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卓之乱,汉室彻底衰败,为何有诸多刘姓宗室却无力拯救国家

董卓之乱,汉室彻底衰败,为何有诸多刘姓宗室却无力拯救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2 更新时间:2024/2/4 7:40:58

董卓之乱后,汉朝的两京遭受严重的打击,皇帝彻底成为傀儡,地方的官员也没有人会把皇帝放在眼里,令人不理解的是,在当时的汉朝国内,地方上有很多有权势的刘姓宗室,比如在幽州地区的,荆州地区的刘表,还有益州地区的刘焉父子。这些人也都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在当地都有着非常强的势力,既然有这些宗室在外面,为何汉朝还会走向灭亡呢?

首先,董卓之乱给汉朝的核心统治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但我认为当时的汉政府还有着一些希望,王允等人出手除掉董卓,顺利稳住朝局,他原本是有希望拯救国家的,可王允这个人过于自负,没有处理好西凉的问题,贸然打压西凉的这些军阀,引发李傕等人的反叛,随着他们的军队进入长安,大汉彻底失去复兴的希望,东汉王朝的中央政府前后遭受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洗劫。

原本首都的军队都归了董卓,在他死后王允等人也能收回一部分人马,可他的激进策略,让强大的西凉军把中央最后一点力量都给摧毁。中央的衰微,使得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

当时东汉在外地有着很多的宗室,为何这些宗室没有能够形成力量,反而是被各个击破了呢?像刘虞、刘岱这些人都先后被地方的其他军阀给打败,刘表、刘焉势力相对强一些,也没有什么动作,只是安心在一方当着自己的土皇帝。

这些宗室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冷漠,反倒是旁系的刘备,一直在努力去恢复大汉的基业。其实,这些刘姓宗室在外地确实都有着不错的势力,可问题是这些人本身就没有打算匡扶朝廷,著名的刘表他年轻的时候一直不得志,后来是在董卓等人上位之后,才给了他机会去荆州发展。发展起来的刘表对于自己的国家没有什么好感,他与地方士族合作统治荆州,自己奉中央为正朔,后来其子还投降于曹操,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帮助皇帝夺权。

此外,在益州的刘焉就是一个更好的例子,他原本是在朝廷里面做事,看到天下大乱,自己也有些心动,于是他就向皇帝表示自己可以去外地来帮助皇帝治理天下,就这样他得到去巴蜀的机会。可到了之后,他就立马封闭巴蜀等地,自己掌握所有大权,并且还与张鲁联合起来把汉中给夺走,他这种的根本就没有打算为朝廷做事,完全是为自己考虑,天下的宗室们大部分都和他这样的人有关,真正像刘备那样一心想拯救国家的人实在太少。

更要命的是,刘焉他为自己谋权的时候,同样给国家埋下灭亡的种子,《三国志》中记载:“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看起来他的这番话是为了百姓考虑,为什么说直接就导致国家灭亡呢?我们都知道后来在三国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个州牧,比如刘备就曾担任过徐州牧,其实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州牧,之前是被称作刺史,刺史往往都掌管着一方的民政,有着一定的权力。

在灵帝时期,刺史对于地方的控制也没有那么强,可经过刘焉这么一搅和,汉朝的刺史升级为州牧,在地方上掌握军政大权,直接就管理底下的太守这些地方官。州郡两极制度就是这么形成的,这些州牧的权力越来越大,对于地方的控制就越来越强,随着他们的崛起,汉朝地方开始渐渐脱离中央,之前中央的力量还能够压制这些人,可等到汉朝中央势力越来越弱,这些得到实权的地方官就开始自己招兵买马,四处去扩张地盘,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出众多的军阀。

刘焉当初提出这个建议,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到一个美差,他却间接导致军阀混战的局面。虽然国家的灭亡责任不能都推给他,但他的这些糟糕建议,确实是导致国家的形势急剧恶化。他这样的人还是朝中的宗室代表,可见天下的这些宗室能力和品行是不怎么样的。还有一点也非常关键,这些宗室之前在朝中受到打压,他们对于朝廷没有那么大的归属感,这点我们从刘表的身上就能看出来,在汉末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党锢之祸。

这就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党争事件,这次主要是朝中士大夫们开始反对宦官,双方进行的一场争斗,那么宗室为何会被卷入进来呢?在《后汉书》中记载刘表的早年生活:“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位‘八顾’,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以刘表为主的这些宗室,都与当时的士族有着一些联系,因为宗室要想在朝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必然要和士族搞好关系,可他们也因此受到党锢之祸的影响,后来刘表一直遭到追捕,他也始终无法在朝中施展自己的抱负。

