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被西夏吊打的原因: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防守却是最差的进攻

北宋被西夏吊打的原因: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防守却是最差的进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85 更新时间:2023/12/17 11:30:40

从公元1040年到公元1042年,北宋和西夏进行了三场大规模会战。三场会战中,宋军场场败北,西夏场场完胜。而且,西夏人打的全是歼灭战。

我们可以说弱宋无能。但粗线条的勾勒,解释不了细节,也解释不了趋势。

因为在公元1043年,三连胜的西夏,却主动向三连跪的北宋称臣求和了。

前一年还要饮马渭水、誓取关中,转过年却说到此为止、我要称臣。西北狼变成西北羊了吗?

西夏存在先天不良,比如凝聚不够、政权松散、与辽反目,等等。但关键是实力。这只西北狼只是侥幸一时。面对陕西边境上的二十万宋军,李元昊经不起长期对抗。甚至,频繁的短期冲突,西夏也扛不住。

而北宋也非一无是处。一句弱宋无能,解释不了三场会战的失败。北宋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宋军的战场表现也不差。从三川口之战到好水川之战再到定川寨之战,宋军虽然战败却打得顽强,甚至出现将军集体战死的悲壮。

如果把战争看成一场拳击比赛,那就只谈双方是怎么出拳进攻和招架防守。这样就会更清楚。

智慧与力量的较量。首先是力量较量。

而在力量对比上,北宋和西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北宋相当于86公斤的重量级选手,而西夏充其量是61公斤级的羽量级选手。

李元昊鼎盛时期,西夏总兵力在15万到30万之间。但是,这些军队重点用在三个方向,一是北宋方向;二是契丹方向;三是吐蕃方向。虽然划分为12个监军司,但西夏军队仍旧以部落兵为主。所以,李元昊能够直接指挥的部队在十万人左右。

于是,关于三次战役的史料记载,李元昊的出兵规模都是十万人。但这只是号称,实际兵力也没有这么多。

若以鄜延、环庆、泾原、秦陇四路军马分为两道,益以蕃汉弓箭手、步骑,得精兵二十万,比元昊之众三倍居多。

北宋四路禁军再加上蕃汉地方武装,就能攒够二十万精兵。按刘平的计算,这已经是李元昊的三倍强。

宋夏陕西边境长达2000多里。十万夏军撒在这么长的战线上,然后与北宋二十万作战部队拼消耗。这就等同找死。

所以,李元昊肯定不会这么做。他要集中兵力然后在运动中歼敌,充分发挥党项骑兵的机动优势。虽然只有十万军队,西夏却始终是十万人一起上。三场战役,北宋援军遭遇的全都是西夏的绝对主力。

那么,北宋呢?北宋就等着李元昊重兵集群、然后四面出击吗?

以十年防守之费,为一岁攻取之资,不尔,则防守之备不止于十年矣。

打一年仗,相当于打了十年的防务支出。但如果你不打这一年的仗,那防守开支将不止十年。这是朝中主战派给宋仁宗算的账。

同时,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也建议主动出兵。陕西方面组织二十万军队没问题;缘边州军向前线转运粮草,耗时不会超过一个月。同时,还可以招揽边地土豪与河西部族,而最强外援唃厮啰也可以利用。

如果北宋按照这个套路去打,那李元昊就没有运动歼敌的机会。西夏重兵集结,北宋也重兵集结。但北宋的士兵明显更多。如果吐蕃和诸羌部落也参与进来,那李元昊将处处遭敌。

宋太宗五路讨伐党项却无功而返,宋仁宗会不会重蹈覆辙?当然有这个可能。但北宋必须进攻。因为李元昊已经称帝。要么承认李元昊为帝,要么天子征不享,没有第三个可选项。大宋王朝这时候已经没脸可丢了。

但是,北宋并没有这么主动进攻着打。而是打得相当诡异,真就给打出了第三个可选项。

力量对比介绍清楚,接下来是智慧的较量。

三场战役不是一个比优的较量,而是一个比烂的较量。力量之强足以摧敌,而智慧之残却足以自残,这是北宋。

西夏呢?李元昊的各种骚操作也不怎么样。三川口之战时,这家伙又是招降计、又是反间计、又是木马计,照着小说演义全给玩了一遍。但是,李元昊只是不怎么样,而北宋却是真心烂。而且,主要是烂在了战略操作上。

李元昊的战略操作没问题:我不跟你拼消耗,也不把军队铺开,而是重兵集团、运动歼敌。而北宋方面却是:该集中兵力而不集中兵力、该主动进攻而不主动进攻。

三川口之战前,宋仁宗给陕西前线的命令是筑好篱笆、做好防守。于是,范雍和李士彬虽然坐拥十万大军,却只能在金明寨修碉堡。

结果,金明三十六寨顷刻瓦解,延州重镇暴露在党项骑兵的马刀之下。刘平率五将宋军回援,却在三川口遭遇惨败。

第一次会战,三川口之战,就是这么败的。不是力量不允许,而是智商没在线。在最该出拳的时候,北宋一直没有出拳,而是等着反击。

那么,此战之后呢?

