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说:“少不读红楼,老不看三国。”虽说是一句带有偏见的批判,认为书籍会影响带坏人的三观,但也足以看出《三国演义》对人们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三国演义》流传许久,衍生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有许许多多,浩如烟海,也带动了我们对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这段历史的了解的欲望,对那段烽火连天,权谋对决的兴趣。
文学与影视可以将原本的事情夸张,带上理想主义的梦幻外衣,如果我们真较真起来,真实的历史会是怎样的呢,与书中会有哪些不同呢?
真实的三国历史中的战争,也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一般宏大吗?
三国时的人口
在古代,人口往往就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因此,现代许多历史学家研究一个朝代先要看这个朝代的人口数,户数,就能大体看出发展水平了。
大多数朝代编纂史书,志书的首位也常常是《食货志》。古代打仗、劳作、修建房屋等等大事小情都需要人,人口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力。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水平如何呢?那个一国的人口数目最多呢?曹操真的有八十万大军吗?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曹操掌握大权后,建立曹魏,实行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他广行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招募许多流民给予他们工作。
这就使得受到黄巾之乱影响无法耕种的农民们又恢复到以前平静的生活,不至于到处流亡,极大利用了空余的荒地,促进了农业发展。
并且曹操对农民一直实行较低的税收,充分激发农业生产的积极,不只农业有所发展,丝织业也积极蓬勃起来。
而旧都洛阳,曾被奸臣董卓烧成一座废墟,在曹操的治理下也逐渐成为一座美丽富庶的大都市,据史记载“其民四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
而蜀国所在地理位置很优越,全年物产丰富,从古至今巴蜀地区一直被封为“天府之国”。在卧龙先生出山后,因地制宜施行“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政策。
不仅农产品的产量大大提升,而且还促使纺织业大大兴盛,“蜀锦”的美名一直流传千年,虽是三国征战不休,魏、吴两国对蜀锦的热爱却不曾中断,蜀锦广受好评。
不仅如此,当时还倾力打造出一座不输曹魏洛阳的另一座大都市成都,成都至今已然是一座相当发达的现代化城市,远超如今的洛阳。
卧龙先生的苦心经营未被辜负,等到蜀国败亡,刘禅迫不得已向邓艾投降之时,粮库中的存粮仍然丰硕,库里的米面、布帛、彩绮数不胜数。
再看东吴,在建立国家初年,众多“衣冠南渡”的北民为南方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得蛮荒之地被利用起来,种上了粟米,又加之统治者积极的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发展。
另外,东吴商业繁盛,经济发达,不仅有盐业和丝织制造业,还比曹魏、蜀汉多一个冶铸的优势。
根据三国时期的具体史料,可以推断,蜀汉国内人口约二十八万户,士兵的数量约有十万。而位居中原的曹魏人口众多,有一百多万户,士兵数量是蜀汉的五倍。
东吴人口位居中数,人口五十二万户左右,士兵有二十三万。怪不得老话说“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其中的道理真实不虚!
尽管曹魏战士数量确实对比其它两国有碾压的优势,但真实数量仍然与书中的“百万大军”有巨大的差距,那么曹操的“百万大军”又是哪里来的呢?
虚假的十万大军
了解了三国时期的人口数与国力的差距,下面再来对三国鼎立时各场战役中军队数量做一些对比。这一时期一方单独派出十万大军的战役很少,有时需要两国联盟对抗一方。
行兵打仗最要紧的是声势,一则鼓舞士气,二则迷惑对手,三则威慑他国。
战国时候的几十万也好,三国时的几万也好,大多是不实的数字,只不过有的扩大几十倍有的扩大几倍而已。国与国之间相互配合,心照不宣。
百万军队的战争
那么是否真的有出动百万大军的战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历朝历代总有穷兵黩武的皇帝,也总有骁勇善战的将领。
人们常提起战国的长平之战与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可这两场战争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历史记载中的戏说成分较多,如果严谨的深究,当时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撑百万大军的战争。
还有一场战争也是经常让人提起的,它的结果并不让人满意,甚至摧毁了一个看似繁荣强盛的王朝。那就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这场战争不必去十分深究到底有没有百万军人上战场,这场战争一定导致了百万之众亡,准确地说罪魁祸首不是战争,而是那个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发起战争的隋炀帝。
到了近代,科学技术双刃剑的威力在一次次枪炮的改进中凸显。人类目前发生了两次世界级别的战争,和不计其数的局部冲突。
司马穰苴曾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任何的意义,它将欧洲变成了废墟。
凡尔登战役伤亡最惨重,“凡尔登绞肉机”的名号现在还留在各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不仅是百万大军的战役,伤亡人数何止百万!
而二战中法西斯轴心国则更加灭绝人,直接以“灭绝”作为战争的手段,为了对抗法西斯,世界上一亿多人卷入了战争,几千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也因此,贺拉斯如是说:“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
小结
古代浩浩荡荡的百万大军听来宏伟气派,可人命决不只是一个数字,那百万之众,又是多少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而不可沉迷历史。坚决反对一切不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