等他得到董卓的任命,进入荆州的时候,他已经是48岁的人了,在当时东汉人平均的生命也只有25岁左右。青壮年时期他一直都在受到朝廷的打压,他们对于朝廷也是非常失望,这也让刘表他们在后面朝廷的动乱中,一直是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当然,任何一个朝代在灭亡的时候,指望着宗室救命是不太可能的,有些讽刺的是,这些宗室真正联合起来的时候,反倒是去逼宫,比如七国之乱或八王之乱,虽然大家都是一家人,但皇位的诱惑,让自家人更容易反目,汉末的这些宗室里面,没有能力的人做不了大事,有能力的人又有野心,自然就没有人去保护国家了。

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

更多文章

  • 2400年前的战国木雕梅花鹿,给工艺跪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曾侯乙墓出土,距今2400多年,鹿身为整块木头雕成[var1]鹿角却是真鹿角,身上的方形小孔,推测有可能是用来插鼓。[var1]整个鹿的造型生动,鹿的温顺可爱被展现地淋漓尽致,可见战国时期的手工艺水平。 [var1]战国时期的木雕作品不多见,在楚文化的地域内,却发现较多[var1]与独特

  •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提议迁都,是迁许都还是邺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许都邺城,曹操到底住许昌还是邺城,邺城民富兵强的人是谁

    关羽镇守荆州时还保留着蜀汉争夺天下的希望,蜀汉能以这里为跳板,向东去威胁到襄樊,许昌等地。关羽出兵有些草率,没有考虑到后方的孙吴,在刘备与曹操汉中开战之前,孙刘之间围绕荆州已经发生过一次武装冲突,由于汉中面临着曹魏的压力,刘备不得不妥协放弃荆州部分地区。关羽他应该清楚,孙权在后面一直惦记着江陵,可他

  • 近身刺客杀不死脆皮皇帝!失败的荆轲凭什么位列古代四大刺客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荆轲一人便占了三千多字,毫无疑问,荆轲在《刺客列传》中占据C位,但实际上荆轲徒有刺客之名,却未有刺客之实。荆轲是精神上的侠客,或者称他为侠客。[var1]不是“刺客”的刺客因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被视为千古第一刺客,仿佛暗杀便是他谋生的行当,但其实荆轲并不是

  • 酒文化历史 | 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加上"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把用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西门豹治漳水开十二渠以灌邺田,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都,活野千里受于堰,等水利的兴修;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

  • 他俩是亲兄弟却打得不开交,若不是如此,他们才是三国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蜀吴三国地图,三国72名将排名,三国第一漂亮女将

    看过小说的都知道,他俩虽然是兄弟,但关系并不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非常复杂,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大家都知道讨伐当时大奸臣董卓的战争吧,在这场战争里面,袁绍被大家当成了盟主,虽然没有太大的用处,但也是当时大臣对袁绍的一个认可,因为他的出身太好了,而且人又有能力。但袁术就想了,为什么他可以,而我不行?要

  • 关羽的陵墓为什么一千多年没人盗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羽的陵墓,关羽最怕的3个人,关羽死后赵云反应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一生追随刘备,忠于刘备,曾被曹操生擒,最后还是追随刘备而去。关羽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襄樊一战威震华夏。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大军进攻驻守樊城的曹仁,曹操闻之,便派大将于禁率领大军前去救援,其中庞德将关羽射伤。但是后来天降大雨,汉水猛涨。关羽观察后决定掘堤水

  • 诸葛亮神机妙算,刘伯温不服,砸开诸葛亮墓碑看到五个字直接跪倒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舆论的威力是可怕的,经过世代人们的口口相传,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已经从最初的为国尽忠的蜀国忠臣演变为算无遗策智慧的化身,对此一千年以后明朝开国第一谋士刘伯温表示不服,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胜于诸葛亮,并且为此还特意写下了“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词句。大概意思就是你诸葛亮再厉害也是三分天下的丞

  • 孔子被尊为圣人,其文化水平放现在是什么水平?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寥寥数语,却蕴含极为深刻的处世之道。这句话详细的阐述了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待客应谦逊有礼,学习知识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孔子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后世的许多道理,如现在社会中还存留着的酒桌文化,主客在觥筹交错间

  • 有人说刘备是三国中最虚伪的人,事实究竟是这样吗,真相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是三国里最虚伪的一个人吗,刘备娶孙尚香,刘备三顾茅庐故事

    首先大家都认可刘备起家的资本太差,就像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跟白手创业没什么区别,这个我们没有什么异议,而同期的曹操袁绍等都是官宦世家,而且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官拜要职,人脉熟络,而且颇有名望,使得诸多人才前往追随。反观刘备呢,自从讨伐黄巾以来,只有关羽张飞二人忠心跟随,并无特别政治远见,而且官拜官职只是一个

  • 康熙见孔子墓就不下跪,此大臣遮住墓碑上一字,康熙立刻跪下磕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十分大,所以呢,崇尚儒学的皇帝,都会去祭拜孔子庙,孔子墓,等等。我们今天要说的一件事,就是清朝康熙年间发生的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var1]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其中呢,三次都去孔庙祭拜孔子灵位,为的就是让天下人看看,皇帝是珍惜读书人,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天下的读书人拥戴清朝的统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