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陕西关中,尤其是西安在唐代后就再没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为什么陕西关中,尤其是西安在唐代后就再没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24 更新时间:2024/1/26 15:55:46

国都作为朝廷的所在地,是整个王朝的核心所在,所以国都的选址必须极具战略高度。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上,我国的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

而关中地区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下游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河流众多,森林茂密,气候较为怡人。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就生活于此。关中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最早的文字也诞生于关中。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这些都要得益于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国都的所在地也必须拥有严密的防御体系。冷兵器时代,兵家都讲究拒地理之险,不仅是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土之能,更是要进可攻退可守的攻城之利。而关中之所以叫“关中”,就是因其位于四关之内,东有潼关、函谷关,西据散关、南拥武关、北坐萧关,形成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特殊有利地位。关中又有秦岭、黄河等山河屏障,所以从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就是说关中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是一个极具政治、军事、经济意义的优良地区。

西汉初,刘邦在定都关中和洛阳之间犹豫不决时,娄敬就劝告刘邦定都关中,并对关中的地理形势及其与当时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张良也发表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关中左淆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湾维天下,酉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最终刘邦听从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

正是关中地区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以来,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历经1500多年。之所以选择西安(古长安),也是得益于西安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首先西安地区地处关中中部,在微观地貌上,泾渭之交的渭北塬区,以及与之相对的渭水南岸,更是一块地势开阔的小平原,东西长达百里,而且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等八水环绕,是建立都城的理想之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必定会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两个:自然资源与交通条件。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评价它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也就是说当时关中地区的耕地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30%,财富占全国的60%。这里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广阔。风调雨顺,该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靠近渭河,灌溉便利;河流两岸,土层深厚肥沃,农业发达。

长安作为国都,最初关中的粮食还是能满足都城的需求。西汉初期,长安城每年只需要几十万石粮食。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长安城人口的增加,以及对匈奴的频繁的战争,加上对西域的经营,都需要大批粮食,此时长安城每年所需要的粮食剧增到600多万石。

尽管关中地区在这一时期修建了白渠、成国渠、灵轵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以增加粮食产量。但关中的粮食产量仍无法满足长安城的需求。于是就必须从关东地区征收粮食调运到长安。

关中地区虽然在地理上存在天然的山川屏障,在战略上易守难攻。但是和经济相关的漕运却是关中地区的短板。当时想把关东地区以及南方的粮食运到京师长安,唯有两条路:一是溯长江而上,转以汉水,再陆运至京师,但是该线路运输线路过长,而且中途多次折转,故只能作为辅助性运输线;另外一条就是借助于自然河道航运,采用木帆船逆黄河而上,进入渭河水道,再西运到长安城。但是这条漕运路线的砥柱山三门峡一段运输十分艰难,经常会发生舟覆粮溺的惨剧。

关中渭水的航运始于春秋,秦、汉两代,咸阳和长安先后成为渭水运输关东漕粮的终点。西汉时由关东运输来的粮食,可以直抵长安城下。

然而渭水的运力非常差,不但水浅、沙深,不能走大船,而且河道蜿蜒曲折,从长安到黄河,直线距离不过150多公里,而那时渭河航行路线却长达450多公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渭水的通航时间短。每到冬天,渭水冰封,漕运就停航。所以渭水全年只可以维持6个月的通航时间。

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汉武帝命水工徐伯等人督率卒数万人,用三年时间修成了以灞水为源,与渭水平行,东通黄河,长达三百里的漕渠。渠成后,不仅使漕运时间缩短了一半,而且使沿渠万余顷土地得灌溉。之后又引昆明池水与漕渠相接,使关东地区和长安间漕运更便利。

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开发,关中地区能够养育的人口早已达到饱和的状态,但人口仍在不断的繁衍增长。随着朝代的更迭,新的王朝大兴土木,砍伐树木,以至关中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差,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也是迅速下降。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河流的水量大为减少乃至干涸,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人越来越多,需要的树木土地越来越多,一方面环境的破坏,导致所能承载的人口上限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导致了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逐渐丧失。

