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的真实性
《晋书》对司马师阴养死士做出了明确记载,真实性应该无疑。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
所谓“阴养”就是暗中培养,即没有暴露在明面上,这也是应有之意。
司马懿作为从曹操时期的老臣,树大招风,肯定是不能明面上豢养死士的,所以只能暗中培养。
在“高平陵政变”之前, 这些死士是被“散在人间”,言外之意就是这些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并没有被司马家养在地窖里,或者什么暗无天日的环境中。
只待司马家准备干大事的时候,再派人通知这些死士,然后将他们聚集起来。
这时候,上至皇帝、曹爽,下至文武百官,才发现原来司马家还有这么一支武装力量。
可是,按照三国时期人口的推测来看,三国人口合起来不到千万,哪怕是最大的都市洛阳,人口也不过二三十万。
这其中,老弱妇孺起码占了一半有余,又有皇宫,以及文武百官的府邸,都是人口大户,三千青壮可以说是占有了极大的比重。
司马昭又是如何暗中培养,而不被皇帝,或者说掌权的曹爽等人发觉的呢?
1.此死士并非彼死士
“死士”一词,我们经常在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接触到,他们往往可以与“绝对的忠诚”划等号。
文学作品中的“死士”,在任务失败,或者被俘虏之后,往往会用牙间藏毒的方式自尽,以表明宁死不屈的精神。
事实上,这样的“死士”不是没有,但是绝对不可能大规模培养。
大多数的死士,不过是敢于拼命,根本做不到“明知死路一条却依旧甘愿赴死”的程度。
而司马昭的“三千死士”中,假如司马昭让他们自杀,猜猜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唐·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有一句:“臣欲募死士三万人,长驱贼庭,一战扫定。”
这个“死士”倒是与司马昭阴养的“死士”概念相似,为了荣华富贵,或者说说报恩,他们愿意拿性命去拼搏。
当然,司马昭的死士忠诚度必然更高一筹,他们也不仅仅是那种拿钱卖命的雇佣兵可比的。
否则的话,别说三千,三万人都能招来,但是这样的人缺乏忠诚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要知道,司马家干的事,可以说是抄家灭族的大事,要真的只是靠着利益去拉起一帮人,恐怕当他们得知真相,或者被更大的利益诱惑的时候,不仅不能成为助力,反而会在危急关头调转枪头吧!
2.阴养与招揽的区别
为了防止这些死士见利忘义,必然要培养死士的忠诚度。
这就是“阴养”与“招揽”的区别!
“阴养”重在一个“养”字,意思是长年累月供养,哪怕这些人另有一份谋生的手段,但是作为主家,司马师也不能少了他们的那一份。
而“招揽”更多的则是临时招揽,事到临头才会拿利益去诱惑他们给自己打工,虽然这些人也能不吝生命去拼死,但是忠诚度就差了不止一层。
想要“阴养死士”,不仅需要一份庞大的家底,而且需要长时间没有回报的投入。
在高平陵政变之前,之所以谁也不知道司马师还养了这么多死士,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利用这些死士为自己做过什么。
如此一来,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不计回报地投入,足可见其心渊似海。
3.威望、金钱、恩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死士愿意为主家卖命,最主要的无非也就是利益纠葛罢了。
若主家只是一个普通富商,哪怕给再多钱,恐怕一生也难以豢养三五位死士。
而当主家是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官的时候,哪怕一分钱不出,恐怕也能拉起一队死士。
除了最直接的金钱之外,威望、恩惠等等也都是司马师阴养死士的手段。
三国名将邓艾,原本也是大族出身,但是他出生之后已经家道中落,所以在曹操麾下只能做一个小吏。
文武双全的邓艾当然不甘心,后来被司马懿赏识,屡屡提拔,最终成为司马氏的心腹,因灭蜀之战成为一代名将。
邓艾愿意为司马懿赴死么?
若是在高平陵政变之时,司马懿有召,邓艾愿意做这个“死士”么?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无论是因为他已经受过司马懿的恩惠,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他都会欣然前往。
或者说他已经与司马氏绑定,一旦司马家被灭族他也难逃清算。
当然,邓艾这样的人算不上司马师阴养的死士,但是方式差不多。
不谈司马懿,以及司马家的威望,单单司马师本身就不是常人。
从曹叡时期,司马师就多次担任中护军一职,也就是禁军统领,堪称位高权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想要施恩于人,岂不是易如反掌?
4.高平陵政变代表的是士族的利益
从后世结果来看,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家一家独大,最终攫取了曹氏政权,是司马家篡权的基础。
但是事实上,高平陵政变本身其实是以司马家为首的士族集团,打败以曹爽为首的宗室势力的一次政变。
正因为如此,司马懿代表的司马家族并非孤军奋战,他们还有很多支持者,比如太尉蒋济、司徒高柔。
而更多的人,则是冷眼旁观,既没有帮助曹爽,也不明确支持司马懿。
如此一来,司马家族的阻力就小了很多。
而落到实处,司马师阴养死士的阻力也小了很多,哪怕有很多朝堂高官,世家大族发现了他的小动作,也不会去告发。
曹芳这个傀儡皇帝没有实权,掌握实权的曹爽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草包,手下也没有几个能干实事的人。
这些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司马懿身上,待司马懿称病之后,就觉得万事大吉,根本没有将目光放到司马懿的儿子身上。
这才导致了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却无人知晓的局面。
5.阴养死士,并非一定要在洛阳
“高平陵政变”发生在洛阳,是司马家族利用曹爽与曹芳出城的机会,把控了洛阳。
但是,并不代表司马师的死士就一定非要养在这个显眼的京城,毕竟政变并非一日而成,也需要时间准备。
司马师完全可以先暗中将养在四周的死士召集到京城之后,再发动政变。
洛阳,乃魏国都城,又是当世第一大城市,受万众瞩目,要是真的在洛阳豢养三千死士,难度自然非同一般。
可若是在周边地区阴养,那难度就小多了,比如司马氏的老家河内郡。
河内郡本身就属于司隶,与洛阳并不远,司马氏作为河内郡望之族,养个两三千死士想要不被人发现,难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总结: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确有其事,这些人在高平陵政变中也的确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这些死士并不一定就是都在洛阳,忠诚度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在司马氏日渐强盛的年代,想要拉起这么一批死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不过司马师能长期阴养而不被人发现,其眼光长远,也非常人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