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正确用法,浅谈韩信与陈馀的“井陉之战”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正确用法,浅谈韩信与陈馀的“井陉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735 更新时间:2023/12/18 10:37:40

[var1]

"井陉之战"是汉军消灭赵国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细节微操拉满的一次战役,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弱兵击败了陈馀号称的二十万大军,可以说是《孙子兵法》中对死地的教科书式的表现。

"井陉之战"的历史背景:"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与韩信的两条路线

[var1]

项羽分封天下没过多久,各地就出现了叛乱,威胁最大的是田荣领导的齐国。项羽北上伐齐陷入战争的泥潭,刘邦趁机向东进军攻破西楚都城——彭城,这个时候可谓是十分顺利,其他诸侯国也都站在刘邦的立场上。然而项羽不愧是项羽,他率领三万精兵回援彭城,一举击溃了以刘邦为首的多大五十六万的诸侯联军,不仅让刘邦前期取得的战果付之东流,还导致其他诸侯脱离刘邦的阵营,比如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

[var1]

此时楚汉争霸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刘邦的主力军以及彭越的游击军与项羽纠缠进行拉锯战,韩信独自率领一支军队陆续进攻魏国、代国、赵国、齐国,迂回到项羽的背面,配合刘邦等人对项羽进行夹击。"井陉之战"发生在进攻赵国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来看,它似乎没有起到一种对双方整体形势一锤定音的效果,但也是汉军迂回战略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由于韩信在"井陉之战"中的表现过于突出,所以也经常被人拿出来说事,当然也包括小编了。

[var1]

首先要说明的是,"井陉之战"是汉军灭赵的重要战役,但并非全部。在"井陉之战"的同时,曹参受韩信的指挥围攻赵国别将戚将军于邬城,阻止戚将军回援;刘邦也率军北上攻克朝歌、安阳、棘蒲、邺城、邯郸等地,与韩信两路夹击赵国。这些战役的精彩程度和重要性无法与"井陉之战"相比,不过在了解"井陉之战"的同时,对这些战斗应该也要有所了解。

"井陉之战"中韩信面对陈馀的劣势

陈馀是代王,他自己在赵国辅佐赵王歇,代相夏说已经被汉军所杀,代国也被消灭,陈馀作为韩信的主要对手。韩信在"井陉之战"中有两个非常大的劣势,第一是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过关。"井陉之战"中汉军有兵力"数万",然而根据陈馀的推断,这个数字恐怕是有些水分;另一方面赵军号称二十万之多,当然既然史料中都用了"号称"二字,恐怕也有水分,但是真实的数字应该是要超过汉军的。

[var1]

除了军队规模较小,士兵的素质也十分堪忧。韩信在攻灭魏国、代国之后的精锐部队,都被刘邦派人接走,用于与项羽对峙的荥阳、成皋战场,韩信手中的大概只有一些没有作战经验严重不足的新兵。按照韩信自己的话说:"驱市人而战之。"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汉军都弱于赵军。

第二是地理环境上的劣势。韩信作为进攻的一方,难免受到一些地理环境上的限制。汉军和赵军交战的地点是在井陉口一带,井陉道十分狭隘,"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无法摆开阵型,容易被敌军困死。

[var1]

不过这个地理环境的优势赵军并没有掌握住。在战前一个叫做李左车的人提出一个建议:让陈馀坚守大营阻碍韩信;自己率领三万军队绕到韩信军的后方,切断韩信的粮道,配合陈馀对韩信形成前后夹击的局面。和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思路有些类似。然而陈馀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认为从正面就可以击败韩信,不必使用这些奇谋诡计。这为韩信在"井陉之战"取胜创造了机会。

"井陉之战"的过程

韩信通过间谍得知赵军的部署,发现没有被困死的危险后非常高兴,随即进入井陉狭道。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距离的时候,韩信做出一个部署:分出一支二千轻骑组成的奇兵从其他小道秘密地摸到赵军大营,他们的任务是趁赵军与汉军作战的时候袭击赵军大营,拔掉赵军旗帜换成汉军旗帜。这是"井陉之战"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var1]

另外韩信又做出一个部署:为了让赵军急于与自己交战,韩信派一万人作为前锋通过井陉口靠近河岸列阵。这个就是"背水一战"的由来。这一万军队背水列阵,至少有四个作用:第一、将自己陷入死地,以便发挥出顽强的战斗力;第二、以自己为饵吸引赵军的进攻,追求速战速决;第三、造成赵军的轻敌态度;第四、在韩信撤退的时候,能够起到一个缓冲的空间。

[var1]

等到清晨的时候,韩信大张旗鼓,浩浩荡荡通过井陉口。赵军对汉军已经足够轻敌,立刻打开营门出兵进攻韩信。韩信假装抛弃战旗、战鼓败退到河边的一万军队当中,赵军倾尽全力进攻汉军,但是由于没有退路,汉军都殊死作战,没有被赵军击溃。

而这个时候赵营附近的两千轻骑已经进入赵营改换旗帜。赵军无法击溃河岸上的汉军,打算回营的时候,发现军营中的旗帜全部成为汉军的旗帜,误以为赵营已经被汉军拿下,一时间阵脚大乱。而古代战争中一旦阵型崩溃,那么基本上就与失败划上了等号。汉军趁势击溃赵军,杀死陈馀、擒获赵王歇,攻灭了赵国。

"井陉之战"的经典之处

[var1]

"井陉之战"的胜利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是兵法中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手下的士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不足,如果将他们放在平地中与赵军作战,很有可能被击溃而四散奔逃,韩信刻意地将军队放在死地,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力量;另外也能吸引赵军与自己决战,达到"疾战则存"的目的。

[var1]

