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热播剧《山河月明》看朱元璋拜相实乃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热播剧《山河月明》看朱元璋拜相实乃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238 更新时间:2024/1/24 18:50:01

刘伯温画像

刘基在洪武三年春应明太祖之命,对其提及的3位丞相候选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进行了评论,认为他们分别为“有相才无相器”、“褊浅”、“将偾辕而破犁”之“小犊”,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明太祖基本上没有采纳刘基的意见,而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刘基所论甚是,此3人无论是否在丞相位置,其表现皆如刘基所论。刘基这一直言不讳地评论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带来了灾祸,伤及生命。作为一个非常聪明之人,刘基对这一后果当是能够清楚预见的,而他毫不犹豫地明白道出,说明刘基是一个不计个人安危、正直而忠于明朝新政权的人。关于丞相候选人的这番谈话,是了解在明初建国中立有大功的刘基之品德和见识的重要一环。

黄伯生撰《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记载有刘基应明太祖之命对其提及的几位丞相候选人进行了评论。其记载原文作:

上欲相杨宪,公与宪素厚,以为不可。上怪之,公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自己无与焉者也。今宪不然,能无败乎?”上曰:“汪广洋何如?”公曰:“此褊浅,观其人可知。”曰:“胡惟庸何如?”公曰:“此小犊,将偾辕而破犁矣。”上曰:“吾之相无逾于先生。”公曰:“臣非不自知。但臣疾恶太深,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大恩。天下何患无才?愿明主悉心求之。如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

这段话在行状中未明记其所记之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其后面紧接的记事乃为“三年七月授弘文馆学士”,这表明这段话所记之事应发生在洪武三年四月之前。又张廷玉《明史》卷127《李善长传》在洪武三年记事部分记“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紧接下文记:“四年,以疾致仕。”《明太祖实录》卷128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是月”条记载:“三年,丞相李善长病,上以中书无官,召(汪)广洋为左丞……四年正月,丞相李善长以老辞位,乃拜广洋为右丞相。”

奸臣杨宪

清代张廷玉在《明史》和《明太祖实录》的上述记载说明,在洪武三年,李善长这位老丞相已处于即将离职的状态,考虑以新人接替其职一事已提上日程。综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前引《诚意伯刘公行状》的这段话所记刘基评论杨宪等丞相候选人之事,当是发生在洪武三年之春季。这次明太祖向刘基提出要求其评论的丞相候选人,表面上看共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以及刘基本人共4名,其实刘基之被提出,只是虚㨪一枪,当面照顾一下其面皮而已;倘真正将其纳入考察、讨论的对象,当然不会再将之列为评论者,以免万一其没被选用,产生负面影响。

浙西四贤之首青田刘伯温

在研究刘基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被明太祖作为丞相候选者之3人所作的评论时,就会发现其评论实为极其准确。

关于杨宪,刘基评论其:“有相才,无相器”,担任宰相者,应当“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伦比”,而他却“不然”。即称他虽才可任相,而无任相之身材怀,处事不顾公平合理,专谋一己私利。按之实际,杨宪正是这样一个人。《明太祖实录》卷54洪武三年七月丙辰记事载其小传称:“美姿仪,通经史,有才辨。尝使苏州张士诚还,称旨,除博士厅咨议。擢江南行省都事。时军国多事,征调日发,文书常委积,宪裁决明敏,人称其能。然为人深刻意忌,有不足于己者,辄以计中伤之。”又称:

是年,召为中书省右丞,至是迁左丞。宪在上左右既久,熟于典故,而市权要宠,轻视同列,莫敢与抗……与张昶同在中书,忌昶才出己右,欲构害之。时东南尚未定,元都号令犹行于西北,昶尝闲暇与宪言:“吾故元臣也,勉留于此,意不能忘故君,而吾妻子又皆在北方,存亡不可知。”宪因钩摘其言,谓昶谋叛,且出昶手书讦之,昶遂坐诛。宪自是益无所惮,专恣日甚,下视僚辈,以为莫己及,又喜人佞己,讥利者多出其门下……其自山西入中书也,欲尽变易省中事,凡旧吏一切罢去,更用己所亲信。阴欲持权,乃创为“一统山河”花押,示僚吏以观其从违,附己者即不次超擢,否者逐去之……其专恣不法多类此。

