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南北朝·北魏篇(386年-535年)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南北朝·北魏篇(386年-535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793 更新时间:2024/1/25 23:59:49

1.拓跋珪,又名开,字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在位23年(386-409),即位于牛川,称魏王。对内励精图治,实行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与后燕、后秦争霸中原。398年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帝位。晚年沉湎酒色,刚愎自用,生性残暴,不睦兄弟。后子拓跋绍发动政变,被杀,享年39岁,谥号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后改谥道武皇帝,庙号太祖。

2.嗣,字木末,道武帝长子,在位14年(409-423),聪明睿智,宽厚弘毅。诛拓跋绍,夺位登基,内修庶政,体察民情,改革官制,选贤任能。外拓疆土,北逐蠕蠕,设置六镇,招谕冯跋。南征刘宋,夺取青州、兖州、豫州、司州,攻占虎牢关,史称“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南北战争”。享年32岁,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3.焘,小字佛狸伐,明元帝长子,在位30年(423-452),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15岁即位,英勇善战、知人善用、赏罚分明,北破柔然大军,南戮刘宋江北六州。灭胡夏、北燕、北凉,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取刘宋河南,439年统一北方。休战时,抚恤孤儿和老人,体察民间疾苦,劝课农桑,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偃武修文。推行楷式文字,广召汉族士人,重用汉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肃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打击佛教,推动鲜卑民族汉化发展。恪守节俭,奖赏慷慨,重视法制建设,国力强盛。后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常常后悔。为中常侍宗爱所杀,享年45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4.余,字可博真,太武帝子,在位8个月,厚赐大臣,收买人心,挥霍国库。酗酒,纵情声色犬马,好野外狩猎。出入没有限度,不理朝政,百姓愤恨。宰相宗爱专权跋扈。后为小黄门贾周所害杀,谥号敬寿、隐。

5.濬,字乌雷直勤,太武帝孙,在位13年(452-465),聪明敏达,风仪异常。诛杀权臣宗爱,平定内乱,休养生息,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享年26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

6.弘,鲜卑名第豆胤,文成帝长子,在位7年(465-471),14岁即位,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后禅让于太子拓跋宏,尊号太上皇帝,专心信佛。472年柔然来犯,御驾亲征,大败柔然,追至大漠。476年为母冯氏享年23岁,谥号献文皇帝,庙号显祖。

7.宏,汉名元宏,献文帝长子,在位28年(471-499),5岁即位,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490年亲政,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崇尚节俭,爱惜民力,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改革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国力发展,史称“太和改革”,享年33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8.恪,孝文帝次子,在位16年(499-515),即位于鲁阳,“六辅”秉政。扩建洛阳,巩固汉化基础。发动对南朝的战争,取汉中、益州之地,向北攻打柔然,扩张领土,国势盛极一时。笃信佛教,废除“子贵母死”制度。后外戚高肇专权,朝政趋黑暗,国力渐衰弱。终年33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

9.诩,宣武帝次子,在位13年(515-528),6岁即位,权臣元叉、母后胡氏擅权乱政,大失人心,北方六镇起义,国势日衰。体恤孤寡、问民疾苦、黜幽什明,后因不满冯太专权,密诏晋阳军阀尔朱荣进京勤王,消息外泄,被母毒杀,享年19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肃宗。

10.子攸,字彦达,孝文帝元宏之侄,在位2年(528-530),姿貌俊美,身有勇力。528年孝明帝被毒杀,跟随尔朱荣进军洛阳,杀死胡太后、小皇帝和宗室大臣,凭家族忠勋民望,即位为帝,史称“河阴之变”。讨平葛荣、邢杲、元颢和关陇叛乱。530年诱杀权臣尔朱荣和元天穆,后被尔朱兆所杀,享年24岁,谥号孝庄皇帝,庙号敬宗。

11.晔,字华兴,小字盆子,扶风王元怡次子,在位2年(530-531),个性轻躁,颇有膂力。为尔朱世隆所拥立,傀儡皇帝。531年为尔朱世隆逼迫禅让,降为东海王。532年为高欢赐死,享年23岁。