第二是正兵和奇兵相结合的战术,韩信以正兵抵挡赵军,奇兵偷袭赵营偷家,这一手才是彻底摧毁赵军士气的关键,也是汉军反击赵军的转折之处。如果没有这两千奇兵的作用,赵军即便没有第一轮击溃汉军,也可以反营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进攻,汉军被消灭也只是时间问题。在"井陉之战"中,韩信正奇结合,以打击敌军士气的奇谋为后手,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var1]

"井陉之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典战例,同样还有一个著名的反例,就是马谡的"街亭之战"。马谡在街亭舍水上山,看似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目的,但实际上马谡的部署对于蜀汉士兵来说并不是死地,打不过也可以逃生;另外马谡也没有与正兵配合的奇兵,仅靠士兵的血勇来克服恶劣的战场环境,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也不是谁都能使用的了。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汉武帝为何不追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的时候,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当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汉武帝就没打算启用他。但是李广也知道,这可能是自己这辈子最后一次打的大仗了,如果不抓住这次的机会,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封侯了。汉武帝经受不住李广的请求,最终答应他带兵担任前将军。但是,汉武帝却私下里对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运气又比较

  • 《大秦赋》嬴政拔刀杀人,吕不韦不寒而栗,赵姬私生两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嬴政嗜血本性开始暴露秦国本来与燕国商议联合瓜分赵国,甘罗小儿自作聪明,用钱财贿赂赵国丞相郭开换得五座城池,秦国单方面撕毁盟约,让秦王陷入不仁不义之地,甘罗竟向嬴政邀功,还屡屡提及吕不韦,嬴政一怒之下直接拔剑杀死甘罗。[var1]吕不韦来到大殿觐见,之间甘罗躺在地上,嬴政坐在地上手持沾满鲜血的秦王剑一

  • 历史上钩弋夫人究竟做错了什么事,汉武帝为什么要对她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88年,钩戈夫人陪汉武帝上林苑游玩,一天,年幼的刘弗陵贪玩,衣冠不整地跑来跑去,这一幕却恰好被汉武帝看到,汉武帝走上前抱着刘弗陵,忽然勃然大怒指着钩戈夫人说:“这成何体统,岂是我汉家之风。” ,在一旁看着孩子嬉戏的钩戈夫人,从来没见过汉武帝当着她的面龙颜大怒,吓得立刻跪地谢罪:“请皇上恕罪,请

  • 《山海经》中唯一吃过龙肉的人,若你是这些姓氏,或许是其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之中总有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和神话传说,虽然其中的真假难辨,但是它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极大的愉悦了人们的身心,也让现代的人了解到了古时候究竟有哪些离奇的事情发生,或者是曾经在中国大陆上生存过哪些奇特的物种,而要是想了解其中的故事,那《山海经》绝对是一本绝佳的选择。在《山海经》的描述中

  • 《大秦赋》先赶走了吕不韦,再赶走了李斯,嬴政又选择了妥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皇室宗亲的逼宫,嬴政的做法和以前被吕不韦和妖后赵姬把持朝政时一样,忍气吞声,全盘答应,美其名曰以退为进,当然最终还是嬴政赢了,但是也失去了太多。[var1]秦王嬴政怒斩27名臣子一切的根源要从嬴政亲政后封赏有功之臣说起,朝中重要职位都任命外来臣子担任,皇室宗亲只是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位,为了平叛

  • 曹操杀死杨修后,笑问其父怎么瘦了?杨彪一语已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而后根据历史记载,曹操在杨修死后拜访杨修父亲的时候,笑着问他怎么瘦了?失去儿子的杨彪只回答一句话却成为了千古名言,同时也让曹操愧疚难当,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杨修一生精彩不已 杨修,是太尉杨彪的儿子。他出身很好、善良好学,而且还非常有才华。曹操年轻的时候,他帮曹操管理一些事务,多次得到了

  • 《大秦赋》里,秦赵两国连年征战,到底有何恩怨?赵国其实挺冤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剧情开篇就是秦军围困邯郸,质赵的秦庄襄王秦异人命悬一线,秦始皇嬴政在赵国备受屈辱。然后赵王又几次想要伐秦,秦国挑拨燕国伐赵,又要求赵太子赵佾入秦为质。可以看到,两国之间如此折腾,必然是有着深仇大恨的,那么这一段恩怨到底为何呢?[var1]秦赵两国同祖同宗,但矛盾也不少稍微熟悉先秦历史的人,就应该知道

  • 陆逊之孙,陆抗之子,称“太康之英”的陆机,八王之乱中如何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陆机在太康时期地位,陆机陆逊陆抗,陆逊之孙

    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和长安的河间王,两王不约而同联合讨伐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原因很简单。当初皇后贾南风为了能永久把持朝政,杀了司马炎指定的皇太孙;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诛杀了皇后贾南风,自己做了皇帝;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囧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讨伐赵王,诛杀赵王后,成都王和河间王各回各处,齐

  • 《山海经》无肠人,他们吃下的食物如何消化?直到清代才解开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这两个都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而中国古诗词中关于神话故事的创作并不在少数,许多的灵感都来自《山海经》。而在《山海经》中所描述的无常人,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他们吃下的食物要如何消化呢?这个谜团,直至清代才被解开。[var1]《山海经》的特殊“风味”谈及《山海经》,很多人便会想到那些光怪陆离的神话和生物

  • 东汉“大太监”蔡伦:不仅会造纸,还会造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随着5G和各种通信渠道的发展,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不但速度快,而且效率高,相比较古代的鸿雁传书、竹简传书,要快捷、简易得多。而对于书写载体而言,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对此贡献很大,他就是蔡伦。古人的智慧让人叫绝,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确实改变了人类书写的历史。但你知道吗,发明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