真心诚意。
但曹操就是爱惜关羽的才能,不但没对关羽痛下杀手,甚至赏赐他赤兔宝马以表尊敬。即使最后没能收服关羽,也毫无遗憾之意。
4、用之杀之
曹操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杀伐果断,人才如果愿意追随自己,他就对人才以礼相待。但人才如果不堪大用,曹操则当机立断杀之。
典型的例子就是杨修之死,杨修先是揣摩曹操心思并且独断专行,而后又参与曹丕夺嫡等政治斗争,这让曹操感到了威胁,最终以扰乱军心为理由处死了杨修。
对曹操来说,杨修何尝不是鸡肋呢?尽管杨修才智过人,但他恃才放旷,不堪大用,偏偏又参与了政权继承人的派系斗争,曹操诛杀杨修,正是对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人才的果断处理。
二、昭烈之苦心:三顾茅庐,以情换情留人才
1、另起炉灶
在魏蜀吴三个阵营之中,刘备的蜀汉实力是最弱的,不但长期缺兵少将,甚至没有自己的大本营。
因此,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依附于别的豪杰,直到司马徽一语点醒刘备:投奔他人终究只是寄人篱下为人所用,想要光复汉室必须自立家业。
成就一番事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能人贤士辅佐,刘备手下只有关羽和张飞两个武将,带兵打仗当然是威猛无比,但一个政治集团只靠武力是不长远的。
2、师出有名
为此,刘备以大义为名,以诚恳表心,先是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卧龙先生出山。此后又对徐庶,赵云等人推心置腹,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来打动他们。
刘备以仁德宽厚出名,爱惜兵卒,礼待下士,这些都彰显了刘备作为大汉正统后继之人的君德。因此,诸葛亮,庞统,赵云等人在追随刘备之后都愿肝脑涂地,以匡扶汉室为己任。
3、委以重任
刘备用人的特点非常鲜明,对那些他求来请来的人才,他全都委以重任。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对其过于重视,一度冷落了兄弟关羽和张飞,关张二人表示不满,刘备竟然说道:“我得孔明,如鱼得水,愿贤弟勿言”。
这当然无法让关张满意,最后还是诸葛亮用自己的才智帮助蜀汉多次取胜,才让关张二人心悦诚服,尽释前嫌。
4、忠心耿耿
正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对天下人的慈悲,塑造了刘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在多次的征战中都出现过文臣武将叛变逃亡的情况,但蜀汉上到将军大臣,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对蜀汉死心塌地。
曹操听说蜀汉麾下的徐庶非常有才能,就把徐庶的母亲接到了魏国。徐庶是个大孝子,只能痛哭流涕,告别蜀汉投身曹魏。
但在曹操麾下,机制多谋的徐庶却缄口不言,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蜀汉兵败,全军撤离的时候,百姓都愿意放弃田地,拖家带口跟着蜀军逃亡,这在战乱时代是极难见到的现象。
三、孙吴建世家:识人养人,四大家族定成败
1、胸怀野心
如果说曹操善聚人用人,刘备善求人任人,那孙权则是善选人养人。
东吴政权源于孙权的父兄孙坚与孙策的打拼,到了孙权执政之际,他完全可以守长江天险,维持着三分天下的微妙平衡,当一个守成之君,坐享明君的美名。
但孙权那是何许人也?他当不甘心偏安一隅。前人打下的江山那是前人的事情,孙权要领导东吴政权加入一统天下的斗争,建立自己的功绩。
2、重用老臣
孙权既没有刘备匡扶汉室,师出有名的正统名义吸引天下人才效忠,也没有曹操周公吐哺,求贤若渴的态度广聚各路人才。
但孙权有着曹刘二人没有的独特优势:一是东吴政权经历了孙坚孙策的多年苦心经营,有不少忠心耿耿的老臣老将。
常言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这些老臣老将在治理朝政,领兵打仗上有着数十年的经验。正是因为孙权重用这些父兄留下的忠臣,才能在刚刚接手江东时迅速稳定危如累卵的政治局势。
3、培养人才
其二则是孙权善于择人养人,为东吴政权培养后起之秀,源源不断的补充新鲜血液。
曹操不以个人恩仇作为选人用人的依据,对仇人敌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孙权则是不以职位高低论人才,吕蒙和陆逊都是以低级军士出身,被孙权一眼相中之后才成为东吴核心成员。
4、识人,用人
孙权善于慧眼识人,犹如伯乐善于相马。很多东吴名将,比如吕岱,周泰等人都是被孙权从军伍的底层发掘之后,加以培养,才成为征战沙场的悍将。
这和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备过于重视请来的人才,但忽略了普通士兵以及低级谋士也有成为人才的可能性。刘备待人宽仁,却未曾尝试培养底层军官文臣,发掘他们的潜力。
5、重用世家
孙权能从中选出普通但不平庸之人,这是东吴政权的人才来源的重要途径。孙权培养的这些人才建功立业,成为世家。孙权对世家子弟不计代价加以笼络,用联姻和赏赐财物等方式获取他们的忠诚。这使得东吴在孙权过世之后也得以在各大世家贵族的支撑下延续,成为三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
四、折戟沉沙,灰飞烟灭
1、篡权
曹魏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司马家族三代弑君夺权。曹操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司马懿的野心,但曹操病逝洛阳之后,后继之君再无驾驭司马家族的能力。
司马懿苦心经营,隐忍多年,曹操死后继续效忠曹丕,曹丕死后又侍奉曹睿,把姿态放到最低,把野心膨胀到最大。
直到曹睿病死,传位给无能的曹爽之后,司马懿终于凶相毕露,杀死曹爽,夺取了曹魏的大权。
2、汉室凋零
蜀国的灭亡就像一场结局注定的残局,刘备临死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一直北伐却收效甚微。后主刘禅不问朝政,蜀汉只有丞相诸葛亮带领一群老臣呕心沥血,苦苦支撑。
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国人才日渐凋零。刘备只重用贤明之人,忽视了君主后继有人,文臣武将也需要后继有人,这最后造成了蜀国最后穷途末路,竟无人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3、世家内乱
孙吴政权的存亡和世家是分不开的,孙权重视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这为东吴赢得了多年的强盛。
但孙权到了晚年,选人用人的标准也僵死在了早期重用的陆,张,顾,朱这几个东吴最大的世家子弟的局限之内。孙权对世家子弟的拉拢俘获了他们的忠诚,但世家之间的内斗与倾轧则是孙权未曾料到的危机。
东吴末期,四大家族党政及其严重,危害朝政,民间因此苦不堪言。政治成为了世家子弟私人的工具,东吴从此走向灭亡。
结语:
三国的结局是一个悲剧,追求天下统一的三方英雄豪杰最后也走向了末路。魏蜀吴最终都没能统一中国,先后倒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公元263年,刘禅被俘,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夺权篡位改国号为晋,天下再无曹魏。
公元280年,东吴首都建业被晋军攻破,从此三国最后一个遗留的政权分崩离析,晋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