环境的破坏也对漕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渭水及其支流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水含沙量过大,河床淤积过深,已不利行船。而汉武帝时期开凿的漕渠也在北魏时期因淤塞干涸,彻底被废弃。

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自然灾害频发。据史料记载,整个唐朝不到300年的历史中,共有240个年头发生过水、旱、蝗等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恶化带来的是关中地区粮食的紧缺,即使在丰收之年,长安城的粮食依然不够吃。为了保证都城长安的粮食安全,朝廷开始大兴水运,重新开凿了漕渠,从东南运粮到长安。这次开凿漕渠的目的不是为缩短航程,而是为运输通畅,这便是广通渠。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其后一百余年的唐长安,经历了无数次战祸,使长安变得满目疮痍。这一时期漕渠一度阻塞,漕粮只得仍由渭水运输,有时不得不边挖沙边行船,其艰难程度非同一般。随着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关中漕渠的重要性随之不断上升,直至其运输成本不足以使关中再为政治之中心,关中漕渠的历史也就随之戛然而止。

长安城供给线的中断,使得长安无法立即承载过多的人口。换言之,这一状况,使得定都长安的成本大大提高,首先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疏浚渭河或重挖运河。唐以后,再未发现有关运输船只行驶于渭水、漕渠的记载,仅有小舟摆渡,恐怕是水流细小,难以行船了。

唐末的北方的战乱使得大量人口南迁,使得南方的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中国的政治格局也随着人口分布的改变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关中地区和南方地区被被山川河流重重阻隔,如果定都关中,朝廷对于人口众多的南方将毫无掌控力。因此,在南北向的政治格局下,关中掌控全局的战略优势也随之消失殆尽。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在短短57年的时间里,中国北方经历了五次王朝更迭。在五个王朝中,地处关中的长安仅仅作为后唐的陪都西京而短暂的成为国都。这一时期中原的各个主要军事集团都处于关东。他们互相征战,根本无力也无暇考虑迁都甚至重建长安。

北宋时期,西边西夏国的崛起,控制了今天甘肃和宁夏地区,由于西夏和北宋常年战争,北宋对西夏进行长期的经济封锁,直接导致丝绸之路的中断。北宋动用全国的力量,也没能消灭西夏,未能打通丝绸之路,于是不得不把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丝绸之路转向海洋贸易,关中地区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北宋都城开封经过五代时期的四个王朝的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开封虽无有利的地理屏障,但其处于平原之地,交通漕运更加便利。故无需到花费高昂的成本在长安或是洛阳重建一个都城。

金、元作为一个崛起于东北和北方漠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其都城自然偏北。而关中地区与北方的交通也算不上便利。所以,他们自然不会考虑建都关中。

明太祖朱元璋倒是非常重视地处关中西安的地位,他不但把自己的次子朱樉封到西安为秦王,还曾一度考虑迁都西安。因此还派太子朱标考察关中。但因朱标的去世,使朱元璋的迁都之议最终搁置。他在为朱标写的祭文中透露:“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西安又一次失去成为国都的机会。

纵观中国历史,以长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特别是强汉与盛唐,曾给予过这里无上的荣耀。唐以后,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可逆转,以及交通条件的先天不利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再加上中国人口布局以及政治格局的改变,使得以长安城为代表的关中地区最终丧失了其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仅仅作为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存在至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与侍卫下棋时中途离开,并让他在原地等待,内官:他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这就是说,除开大是大非以外的问题,康熙帝的处理态度一向很宽和,待人接物也很是仁厚,这得益于烙印在他骨子里的儒家思想。但正是这样一位宽仁爱民的明君,却让一条鲜活的生命无辜丧生。这一切的背后又埋藏着怎样的历史纠葛?康熙围猎在许多影视剧中都会展示皇帝们对围猎的喜爱,而清朝皇帝对围猎的执着,就好比北方同胞对

  • 对于整个华夏文明史,可以没有李世民,但不能没有秦始皇的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要是在李世民十三岁时就病亡了,唐太宗还有出头之日,李建成第一个不答应。还有唐统一战争南中国可不是他李世民平定的,别把那群唐军南征将领不当人。另外秦帝国能够大举修宫殿,驰道,陵墓,长城,运河等大工程。这本身不就是嬴政君臣的能力体现吗?能组织起上百万人常年累月的工作,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反叛也是魔幻。

