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隋末雁门之围的背景与过程,探讨杨广错失的最后战略调整机会

从隋末雁门之围的背景与过程,探讨杨广错失的最后战略调整机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37 更新时间:2023/12/24 17:06:53

文:正史漫谈

图:来自网络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巡幸太原。四月盛暑之际,他前往200里外的汾阳宫避暑。由于宫城狭小,随从百官和军人们不得不四处安营扎寨。

这次出行,时机并不合适:当时的大隋王朝,已经危机四伏。

民力枯竭、岌岌可危的大隋王朝

自公元604年登基以来,短短数年内,雄心勃勃的隋炀帝陆续做了好几件大事。

基础建设方面,营造东京洛阳,并修建了豪华的西苑;在历代的基础上,修葺连接北边的长城;在公元605年,织百万民丁,开挖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五年后继续连通京口至余杭,形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雏形。

军事方面,公元612-614年,两次远征高句丽。第一次由于指挥及后勤问题,惨遭失利,兵员损失达30多万;第二次因杨玄感在洛阳造反,不得不撤退;经过调整战略,第三次则顺利逼迫对方投降,但高句丽王拒不入朝,让杨广颇为愤怒,准备策划第四次远征。

外交方面,为了将西域纳入国土,杨广任命吏部侍郎裴矩经营西方。

以上各项举措,对隋王朝消耗最为严重的,并不是修建大运河,而是裴矩的一系列"绥怀之略"以及远征高句丽:

对于西域诸国,裴矩采取的是软硬兼施,胁迫利诱各国归顺的策略,"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巨大的经费投入,几乎将西北地区的财政消耗殆尽:

自西京诸县及西北诸郡,皆传输送塞外,每岁钜亿万计……人畜死亡不达者,郡县皆征破其家。由是百姓失业,西方先困矣。

而对隋王朝造成伤筋动骨伤害的,当属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除了战场上的损失,前期的后勤筹备带来连锁反应,其后果更令人瞠目结舌:

为了筹备几十万军人所需的后勤物资,隋炀帝征发60万多民夫,输送粮草至东北的泸河、怀远二镇。由于道路险远,运力薄弱,"二人共推米三石",粮食还未运到目的地,已在途中被当作口粮吃完。为了躲避惩罚,这些民丁只得亡命为贼;再加上贪官趁机盘剥,大量百姓路被逼落草为寇:

百姓穷困,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此时的百姓,已经落得只有犯罪才能活命的境地,窦建德、王薄、郝孝德等十余股农民起义势力先后崛起,他们各自拥兵十余万,四处肆虐。而杨广则调兵遣将,李渊、张须陀等人进行了有力的镇抚。

同时,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趁火打劫者,两朝元老杨素之子、时任吏部尚书杨玄感趁机反叛,不过被宇文述等人迅速剿灭。

就在这样一个"大厦将倾"的时期,杨广却仍一意孤行,继续自己最爱的巡游之旅。让他想不到的是,多年来温顺的突厥人,这次几乎要了自己的性命。

突厥的顺从与背叛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对于在南北朝期间崛起的突厥人,采取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策略,扶持弱势顺从的民可汗一方、打压强势而骜的达头可汗。经过一系列外交与军事的组合拳,隋王朝北方的威胁被解除,娶杨氏宗室之女义成公主为妻的启民可汗,上书称杨坚为"圣人可汗",并表示愿意世世代代为大隋养马牧羊。

启民在位期间,突厥人一直践行承诺,对中原王朝惟命是从。为了炫耀国威,杨广多次亲临草原巡视。启民可汗则自称为"奴",鞍前马后、迎来送往,可谓殷勤备至。他甚至还主动表示愿意"率部落变改衣服,一如华夏"。

公元609年,启民可汗去世,其子被杨广立为始毕可汗。

此时,负责处理西、北方事务的裴矩,做出了两个举动,激发了突厥的离心。

眼见突厥日益强盛而自方国力渐衰,裴矩决定先下手为强,意图对其进行削弱。

首先,他计划立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为南面可汗,复制当初隋文帝杨坚"以夷制夷"的妙招。然而他没有认识到,在完全不同的时期,以前的好办法并不一定适用:叱吉不敢接招,始毕得知后则日益愤怒,裴矩此举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其二,当时始毕的重臣史蜀胡悉,颇具谋略,被裴矩视为心腹大患。他以商量边境贸易为名,将其骗到马邑杀掉;然后告诉突厥人:"史蜀胡悉前来投降,我已经替你们清理门户。"始毕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愤恨之下,从此断绝了对大隋的朝贡。

隋炀帝对却此毫无防备。八月份,他避暑完毕,决意出塞巡查。

转危为安,折射出的军心民心

始毕可汗得知杨广北出雁门关,决定抓住这一机会,让其有来无回。

义成公主获悉,第一时间派人前来示警。杨广得知,迅速率领队伍奔进雁门城,并且让齐王杨暕带领后军退守崞县。

突厥大军随即而至,毫无防备的雁门郡39城迅速被攻下,只剩下雁门城与崞县苦苦支撑。城外突厥人猛攻,箭如雨下,甚至落到了杨广的身前。此时城内军民虽然超过了15万人,但粮食只能支撑20余天。杨广以为自己在劫难逃,绝望之下甚至抱住儿子杨杲痛哭。