此战之后,韩琦范仲淹等能臣干吏被派到前线。后方有明君,前方有能臣。这个配置,至少能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然而也没有。因为将帅失和了。

韩琦主张进攻,范仲淹主张防守。前线主帅夏竦管不了范仲淹,于是上报朝廷。而宋仁宗却捣糨糊,你们好好商量、我不参与。

然后,范仲淹就谁也管不住了。先是明说不同意出兵,再是推辞军队没有集结。

最后,不用北宋的君、帅、将决定怎么打,因为李元昊替他们决定了。李元昊亲率十万大军,奔着韩琦的泾原路就杀来了。

韩琦想玩个大的。他要给李元昊来一场歼灭战。但是,将军任福,成了战场上的范仲淹。这家伙也不听指挥。韩琦本来是让他做支援、搞迂回,寻机歼敌,但全军为上。

而任福却只记得歼敌了,带着军队死命往前冲,然后一头扎进了李元昊的包围圈。这就是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后,北宋彻底交出了战场主动权。

进攻,再无可能。皇帝和朝廷的新命令是分区布防,大家管好自己的防区就行。

三川口之战后,北宋还任命了一个陕西战区总负责人,即夏竦。而好水川之战后,陕西战区连个总负责人都没有了。

接下来,北宋君臣眼瞅着李元昊各种表演。

李元昊接连两次胜利之后,立即认为自己是战神在世,然后开始骚操作。军师张元一鼓动,他竟然要玩一场关中攻略,即打穿泾原、闪击关中、封锁潼关。

于是,西夏军队越过延州、撇开陕西,直奔山西河东方向。随后,搞了一个千里大迂回,又杀回了固原盆地,也就是好水川之战的泾原路方向。

李元昊就是要拔掉镇戎军、打穿泾原路,然后兵入关中。

此时的泾原路的主帅王沿和将军葛怀敏,则又把韩琦和任福的脚本演了一遍。好水川之战是怎么败的,定川寨之战还是怎么败的。

王沿严令葛怀敏背城为营、示弱诱敌,而后设伏奇袭、攻其不备。简单说就是:你把镇戎军给我守住,等李元昊杀进来了,看我眼色,咱们再一起出击。

但是,葛怀敏不听。任福怎么打,他就怎么打。这家伙带着军队就往前冲。然后,再一次扎进了李元昊的包围圈。这就是定川寨之战,十六名大宋战将集体殒命。

力量与智慧的较量,那么北宋是败在了力量上还是败在了智慧上?

面对北宋,西夏就是一个穿着跑鞋的射手。面对西夏,北宋则是五个出攻装的坦克。力量对比上,宋夏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所以,拼消耗、打野战,西夏怎么打怎么死。

但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战略运作上,穿着跑鞋的李元昊能从陕西打到山西,而后再来一个千里大位移。而战场操作上,党项骑兵始终跑在宋军前面,路给你堵死、桥给你断掉。关键是包围圈从来都会扎得要多牢有多牢。李元昊亲自指挥,再给加了一波强化。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都是李元昊带队指挥、战场微操。

反之,防守却是最差的进攻。

李元昊称帝挑衅,这就等同宣战。因为称帝就是在挑战大宋王朝的底线。举个例子,大英帝国可以管不了北美,但美国你不能不独立。“我们是母亲,你们是孩子,我们颁布法律,我们统治”,就是这个逻辑。

北宋只能进攻。但是,进攻的方式是什么?宋仁宗怒发诏书,大宋皇帝悬赏通缉李元昊。你这不是鬼扯吗。

已经两国交战、两军对垒了,谁还有这种能力去领你这份赏赐。只会当官家的宋仁宗,从头到尾就没有下达一个总攻的指令。

但是,北宋却一定要进攻。你不进攻,就相当于承认李元昊称帝。这是宋夏议和都不能答应的条件。

三川口之战,是被李元昊钻了空子。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则都是按照防守反击来设计的。然而,事与愿违。

陕西四路拥兵二十万,山西河东路戒备森严。然后呢?大家一起组织防守、准备反击。不是将军无能、也不是禁军认怂,而是皇帝有诏命:先守好一塔。

敌方进攻、我方防守。但李元昊是十万大军集体碾压一路,你还怎么防?防不住还有援军,我军兵多将广。但是,援军一出,就被割人头。

北宋败在哪里?败在庙堂,宋仁宗是个好皇帝。但这个好皇帝只能做太平天子、治世官家。

此时的大宋王朝,人才济济。

宋仁宗有最好的谋士,谋士告诉他进攻的成本最低。宋仁宗也有最好的将军,将军告诉他已经做好准备。宋仁宗还有最好的大臣,封疆大吏皆是耀眼古今的名臣。李元昊要称帝,宋仁宗必须进攻。但是,他的进攻套路,却谁也看不懂,无辜坑害了万千大宋将士。

更多文章

  • 清朝第一个状元,与年轻的太后睡觉,风生水起时却告病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第一名状元名单,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字迹,清朝的四大状元