  • 明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刺杀多尔衮、追杀李自成,下场却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关宁铁骑手持“三眼铁铳”让后金士卒损伤无数。(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关宁铁骑的“关”是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山海关、宁远、锦州等辽土是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当时的明末名将袁崇焕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因此在归附的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军队,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满桂、赵率教等一大批

  • 为什么说李白笔下的汪伦绝非普通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喜欢李白的人都知道,李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站在中国诗坛上最顶尖的人物,他一生有三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爱酒;三是结交朋友。通过熟读李白的诗,无不体现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当然,李白好酒,并不是因为他酒量有多大,他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酒量,可以说一饮就醉,然后就诗如泉涌,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文章

  • 曾国藩为何私自处置了李秀成?太平军被剿后,曾氏兄弟又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曾国藩杀李秀成,李秀成子孙现状,忠王李秀成之死

    李秀成被捕后,按照清政府对太平天国将领的“待遇”,通常都是处以凌迟之刑,比如石达开,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都是被凌迟处死。但是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忠王李秀成却是个例外,湘军在抓了他之后,不但没有将其押解至京城,而且曾国藩还私自将其处死了。那么,曾国藩为何敢私自对李秀成用了死刑呢?这其中与湘军在镇压

  • 单雄信不止一次对李世民出手,等到李世民大胜后,就准备直接触处决单雄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兄弟俩一商量,就打算为李渊效力,也被安排到了李世民的手下。单雄信却孤苦伶仃的为王世充效力,一直持续到王世充走向毁灭。瓦岗军的这些将领,因为这件事也被打散到不同的阵营当中,没过几年,双方就开始交手。反观单雄信原本就跟李世民矛盾不断,在史书上都有提到。第一次是因为李世民带领兵马征战王世充的大本营洛阳

  • 公元1860:溃败的江南大营、崛起的湘军与回光返照中的太平天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平天国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时代湘军有多少人,太平天国时期的湘军

    而这一年,又正好是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第十个年头。对于清廷而言,1860年上半年,内战中苦心经营的江南大营化为乌有,下半年又被英法联军一把火将圆明园烧成了废墟。 作为对手的太平天国在这一年也同样不太顺心,天京东面刚刚开辟出苏福省的后方基地,西面门户重镇安庆却又陷于湘军重围。 而湘军在经历了18

  • 为什么说唐朝覆灭是注定的?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盛转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长期以来,中国的王朝就被“马尔萨斯陷阱”给束缚,陷入了几百年一次的轮回之中。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别名为王朝周期率,简单来说就是解释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期间,王朝人口的增长是呈现几何倍数级增长的,但是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增长却十分缓慢,长久以来,就会出现人多地少,人口平均占有土地极少的情况

  • 大清亡国后,当时的格格都嫁给了谁?这几位大明星竟是皇室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清最后的格格嫁给了谁,哪些大明星是清朝的皇室子孙,大清最特殊的5位皇子

    当辛亥革命结束之后,满清朝廷也彻底地走下了历史的舞台,而满清朝廷作为清朝的遗老遗少的庇护者在满清朝廷灭亡之后,大清的格格们都嫁给了谁呢?如今在娱乐圈中也有几位明星都曾经是皇室子孙。溥仪作为满清朝廷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因为溥仪成为了满清朝廷的亡国之君,所以他是不幸的,但是溥仪却看

  • 为什么说唐朝之后,长安城就不再适合当首都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后的长安城,唐朝长安城内宏伟富丽的建筑,唐朝长安城在哪个城市

    回顾历史,自秦朝到唐朝的一千多年,长安城因其魅力吸引了众多王朝在此建都,包括秦、汉、隋、唐等强盛的王朝。甚至在长安称帝是很多人的毕生所愿,更有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说法。可是自唐朝衰亡后,长安城也再没有了它的光环,后世的统治者也都不再选择在此建都。 长安的光环没落了,但是之前的繁华不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