危急时刻,苏威、萧瑀、虞世基等大臣审时度势,向隋炀帝建议如下:

首先,亲自巡抚城内,宣布取消对高句丽的远征;公布重赏,鼓励军民抵抗突厥人;

其次,派人向义成公主求救,请她在突厥内部营造舆论;

其三,昭告天下,宣布取消东征高句丽,转为征讨突厥之患,在各地征兵勤王。

隋炀帝一律照办。他亲自在城内慰问将士,郑重宣布:守城有功者,没有爵位的直升六品、赐丝绸百匹;已有官爵的,也按标准升迁。同时,还亲口承诺赏赐会落到实处:

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麾下将士闻讯无不"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

同时,得到皇帝的征兵诏书后,各地军民也踊跃报名,"守令竞来赴难"—各地的郡守县令争先恐后带领兵马前来勤王。时年仅16岁的李世民就在其中,他跟随云定兴北上,并且积极为救出隋炀帝出谋划策。

在突厥内部,义成公主也散布消息,声称隋朝兵马正从东北方面逼近。在探得对方各地援军正逐渐向自己逼近后,始毕可汗在九月初解围而去。

隋炀帝终于熬过了有生以来的最大劫难,转危为安。

暂时凝聚的军心民心,却被无情摒弃

从雁门危机的化解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最令整个社会人心动荡的,就是跋山涉水攻打高句丽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面对突厥人的背叛与欺辱,隋朝军民则显示出了空前的团结与英勇,可谓同仇敌忾。这说明,面临关键时刻,隋王朝的向心力仍旧存在。

据此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如果隋炀帝从这次事件吸取教训,顺应民心取消东征,以对付突厥为契机,团结国内朝野;再加上以高官厚禄赏赐军功,对国内的动乱镇抚结合,重点恢复民生。这样,强盛的隋王朝极有机会触底反弹。

但是,在回到洛阳后,隋炀帝的举动,狠狠扇了所有人一记耳光:

在兑现雁门许下的重赏承诺时,身边的朝廷大员起了争执。苏威认为,对奖赏标准应适当削减;樊子盖则认为不可失信于民,坚持要求按已经公布的规格执行。

此时,负责拍板的隋炀帝质问后者:"你想以此收买人心吗?"听得此言,满朝文武瞬间噤若寒蝉。

最终,在雁门之围时竭力奋战的一万七千名将士,只有一千五百人得到了奖赏,并且最多的也只是提升了一级爵位。

要知道,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是这样对待军人的:

虽吝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

这还不算,紧接着,隋炀帝又召集大臣,商议第三次出征高句丽。

消息传出,各地将士就像被迎头浇下一盆冷水,刚刚凝聚起来的荣誉感与豪情壮志,化为对朝廷的愤恨与不满。

对于立下功劳的萧瑀,隋炀帝非但没有给予肯定,反而认为其在雁门时过于大惊小怪、有损威严,将其降至为郡守。

第二年,苏威建议隋炀帝镇守关中,发布诏令赦免各地起义百姓,让他们戴罪立功东征高句丽。如此一来,即可安内、又可图外,可谓一举两得。但此时仍自信满满的杨广认为苏威这是在妖言惑众,将其祖孙三代除名。其后,他更是不顾一众朝臣的劝阻,坚持巡游江都(扬州)。

此时,中原的瓦岗军渐成气候,隋炀帝派去镇压的王世充则心怀鬼胎,无力应对;名将张须陀孤军奋战,落入李密的圈套,兵败身死;公元617年,眼见隋王朝大势已去,在太原负责防御突厥、镇抚暴动的唐公李渊起兵,往西长驱直入占领长安,控制关中。618年,隋炀帝被最信任的宇文化及等人杀害,隋朝灭亡。

隋朝奔向绝路的根本原因:信用与民心的丧失

孔圣人曰:"民无信不立"。一个政权如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将无法生存;

《左传》也称:"信,国之宝,民之所庇也。"

在后人眼中为政苛刻的秦国,正是依靠"言必行、行必果"勋爵制度,最终扫六合、平天下。

而隋炀帝杨广,则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鲜活的反面典型。强盛一时的隋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就由于杨广的好大喜功,将民力消耗殆尽;在应当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却失信于民,彻底失去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只能如落得昙花一现般的悲惨命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诚哉斯言。

参考资料:《隋书》《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为何清朝嫔妃要戴手指套?日常侍寝多不方便,知道真相后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为什么清朝嫔妃手上要戴手指套,清朝的妃子为什么要裹被子进去,清朝皇宫妃子的规定