关于汪广洋,刘基评之为“褊浅”。意为心地、见识等狭隘短浅,窝囊无能。汪广洋亦确为此种人物。国家图书馆藏抄本313卷本《明史纪传》卷41《汪广洋传》载:“三年,丞相李善长病,帝以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右丞。时杨宪先被召为左丞,事多专决不让,广洋畏之,依违不与较。犹不能得宪意,嗾御史刘炳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恐其复入,再奏徙海南。”后“帝觉宪奸,诛宪”,广洋方得召还。洪武四年,汪广洋被任命为丞相后,其窝囊无能的状态仍未改变。

奸臣胡惟庸

《明太祖实录》卷128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是月”条记载:“四年正月,丞相李善长以老辞位,乃拜广洋为右丞相,以参政胡惟庸为左丞。广洋居位庸庸无所建明。六年正月,以怠职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十年,复拜右丞相。上遇之特厚,尝有疾在告,赐敕劳问。然颇躭酒色,荒于政事。以故事多稽违,又与胡惟庸同在相位,惟庸所为不法,广洋知而不言,但浮沉守位而已。上察其然,因敕以洗心补过……至是,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俞本《明兴野记》称汪广洋“畏懦迂猾”,此实际也是批评汪广洋心地、见识狭隘短浅,窝囊无能。

明初权臣汪广洋

关于胡惟庸,刘基评之为:“此小犊”,若加任用,则“将偾辕而破犁矣”。胡惟庸之为人,同样与刘基的评论相符。“小犊”者,缺乏经验、幼稚而任性胡作非为、最后只落个头破血流之人而已。众所周知,明朝的创立者明太祖,是一 在长期奋斗中、经过复杂而艰苦的实际锻炼、逐渐成长起来的开国皇帝,既足智多谋,又掌控着大量的文武官员,政权巩固,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而在这种形势下,由于小有才气而受到明太祖重用的胡惟庸,竟然头脑发热,企图拉拢少数失意文武官员,谋反夺权。这种异想天开的鸡子碰石头作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张廷玉《明史》卷308《奸臣传》简炼地记载了胡惟庸的这种作为:

胡惟庸,定远人……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其故乡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筍,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塚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自负,有异谋矣。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船,帝怒责之……平凉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二人……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壻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 乃诛惟庸。

通观上述胡惟庸之作为,其无疑正是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小犊”形象。

明代一品文官朝服

刘基上述关于丞相候选人之评论,从总体上讲并没有得到明太祖的采纳,其何以如此,需要另文讨论。这里关注的是,刘基直言不讳地评论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带来了灾祸,或者说甚至伤及了他的生命。史书上有明确记载者,

起码有胡惟庸对他的伤害。《诚意伯文集》卷20所载《故诚意伯刘公行状》称:

初,公言于帝,瓯、括间有隙地,曰谈洋,及抵福建界,曰三魁,元末顽民负贩私盐,因挟方寇以致乱,累年民受其害,遗俗犹未革,宜设巡检司守之。帝从之。及设司,顽民以其地系私产,且属温州界,抗拒不服。适茗洋逃军周广三反,温处旧吏持府县事,匿不以闻,公令长子琏赴京奏其事,迳诣帝前而不先白中书省。时胡惟庸为左丞,掌省事,因挟旧忿欲构陷公,乃使刑部尚书吴云訹老吏讦公,乃谋以公欲求谈洋地为墓地,民弗与,则建立司之策以逐其家,庶几可动帝听,遂为成案以奏。

据《明太祖实录》卷99所记,此事因明太祖念刘基身为“勋旧”,才得以“赦其罪勿治”,仅“令夺其禄”,使之未受大创,但他也不得不“入朝,自引咎谢,遂居于京师”。

明太祖朱元璋

又,《明太祖实录》卷128载:“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同上书卷129载:“诚意伯刘基亦尝为上言惟庸姦恣不可用,惟庸知之,由是怨恨基。及基病,诏惟庸视之,惟庸挟医往,以毒中之,基竟死,时八年正月也。上以基病久,不疑。”国家图书馆藏抄本313卷本《明史纪传》卷 42《刘基传》载:“基入朝谢罪,不复辨,惟引咎自责而已,遂留居京师……居无何,疾大作。八年正月,惟庸以医来视,饮其药,有物积中如卷石。间以白帝,帝亦未之省也。自是疾笃,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张廷玉《明史》卷308《胡惟庸传》载:“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

