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
这张朝服像极为少见。此人头戴朝冠,肩披披领,内穿朝袍,外套补服,胸挂朝珠。从朝冠上的红宝石的形状与东珠的数量,可知这是亲王的朝冠。从胸前的四团五爪金龙补服,胸前的正龙与两肩的行龙图案,可知这是亲王的补服。
此人正是晚清大名鼎鼎的醇亲王奕譞。奕譞端坐在醇王府正殿宝座上,后竖屏风,下铺地毯。
奕譞是清晚期最喜欢拍照的亲王,并雇有私人照相师。这使得奕譞留下了许多个人照与家庭照。
通过朝服画像上的奕譞与私人照片上的真人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面部相似度竟然达到百分之七十。以此类推,清朝历代皇帝的朝服像与真人相似度应不低于百分之六十。通过观察康熙与乾隆的各阶段的朝服像,可知他们一生中相貌的变化。
在京师的各个王公府邸,都曾保存着历代王爷与公爷的朝服像。遗憾的是,很多被后人卖到国外。
江湖郎中
1906年,一位江湖郎中正在街头用动物的骨骼熬制膏药。“丸散膏丹”是中药的四种剂,而动物的骨骼常被用作中药,其中有龙骨、虎骨、豹骨、狸骨、犀角等动物骨骼药材。
(1)众所周知,1899年,通晓医术的王懿荣前往京师有名的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并在上面发现了文字。由此,王懿荣成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并断定此为殷商时代的文字。
(2)虎骨常被泡制成虎骨酒。虎骨酒的泡制一定要按照规定泡够应该浸泡的时间,同时虎骨酒泡制后,还要存放多年才能出售。这是为了使其去尽燥性,而选择半夏泡制是为了去其毒性。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曾将虎骨酒当酒喝。
(3)犀角也常被用作中药,主要取犀牛角的凉性,这就是使得非洲角(广角)不能使用,因为广角虽价廉,但是性热,起到相反的作用。其中,暹罗角最好,云南角次之。品种好,质量优的犀角远比黄金贵重。
(4)丸剂中万应锭最为常见,但制造万应锭也有一定操作,其中牛胆汁一味药,绝不能让它煮沸,如煮滚,吃的人必然呕吐。煮滚在北方又叫开锅,所以牛胆汁严禁开锅。
中药制造“丸散膏丹”不仅要讲究地道的药材,还要按照一定的方法,绝不能马虎,一定要做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生病的妇女
一位身穿大襟衣,眼珠外凸,面目狰狞,脖子肿大的妇人来到医院诊治。旁边的丈夫面色暗沉,情绪低落,可知他的妻子的病情并不乐观。
这位妇女应该是甲状腺方面的病症,已经非常严重了。由于,过去医疗水平低下,这种病并不容易治疗。
从妇女的面相上看,此人性格急躁,易发脾气,并且总拿丈夫出气,使得丈夫在她身边总是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喘一下。
当妇女患上这种病后,脾气会变得更暴躁,丈夫更成为了出气筒。因妻子有病,丈夫甘当出气筒,并更加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这个男人的使命就是承受妻子的咆哮与责骂。直到妻子离开人世的那一刻。
狗熊耍大刀
晚清,一只黑熊在街面上表演耍大刀。这种大型动物的表演在过去的街头巷尾极为少见,所以,极受百姓的欢迎。
(1)过去,这种大型动物的表演只有皇家有实力组织,观众也仅限于皇室成员。普通百姓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具备组织这样的表演。
(2)过去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动物表演以小型动物为主。因为这些小动物饲养简单,容易训练,流动性强,适合机动灵活地走街串巷表演。
(3)晚清,首先出现在中国民间的大型动物表演是国外的马戏团,最初的观众也只局限于那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因为票价贵,普通百姓难以承担。
随着,国外马戏团的生意在中国越来越火爆。一些有头脑、有钱的中国人看到了商机,出钱让人抓捕这些大型动物,并专门雇人训练它们,尽可能快地让它们表演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