    大家如果对于历史比较了解的话,应该都知道,在清代的时候,由于满族人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因此当时汉族的地位是比较底下的,即使是一个人通过考试获得了功名,并且依靠着自己的才干做到了很大的官,但是其在朝堂上的地位还是要低于那些来自于满族的权贵的。这样的规矩同样是体现在后宫里面的。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后宫的

  • 一代女皇武则天,究竟是如何上位的,原因竟然是这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李治。玄武门之变及世民太子李承乾政变的先例,李治根本不敢放心的去扶持太子的势力,毕竟太子力量大了,即使很孝顺,他手下的人也会逼迫他走上反叛道路的,太子逼宫可是从杨广时代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几乎成了一个传统。基于此,李治不敢培养太子视力。第二,武则天的个人能力,武则天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国公,但是并

  • 李莲英长得那么丑,为什么慈禧还那么喜欢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莲英与慈禧的真实关系,档案北京卫视慈禧与李莲英,老梁故事汇慈禧李莲英

    李莲英刚被送进宫的年龄应该是13岁,并非野史记载的9岁。李莲英9岁净身来到郑亲王府上,年纪不大,但是沉稳的像个大人,做什么事都让主子觉得很舒心。李莲英初入宫,啥也没学会,但跟了快要退休的梳头工刘太监,李莲英跟他学艺,不但学得仔细,而且听其言观其行,养成了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的安分守己的性格

  • 武则天临终前说了10个字,使得武家免于灭门之灾,她究竟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临死前留下的10个字,武则天死了以后留下了什么诏书,武则天临死前说的十个字

    武则天临终前说的10个字,使武家免遭灭门之灾。明明掌权23年的她,杀了李世民很多子孙,可她死后为何却无一人敢报复呢?她临终前所说的那十个字究竟有多奇妙?李世民去世之后,他的小老婆(才人)武则天被李治接入了宫中。据说当时是李治的皇后提建议让武则天进宫的,目的是打击情敌萧淑妃。结果两个青铜弄来了一个王

  • 清末的朝廷一直很畏惧列强吗?这个事情告诉你,国有国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末列强,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列强,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我们和很多国家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列强在其中罗列了很多不合理的条约,其中比赔款更加侮辱清朝的,当属于领事裁判权。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当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犯法的话,中国无权依照本国的法律审判,而要交给外国在中国的领事,依照他们国家的法律进行判决。这是践踏中国法律,更是侮辱中

  • 魏晋南北朝服饰之“服妖”现象:男服女妆多互效,乱世变节易风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绚烂多姿的服饰艺术与礼仪制度相得益彰,礼盛于太平,服正于礼盛,各朝各代正统服饰是基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形成,而朝代更替之际,服饰亦会伴随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发生转变。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文化活跃的时期,政权更替下的社会动荡激发人们各阶层思想与个性之活力,亦影响衣冠服饰风格形成独特之异美

  • 历史上最富有的三人,和珅不是最富有,可惜最终都是一无所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上真正的和珅,和珅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吗,历史上的和珅是怎么一个人

    当百姓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打开家里的粮仓帮助百姓们度过困难的时期,但是他却十分的浪费。当然他的钱来路也并不是光明的,他是靠在江上打劫一些来往的富商而富有起来的,可以说是十分的无耻了。他的生活十分的奢侈,让百姓们都十分的憎恨他,最后因为被人诬陷,然后被官府地军队捉住,在乱市被杀头,然后他的家产也被抄光

  • 如果没有此人,满清只是野蛮人,不可能统一中国,清朝也不会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为什么不能挽回满清王朝,满清历史真实照片,满清是否会改变历史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这位满清帝国的奠基人在折腾了明朝十多年之后,终于含恨地闭上了眼睛。他的出现给后金挑战明朝带来了希望,同时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短暂的安排过后,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被推举为新汗,年号“天聪”。此时皇太极年35岁。正是这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带领他父亲留给他的基业实现了历史性的

  • 同样是游牧民族,元朝蒙古人能征服天下,清朝八旗子弟却无心开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蒙元政权对“土地”的渴望源于草原民族的“分封制”。蒙古帝国实际上是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草原游牧贵族通过多年的军事征伐建立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蒙古社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军事贵族阶层,他们热衷于掠夺,不断发动战争,正如成吉思汗所言:“取天下啊,各分土地,共享富贵"。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带领下,先是统

  • 李莲英长相丑陋,为何还深得慈禧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莲英与慈禧的真实关系,档案北京卫视慈禧与李莲英,老梁故事汇慈禧李莲英

    会梳头,深得慈禧喜爱慈禧太后是一个爱美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容貌。晚清时期,皇宫内有一个职位:专门给慈禧太后梳头。由于慈禧的年龄越来越大,难免出现掉头发的情况,梳头匠这个工作担负着很大的风险,轻则打骂,重则有生命危险。专门掌管慈禧日常的太监,因为此事犯了难,太后每次梳头都掉几根头发,不止如何是好。李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