国外公李善长

以上各条所载,均记刘基因胡惟庸下毒而致死,但提供的具体情况尚嫌太少,给读者留下质疑之空间。然若进一步查阅文献,则可知此事当能大体坐实。《诚意伯次子閤门使刘仲璟遇恩录》载: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于武英殿奉圣旨:“这刘伯温是个好秀才,吃胡、陈蛊了,那胡家吃我杀得光光的了。”又载,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四日,在奉天门左暖房内奉圣旨:“刘伯温他父子两,都吃那歹臣每害了。我只道他老病, 原来吃蛊了。”还载,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初七日,奉圣旨:“你父亲吃胡家下了蛊药,哥也吃他害了。你老子虽然吃些苦么,你如今恰光荣。”再载,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奉圣旨:“我到婺州时,得了处州……刘伯温那时挺身来随着我……后来胡家结党,他吃他下了蛊。

只见一日来,和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着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鳖鳖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按,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载:“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云洩,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胀成蛊。俗传有萃百虫为蛊以毒人,盖湿热之地,毒虫生之,非第岭表之家性惨害也。”可见所谓蛊,即一种腹胀之病。由上引明太祖多次谈及之刘基致死病名及其病状观之,其去世时 确为患上了腹胀之蛊。上引资料也使读者大大增加了对有关具体细节的了解,至此,将刘基之死归为胡惟庸之下毒,当已可称之为定论。

刘伯温画像

刘基是一个非常聪明之人,对世事有深刻的观察,对世人言行的后果能有相当准确的判断。因此,其对自己直言不讳地指出胡惟庸等三个丞相候选人的缺点并坚决反对他们担任丞相之职的后果,当是极其了解的,当是能清楚地预见到自己由此将会受到他们的仇恨、排挤和打击。但他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了。这是为什么?一言以蔽之:他除了头脑清楚、精明难得外,更是一个正直而忠于明朝新政权之人。国家图书馆藏抄本313卷本《明史纪传》卷42《刘基传》评论刘基称:“基刚毅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是非无所假借。人亦以是忌之,惟帝查其至诚,任以心膂。基亦自谓不世之遇,知无不言,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就,决机呼吸,人莫能测。帝尝称为老先生而不名,又曰吾子房也。”这段评论,可谓十分准确。

刘基回答明太祖关于丞相候选人的谈话,关涉明初政权的走向,当是刘基深思熟虑的结果,生动地反映了刘基强烈的责任心、深刻的洞察力、难得的正直作风、不计个人安危的贡献精神。它是认识在明初建国中立下大功的刘基其人品德和见识的重要一环。而朱元璋却刚愎自用坚持己见地先后拜杨宪和胡惟庸两位奸佞为相,最后东窗事发诛杀杨宪、胡惟庸罢丞相和中书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为太子登基江山永固扫清障碍,这也导致靖难之役国无可用之才,外藩顺利上位,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与朱元璋患难多年,造反被拿下,问其原因:不想离开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谁和朱元璋的关系最好,朱元璋谈朱棣造反,朱元璋两个结拜兄弟下场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最后投奔了郭子兴,很快的因为他的能力很出众,也很勇猛,就得到了郭的信任,在娶了马大脚之后,他在军中的地位就更高了,这就要提到文章开头的造反者了,他就是邵荣,也是郭子兴的部下,跟朱元璋属于平级,所以他们之间的相处并不是很友好。后来在朱元璋封吴国公的时候,邵荣就当上了中书省的平

  • 福王朱常洵真的被李自成做成了“福禄汤”?看看他的墓志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福王是明深圳的次子,名叫朱常洵,明神宗一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常洛是宫女所生,朱常洵是贵妃所生,明神宗不喜欢出身低下的大儿子,对于朱常洵倍加宠爱,他本想将皇位传给二儿子,但由于明朝祖制是要立嫡长子为太子,最后迫于组训和众臣的压力,只得将皇位传给了大儿子,将次子朱常洵封为福王,封地设在河南。可是明神宗

