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看见了前几天晚上的那个异域美女。
她站在皇太极身边,笑魇如花。
这位异域美女,原来是皇太极非常宠爱的庄妃。
堂堂皇太极,为了劝降自己这个被俘之人,居然肯牺牲爱妃,这样的招降方式,让洪承畴口服心服。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庄妃劝降”的故事。
民间传说可信吗?这个故事是历史真相吗?
自崇祯十三年(1641)至崇祯十五年(1643),明朝和清军在松山、锦州一带会战,以明军失利告终,史称“松锦大战”。
洪承畴被包围后拒不投降,派人向京城求救。
可他足足等了半年也没有等来救兵,他很纳闷儿,为什么呢?
他糊涂了,就算用脚趾头想也能明白:援兵是绝不会到的。
其实洪承畴在等,皇帝陛下也在等,不过他等的是洪承畴的死讯。
按史料的说法,洪承畴被围之后,京城这边追悼会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家属慰问,发放抚恤,程序都走了,就等着洪兄弟为国捐躯。
崇祯十五年(1642)2月18日,松山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打开城门,洪承畴被俘。
据史书记载,洪承畴之所以降清,不是因为庄妃的美色和牺牲,而是皇太极的精心设计,一步步瓦解了他的心理防线。
洪承畴是崇祯为数不多的将领,打仗勇猛,屡建功勋,还非常熟悉关内驻防。
皇太极盘算:如果能将他收为己用,入关会顺利很多。
为得到洪承畴,皇太极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的耐心。
第一步,皇太极放手让洪承畴绝食。
每个人都有求生欲,这是动物的本性。
每当洪承畴快要饿死时,皇太极就让士兵强行灌注一点食物,随后再放任洪承畴“绝食”。
反复折腾几次之后,洪承畴想死的心去掉了一半。
这时,皇太极又贱兮兮地放出消息,告诉洪承畴:“你的大明皇帝已经在为你准备葬礼了。所有的明朝百姓,都在等着你去死哟!”
洪承畴为崇祯守节的心,又没了大半。
第二步,让洪承畴的“同胞”劝降,成不成、有没有作用无所谓,关键是让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骂个够。
为了让洪承畴骂得痛快骂得爽,皇太极精挑细选已经投降的明朝将领去劝降。这些人降清后混得都很风光,不仅吃香的喝辣的,还升官发财,有自己的府邸。
洪承畴怒骂他们不知羞耻,几轮下来,骂累了,心中的气也撒出去了。
冷静下来的洪承畴陷入深思: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归顺了皇太极?良禽择木而栖,自己给崇祯卖命到底值不值?
他跟着崇祯皇帝,不仅要受到太监奸臣的打压,还缺军费,连军饷都要自己想办法,可谓流血流汗又流泪。
而皇太极这里却论功行赏,谁能带兵打仗谁就是老大,谁就有好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洪承畴的心开始动摇了。
第三步,给台阶,让他看到奔头。
经过前两步的铺垫,洪承畴距离归顺只差最后一公里了。
于是,皇太极派出了最重要的一张牌:让范文程去劝降。
范文程是满清重臣,学富五车。他跟洪承畴只字不提投降,只是交流如何才能让天下变得更好。
答案不言而喻,想让天下变得更好,需要一个明君。
崇祯和皇太极谁是明君呢?
显然皇太极要比崇祯强很多倍。
两个人聊着聊着,房梁上有块灰尘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他下意识地用手轻扫开了。
范文程心里就有数了:洪承畴的归顺,十拿九稳,因为一个对自己的衣服都很爱惜的人,怎么可能不爱惜自己的性命?
果不其然,当皇太极亲自召见洪承畴时,还没说上几句话,洪承畴就跪下叩头了。
洪承畴投降,的确是变节,但也不能怪他是软骨头:
洪承畴被抓后,崇祯皇帝不仅不想法设法搭救他,却大张旗鼓为他举办葬礼;而皇太极为了得到他煞费苦心,以礼相待,耐心劝降。
洪承畴累死累活、出生入死,还经常被大明拖欠军费,而皇太极这边军费管够,论功行赏。
如果你是洪承畴,你会死扛到底还是愚忠到底?
投降后的洪承畴,至死没得到老母亲的原谅,他的弟弟也和他断绝了关系。
2年后,多尔衮带着10万大军攻打明朝。洪承畴提交“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等多项战略方案。
次年,多铎在南京地区强推“剃头令”,江南大地一片血雨腥风。紧急关头时,洪承畴被调去镇压不肯剃头的反清势力。
洪承畴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但结局比较惨:
清朝统一中原时,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委以重任,担任要职。
清朝统一中原后,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剥夺官职,灰溜溜地退休。
几十年后,乾隆发话,说抗清而死的黄道周堪称圣人、史可法则是英雄,要给他们立碑塑像。
乾隆发话:编著《贰臣传》的书。所谓贰臣,通俗点儿说,就是叛徒,洪承畴同志以其光辉业绩,入选叛徒甲等。
对于洪承畴的结局,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写道:“历史证明,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敌人也瞧不起;黄道周挺过来了,我敬佩;卢象昇挺过来了,我景仰;洪承畴没挺过来,我鄙视,但理解!”
如果洪承畴知道自己后来被编入《贰臣传》,当初还会不会选择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