12.恭,字修业,献文帝孙,在位2年(531-532),端谨有志,好学仁孝。为尔朱世隆所立,后为权臣高欢所废,被杀,享年35岁,谥号节闵皇帝、前废帝。

13.朗,字仲哲,太武帝五世孙,在位2年(531-532),为高欢所立,532年高欢攻入洛阳,被迫逊位,封安定郡王,被杀,史称安定王、后废帝。

14.修,字孝则,孝文帝孙,在位3年(532-535),博学多才,喜好武事,沉稳厚重。为高欢所立,534年不满高欢专政,迁都长安,投奔宇文泰。535年为宇文泰所杀,享年25岁,谥号孝武帝、出帝。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北魏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隋朝篇(581年-619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1.杨坚,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掌权后恢复杨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在位24年(581-604),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定都大兴城(今西安),改革政治、经济,修定刑律和制度,中央行三省六部制,地方行州、县两级制,巩固中央集权。589年,南下平陈,统一南北,疆域辽阔。减免赋

  • 战国七雄当中,为何秦国能吞并六国?司马迁的祖先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很少有人料到的是,秦之所以能够吞并六国,竟然和《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错,秦国名将,太史公的八世祖。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底蕴深厚,不然像七雄之一的韩国一样,就算进行了申不害变法,然而毕竟地盘只有那么一点,局限性很高。而早在公元前6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南北朝·齐国篇(479年-502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国皇帝排名,魏晋南北朝历代帝王,中国历史上的齐国皇帝

    1.萧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人,萧何二十四世孙,在位4年(479-482),广览经史,能文擅书,喜爱围棋,性情深沉。477年自封齐王,掌宋军国大权,479年建立南齐,建都健康,俭约清明,减免百姓负担,宽简刑罚赋税。括清整理户籍,设立校籍官员,引发“却籍”之乱,侵犯地主阶级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五代十国·闽国篇(909年-945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五代十国皇帝一览表,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历代的帝王

    1.王审知,字信通、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在位16年(909-925),出身贫苦,被朱温封为闽王。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减轻徭役,降低税收,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避免战争,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享年64岁,谥号忠懿王,庙号太祖。2.延翰,字子逸,太祖长子,在位2年(952

  • 战国墓中出土“水晶杯”,并非盗墓贼遗落,其实古代早就有玻璃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后经专家鉴定,战国墓中的“水晶杯”确实是水晶制作,并非现代玻璃杯,这才让大家深信,这“水晶杯”确实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其实,在战国墓中出现玻璃杯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因为在战国末期,我国就已经有玻璃了,而且很有可能还是自制玻璃;如果追溯玻璃的起源,更是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已经有玻璃出现,所以,在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南北朝·梁国篇(502年-560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梁朝历代帝王,中国古代各朝代帝王名字,古代中国历代帝王

    1.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萧何二十五世孙,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在位48年(502-549),博通文史,才思敏捷,文笔华丽,为“竟陵八友”之一。建都建康,留心政务,纠正弊政,加强集权,宽待宗室,授诸王以实权,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勤政爱民,政治安定,经济复苏,开创盛世。后怠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五代十国·南楚篇(907年-951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1.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在位23年(907-930),907年,被朱温封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927年,被后唐封为南楚国王。上奉天子,下奉士民,不兴兵戈,保境安民。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税,经济繁荣。享年79岁,谥号武穆王。2.希声,字若讷,武穆王次子,在位2年(930―

  • 成都挖出扁鹊医书,为什么刚一出土,扁鹊就被移出了历史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扁鹊医书出土后被踢出教科书,扁鹊为什么叫扁鹊,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

    说到神医,华佗想必是被人提及最多的人物,其次就是张仲景以及孙思邈,但还有一位号称是神医的人物,近些年来的讨论却是越来越少了,这个人就是扁鹊。其实大家可能还注意到的是,扁鹊不仅讨论度越来越少了,还被移出了历史课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扁鹊是否存在,在历史上都是一个争议性不小的问题。[v

  •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五代十国·后唐篇(923年-937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李存勖,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晋王李克用之子,在位3年(923-926),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灭后梁,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洛阳,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但沉湎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

  • 怪不得课本上从来不提,廉颇和蔺相如晚年的生活,原来是这个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262年,赵王听信奸臣之言,把本在战场上的廉颇换成了赵奢的儿子赵括,结果这场长平之战赵国以失败告终,白起在这场战争中坑杀了45万赵军,赵国也因此开始走向衰败。而因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才在“渑池大会”上保全了赵国的利益和赵王的尊严。由于蔺相如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升官,这引起了廉颇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