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古代官员都自称微臣,只有清朝称奴才?其实这是一种特殊荣耀

为何古代官员都自称微臣,只有清朝称奴才?其实这是一种特殊荣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551 更新时间:2024/1/18 22:12:39

也正是因为周礼中规定了严格的尊卑礼仪,所以在君与臣之间则更需要注重敬与谦。古代的官员大多自称为“臣”,臣字的历史非常古老,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而其本来所代指的,是身份低微之人,直到秦朝都还用“男曰臣,女曰妾”来形容贫贱之人。

但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后,“臣”又成为了官吏在君王面前的一种谦称。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谦逊之词来感激先王的知遇之恩。而皇帝则一般称呼大臣为“卿”,这是先秦时期对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尊称。所以“臣”和“卿”,前者为自谦之词,后者为尊敬之语,这也是古代君臣良好关系的一种体现。

但是很多人也会发现,到了清朝,官吏自称为臣的现象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很多清代的历史文献中,包括一些清宫剧,都可以看到很多清朝官员都常常自称为“奴才”。其实这并不是官吏对皇帝的一种特意的献媚取宠,而是清朝一种风气。

在满清入关之前,还保留着典型的奴隶社会风气,礼教未开。旗人觐见“主子”的时候,都会自称为“奴才”,来表示臣属和服从的关系。到了清朝建立后,满族大臣依旧保持着这种民俗习惯,对皇帝自称为奴才。

而在汉臣方面,则分成了两派。一派讲究“随俗”,学起满臣那套,也自称“奴才”。另一些骨子里流淌着儒家文化的文人,则坚守着“微臣”的自称。所以在清朝建立的初期,无论是朝堂还是平时的奏章,官吏的自称都非常混乱,什么叫法都有。

到了雍正时期,清朝才统一规定大臣都需以臣自称。但事实上满臣并未受到任何的限制,依旧自称奴才,而汉臣的境遇则完全不同。江南提督高其位曾在奏章中自称奴才,被批阅的雍正用笔改为了臣。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乾隆38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同上一份奏章,署名为“奴才天保、马人龙”。结果马人龙被乾隆痛斥一番,认为其冒用奴才一称。

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别对待,在无形中给清朝的官吏灌输了一种思想。奴才是满臣的亲近之称,是一种荣耀,而汉臣是没有资格使用的。所以在很多电视剧你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满洲正红旗出身的和珅自称为奴才,而纪晓岚则自称为臣。这不是纪晓岚有多清高,和珅多谄媚,而是作为汉臣的纪晓岚并没有资格自称为奴才。

可能现在的人看来,奴才是贬义之词,是卑贱的象征。但对于在清朝为官的汉臣来说,不能自称奴才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毕竟这并不只是称呼的区别,更深层次的,是清朝难以调和的矛盾,汉臣难被重用的事实。直到清朝末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被慈禧重用,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这种局面才真正得到改善。

更多文章

  • 为了这个人,八国联军刚刚击败清军,又帮助清军打义和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奇怪的一幕出现了:清军残部返回途中,盟友义和团不顾一切地冲了过来要抢遗体,他们的企图竟然是:戳尸泄愤!危急时刻,洋人赶来,帮助清军打跑了义和团。那位清军将领是直隶提督聂士成。一、战功卓著1836年,聂士成生于安徽农村一个武术世家。26岁时,聂士成从军,先后追随袁三甲(袁世凯的叔祖)、刘传铭,一路转战

  • 中日历史上三次大战,只有清朝最丢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大战日本,甲午中日战争作战过程,甲午中日战争在哪里打的

    在唐朝和明朝都把日本打得屁股尿流,唯独到了清朝这个啥也不是的朝代,输给了日本。西元663年,也就是在我们中国的唐高宗龙朔三年的时候,大唐王朝为了援助朝鲜(当时叫新罗),与日本(当时叫倭奴国)展开了白江口之战。唐倭白江口之战当时倭奴军有42000人,战船1000多艘,而我们唐朝军队只有17000人,战

  • 中国历史上10大罪人,清朝三位榜上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历史十大罪人,清朝历史上的人物排名顺序,历史上真实的清朝名人