    古代的阶级固化是非常严重的,各大世家门阀之间几乎将权力垄断,出身贫贱的百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便是通过科举获得名次,然后加入官僚队伍,分得一点权力,而后慢慢获得更大的权力,以此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吕宫便是寒门学子中的一员,也是想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莘莘学子之一。他所处的正是

  • 清军入关,明朝为什么不能守住半壁江山?因为缺少这件要命的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南明为何不能保住半壁江山,朱元璋半壁江山

    在说这件东西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晋朝和宋朝相对于明朝的优势吧。公元317年,西晋王朝在少数民族的连续攻击下宣告灭亡,北方成为胡人的天下,晋朝宗室司马睿在王导和王敦的拥护下在江南称帝,建立政权,史称东晋。东晋是在晋朝被少数民族攻灭之后在江南建立起的偏安一隅的政权,虽然地盘小了点儿,却是晋朝的延续,在江南

  • 大清有十二帝,故宫牌位为何只有11个?专家:因为他没有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经历过的朝代很多,经历过的皇帝也很多,我们作为熟悉的就是清朝了。清朝这个国家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一个国家,从清朝过渡到我们现在这个朝代没有多长时间,所以我们对于清朝的统治是了解的最多的。清朝闭关锁国以后,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盲目自信的状态,直到最后被人被人用枪炮轰开才慌张应对。近代史上

  • 从穷小子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成就之路,离不开这个女人的付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当我们谈及成吉思汗成名之路的时候,一个女人对他的影响和付出是不能被忽略的,这个女人就是他的母亲,诃额仑。根据《新元史》中的记载:成吉思汗的祖辈们常年生活在蒙古东北部的肯特山区,这一地区环境恶劣、资源贫瘠,而他们的部落又非常的小,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只能寄居在较大的部落之下,通过合作来共同对抗恶劣

  • 决定清朝兴亡的神秘诅咒:六个字的预言,最终一字不差!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十大神级预言,清朝举人戴炯的预言,朝代兴亡预言

    当时的努尔哈赤在草原野心勃勃,也站稳了脚跟。他命令工匠修建一座祭祀用的神堂,工匠在铸造地基的时候,偶然挖出一块大石碑,上面还有字。于是连忙报告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赶到一看,石碑上有六个字:灭建州者叶赫。努尔哈赤心中一惊,但他毕竟是大汗,于是佯装镇定。告诉附近臣子,这块石碑妖言惑众,不足为信,你们与我一

  • 崇祯让法师预测明朝国运,法师说了四个字,崇祯高兴明朝却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曾求助于一名道教法师,向他询问明朝的国运还能有多久,当时的明朝关外有满清虎视眈眈,中原大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内部党派林立,崇祯早已经被折腾的焦头烂额,此时特别需要心里安慰。这名道教法师也是相当聪明的,既要说实话,又要照顾到崇祯受伤的心灵,于是便回复崇祯“今后明王朝将继续延续,直

  • 清朝的第一支近现代海军舰队,舰队的船员、舰长都是英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140位亲王名单,清朝海军,老梁说清朝真实历史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事,当时清军腐败,太平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1853年定都南京。除了太平天国这个内乱,清朝此时还有外患,从1840的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纷纷跑到华夏来谋求利益。洋人根本不在乎谁来统治华夏,他们只希望在华夏得到他们想要的利益,如果谁给他的利益多,他就支持谁。洋人曾与太平天

  • 宋金分治已经常态化,辛弃疾和陆游却还要坚持北伐,这合适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辛弃疾和陆游北伐,陆游写给辛弃疾的诗,陆游辛弃疾都是武将吗

    简单说,就是宋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方面改变分治局面,然后大家都认命了、不折腾了。但这种终局,只能说勉强出现在1164年隆兴和议,或者说金军饮马长江失败以后。1161年,金国要求重新划界,实际就等于说:1141年签订的绍兴和议不算了,现在我就是要灭了你。所以,绍兴和议之后,女真人就没打算消停,停战只是

  • 此人在乾隆生日时极尽讨好四十多年后却直接促使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小斯当东被乾隆皇帝接见这个人就是小斯当东,是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的儿子,这次来清朝他是以“见习”的身份跟随父亲来的。为了这次出行顺利,小斯当东跟着翻译学起了中国话,很快,他便学的得心应手,这也为他与乾隆皇帝的会面打下了基础。八月初十,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团,小斯当东也在这样的条件下见到

  • 饮马黄河的契丹,为什么会答应澶渊之盟?因为它的处境比北宋更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澶渊之战为什么宋军不攻击,澶渊读音,澶渊是今天哪里

    契丹“兴师寻盟”一说,出自宋朝使臣曹利用之口。与其说寻盟是契丹的目的,不如说是曹利用为契丹找的托词。但是,和谈却是对契丹最好的选择,而且一直也是契丹萧太后的决策选项之一。个中原因就是:契丹的处境比北宋更窘迫。北宋的处境,一个是河北边患,即契丹;一个是西北边患,即党项。第三个是契丹兵临澶州导致的文臣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