  • 清宫剧大火之后,为何制作方转而青睐明朝剧?原因太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清宫剧,一直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宫斗剧里面的阴谋算计,只在恭维之间,最适合人们无聊的时候磕着瓜子追剧了,既有内容让人能看下去,又不会太烧脑,还能时不时吐槽一下,解压娱乐。但是继前段时间的几部清宫剧大火之后,现在的清宫剧好像不太受制作方的欢迎了,不少制作方都转而青睐清朝的剧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

  • 前有《锦衣之下》,后有《锦心似玉》,明朝为何如此受青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锦心似玉谭松韵淋雨摔倒吻戏,锦心似玉元娘谁害死的,明朝富家公子锦衣华服图片

    最近不知为何又掀起了一波古装剧的热潮,而很多古装剧的原剧本的时间背景为了怕与真实历史有所出入都是选择写成架空时代,但是电视剧却不一样,为了让人们了解真实的历史,很多剧本都会选择一个朝代,再将剧本上的一些地方稍作修改,而且小编发现最近即将播出的《锦心似玉》和之前的《锦衣之下》都是以明朝作为历史背景的,

  • 朱元璋想杀功臣,神算刘伯温只用了1个字,便成功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图/翻摄百科词条)刘伯温出生于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文成县),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以神机妙算、博古通今、运筹帷幄著称于世,通经史、晓天文,一生不求名利,为人低调行事,正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而成为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同时,也是位疑心很重的魔王,一统天下,国泰

  • 靖康之耻是汉人心中的痛,被俘虏的嫔妃公主,情况都比不上娼妓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南征录汇》的记录,这些嫔妃公主被金人给俘虏后,就一直遭受金军的凌辱,被强迫穿上衣不遮体的舞衣,在军中供人享乐劝酒,只要有一丝不从就会遭受到折磨,这些以前都是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女人哪里能够承受这样的折磨,没过多久就陆续的诱人被折磨致死。在宋钦宗刚刚回到朝廷后,金国就向宋朝索要了大量的银两和布匹,

  • 宋朝两个皇帝被金军俘虏,遭受一种刑罚,没有疼痛,但是很是侮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也就因此灭亡。后来名将岳飞于满江红中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靖康之耻。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靖康之耻中让宋钦宗皇后羞愧自杀的牵羊之礼。宋徽宗、宋钦宗等人被金军俘虏后,一路北上。历经一年半后到达上京会宁府。宋徽宗、宋钦宗等人本想着金国对待俘虏的方式应该是比较不错的

  • 宋真宗赵恒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夜里,大宋王朝的缔造者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斧声烛影的迷雾中悄然谢幕,享年五十岁。二十日,宋太祖驾崩的噩耗传出,二十一日,皇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从赵光义继位时起,他得位不正的“光荣事迹”就不胫而走,成了困扰他下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也试图通过各种努力

  • 他的功绩被严重低估,他的结局让人揪心,大明第7位皇帝朱祁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太宗朱祁钰,明朝皇帝朱祁钰怎么样,朱祁钰在位时期的名臣

    他的功绩被后人严重低估,他的遭遇让后人非常的揪心,让他的结局更加让人感到无限的悲情。他就是大明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宣宗朱瞻基治国可以,但是生儿子不行。他一生只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朱祁镇是孙皇后生的,二儿子朱祁钰是无仙飞升的。朱瞻基死后,嫡一长子朱祁镇当了皇帝。正统14年,北方蒙古瓦拉侵入明朝腹地,22

  • 精忠大义的抗金统帅张浚指挥六大战役,奠定南宋中兴和乾淳之治基础,中兴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一是平定苗刘兵变。张浚指挥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平定苗傅、刘正彦等发动的兵变,复辟成功,高宗再次复位,使得南宋新生政权渡过第一次难关,张浚为首功,32岁提拔为知枢密院事,成为南宋最年轻的执政和军事长官。张浚之忠,闻达八荒。二是川陕保卫战。张浚出使川陕,和高宗分陕而治,代天子掌管西部十三路军政。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