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年少因才学而闻名,20岁出头,曹操想启用他,他因看不起曹操出身,托辞不受。到208年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20多年征战攻伐,败陶谦、灭吕布、击袁术、降张绣、平袁绍,统一北方,风头正盛,想启用司马懿,他依然不情愿。曹操最后采取强制手段,才使司马懿做了丞相府文学掾,主要职责是处理日常公文。
曹操的性格中,带有“多疑”、“狡诈的成分。作为一个弄权者,他始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而,时时提防别人加害于己,或造反夺权,因此他无论对敌人,还是对自己身边的人,都处处设疑。他虽能“任人唯才”,却总是疑其不忠,杀荀彧便是例证。从史料看,司马懿在曹操身边,基本没有升迁。曹操想用他却不敢重用,因其心事深沉。曹操临死之时叮嘱曹丕“仲达非久居人下之人,我儿要小心提防”。曹操死时,司马懿已年过40,侍奉完曹丕、曹睿,到曹家第四代的时候,才走出曹操的阴影,此时,70高龄的司马懿才真正发威夺权。
再说诸葛亮,司马懿在曹丕接班后,才算真正进入了核心决策层。他做了一件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对诸葛亮发动攻势,对付诸葛亮,就是对付西蜀。司马懿与诸葛亮长期对峙,互有胜负,可谓“棋逢对手”,他的才智总逊孔明一截,他本人也自叹“吾不如也!”三国的后期,实际上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尽管司马懿善于行军用兵,但总处于下风。诸葛亮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除第一次先胜后败外,其他四次是粮尽退军,最有意思的是,像司马懿这样擅长谋略,并且兵力几倍于诸葛亮,但从不敢向诸葛亮主动出击。甚至诸葛亮死后退兵时,司马懿都不敢大胆追赶。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折戟沉沙,而司马懿却笑到了最后,并亲手奠定统一大局,他为三国这个时代而生,他深谙潜龙勿用的哲理,司马懿临终之时,曹魏坐拥绝对实力,蜀吴都处在主昏臣弱、国力衰亡的下坡路。司马懿死于250年,265年蜀国灭亡,280年吴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