    如果按照朝代先后,排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罪人,首先出场的应该是秦朝的赵高。人们习惯了把秦朝的短命归结于暴政,如果追溯起来,罪魁祸首应该是赵高。秦始皇嬴政死后,赵高伙同党羽,通过修改秦始皇的诏书,把本来应该由大皇子扶苏继位,偷偷改为了胡亥为秦二世。胡亥从此就成了赵高的傀儡,赵高也如常所愿,从此把持朝政,

  • 三藩之乱,康熙皇帝如何分布瓦解,最终为清朝的内政稳定打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帝康熙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即位之初,他就挫败了朝中的权臣鳌拜,列出鳌拜大罪三十条,由此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少年康熙便已经展现出了作为一代明君的雄风。在祖母孝庄太后和朝廷大臣的辅佐下,他很快掌握了政务并勤于政事,整个国家环境自上而下得到了改变。面对割据地方政权的三藩

  • 〈金榜题名〉(162)· 清朝探花 洪昌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洪昌燕(1820~?),字敬传,号章伯,或张伯,浙江钱塘人。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翁同龢榜进士第三人。咸丰六年,洪昌燕参加会试,主考官是彭蕴章、全庆、许乃普、刘琨。考题是《告诸往而》、《洋洋乎发》、《莫如为仁》、《游鳞萃灵沼》得“灵”字。会元是马元瑞。洪昌燕经会试,入贡殿试。咸丰帝在太和殿传胪

  • 〈金榜题名〉(159)· 清朝进士 汪风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汪凤藻(1851-1918年),字芝房、云章。江苏元和人,同文馆英文班毕业生。曾为译书纂修官,一八八三年授翰林院庶吉士;一八九一年七月二十九日以翰林院编修赏二品顶带署理驻日钦使。一八九二年七月九日正式任为驻日钦使。汪风藻个人信息曾为译书纂修官,撰有英文语法书《文法举隅》一册,并译《万国公法》、《英文

  • 四大贝勒为何要逼死努尔哈赤的宠妃阿巴亥,却留下她的儿子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努尔哈赤与多尔衮的关系,努尔哈赤传位给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吗

    后金时期满族的殉葬制度规定丈夫死后,嫡妻即使无子也不必殉葬,而是选择一名无子之妾从殉。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嫡妻,还为清太祖生了三个优秀的儿子。既是嫡妻又有儿子的阿巴亥被逼殉葬实在不符合条件!但四大贝勒为何宁愿违背祖制,也要逼死这位被父汗宠爱了二十年的大妃呢?恐怕得从皇太极为夺皇位而精心导演的大戏

  • 康熙曾给灵隐寺改新名,为何杭州人敢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灵隐寺康熙匾额在哪里,杭州灵隐寺,今天杭州灵隐寺开放吗

    (↑1920年代摄于杭州灵隐寺,本社图片版权所有)康熙给灵隐寺改名一事,确有记载。据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本社《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灵隐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烧毁,宏礼重建。雍正六年 (1728)总督李卫倡议重修,当时天王殿得以再次重修,堂宇楼 阁焕然一新。然而其后又烧毁。

  • 民国交通法规,越看越有意思:这三个词到现在都没变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长期处理交通事故和研究交通安全的我,职业病一下子就犯了赶紧去找一找当时的交通法规,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民国的时候开车要驾照么? 要的,不仅要,而且有些规定比现在还严格哦:1932年,汉口市政府出台《市街交通管理规则》:“汽车及汽力脚踏车司机应向公安局登记,并考验合格,发给执照,方可驾车。无司机执照

  • 太和殿经过四次重建,犹存近六百年,为何到康熙时才得以涅槃重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清太和殿对比,故宫太和殿冬至金光普照,北京太和殿广场全景图

    01梁九修殿劳民伤财太和殿是古代建筑和艺术的集大成者,凝聚力无数工匠的心血。最初负责太和殿建筑的雷氏家族是康熙年间的总工程师。明末由冯巧监造,可是他到崇祯继位时就死了,后由其徒弟梁九负责担任修建三大宫殿。根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五年(1440年),建造奉天、华盖、谨慎三大殿。嘉靖三十六年(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