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三阿哥胤祉?

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三阿哥胤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28 更新时间:2024/1/21 20:10:43

康熙选储君,并不是唯年龄论的,他的选储心态,经历了唯嫡子论、唯利益论、唯形势论,但唯独没有以皇子的年龄大小作为一种标准,如果康熙是要挑年纪大的,那么大阿哥胤禔就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大阿哥手段果决,完全不缺乏一个君主所需要的人格条件。

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反而是康熙最早“踢”出局的两个儿子,康熙还在世时就已经开始囚禁了,所以年龄大,在康熙这里不是什么优势,反而是劣势。

所以三阿哥胤祉,并不存在这种年龄上的优势,而且也并不符合这三种“选储”论的某一种。

唯嫡子论,是每一个年轻皇帝都会有的心态,没有一个皇帝是不喜欢嫡子的,康熙二十岁的时候,拥有了胤礽这个嫡子,因为此前已经有嫡长子承祜早夭了,所以康熙对他很是小心翼翼,直到胤礽长到了一岁多的时候才册封为太子。

培养胤礽,花费了康熙大量的精力,胤礽三十多年太子生涯,在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可父子最终还是因为权力反目,不得不让人唏嘘。

唯利益论,是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之后的选储心态,这个时候的康熙和历史上的汉武帝很像,儿子很多,妃嫔更是不少,各种言语的干扰让康熙对胤礽开始不满,后来为了保证自己皇权的稳固,废掉了胤礽,这也是九子夺嫡的开端。

在康熙四十七年一直到康熙驾崩的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利用“储君”作为诱惑,让几个皇子互相争斗,暗中周旋,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唯形势论,这是康熙皇帝生涯尽头的一次顿悟。

六十一年皇帝,康熙带着大清百废具兴,又由盛转衰,消灭了三番,稳定了北部边境,抵挡了西北准噶尔,这些功绩都是伟大,却又因为六下江南造成官场内部奢靡的风气,大清内部腐朽不堪,康熙急需一个适合的人挽救大局。

这个形势,唯有四阿哥胤禛最适合,胤禛无党无派,心思缜密,行动孤独,正适合当一个昏聩世道的振聋发聩者,所以康熙最后的传位,既是出乎了守旧集团的意料,也是印证了治国安邦派的想法,选了老四。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雍正能给大清续命。

之所以说老三是凑数的,完全是从这三个角度来看的。

胤祉的生母是康熙的荣妃马佳氏,但荣妃是康熙二十年才册封的,在康熙十六年以前,马佳氏连嫔都不是。

她的出身并不高,比起胤禩的生母良妃可以说是半斤八两,最重要的是,马佳氏的嫔位,也是在生出了胤祉几个月后才被册封的。

可在康熙的后宫中,马佳氏是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她非常能生,在康熙六年到十六年的这十年时间里,几乎达到了一年一胎的频率,本来胤祉也不是荣妃的长子,可其他的儿子都早夭了,荣妃属于是命很不好。

所以荣妃地位确实不高,但却很受康熙的宠爱。

在大清,生母的地位就决定了皇子的地位,以前只有嫡子庶子有着明确的地位差距,但在大清,就算是妃和嫔的差距,相应皇子的资源和宠爱都不一样,如果地位更低一些,生母连嫔都不是,那么皇帝相应的资源都根本不会倾斜给他,努尔哈赤、皇太极对待自己的儿子们就是如此的。

因此胤祉和胤礽没得比,但胤祉也是幸运的,他刚好处在一个康熙大量丧子的人生阶段,胤祉本来是康熙的第十子,可排在他前面的兄长全部早夭了,可见这早夭率高得可怕,儿子的成活率低自然就会引起康熙的重视,所以康熙对胤祉的培养,也很上心。

除了不教胤祉怎么当皇帝,康熙交给胤礽的东西,胤祉也有一份。

胤礽七岁的时候能射虎,胤祉也不差,一样能够敏捷地打猎,深受康熙的宠爱,但胤祉的天赋并不在骑射和武学上,而是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自幼就看很多书,对汉人老师无比恭敬,严格来说,胤祉是康熙诸子中,最有学者底蕴的一个。

都说一个老师的言行举止、社会地位会对学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胤祉的老师陈梦雷、杨文言就是这样,他们很有学识,但却没有什么权力和高官之位,比如陈梦雷,他是康熙九年的进士,按理说他这么早的进士肯定能在康熙朝成为大官,但陈梦雷却一直是在翰林院修书,文学底蕴十足,政治经验几乎为零。

这样的老师教导,胤祉也成为了一个“书呆子”人物。

说胤祉是一个完全的书呆子,那肯定是不合适的,毕竟他是康熙的儿子,有很多为人处世的东西不可能模仿陈梦雷,作为皇子,不聊政治那也是一条绝路,但胤祉在政治上的敏感性,确实很低。

比如他就不懂看别人眼色,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康熙三十八年,胤祉在敏妃章佳氏(胤祥生母)去世还没满一百天的时候竟然做出了“剃发”之举,在满族的文化中,头发是很敏感的东西,胤祉这种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叛逆的,所以康熙十分愤怒,将胤祉的郡王爵位降为贝勒,胤祉这可是一点都不冤。

三十八年,敏妃之丧未百日,允祉薙发,坐降贝勒,王府长史以下谴黜有差。——《清史稿》

这件事导致整个诚郡王府的“降格”,可见牵连极大。

之所以说是诚郡王府,是因为胤祉此时本来已经是“诚郡王”了,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他让胤祉掌管镶红旗大营,胤祉做得不错,因此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给胤祉册封郡王,要知道这个时候康熙根本没有几个儿子有爵位,可见康熙对胤祉的看好。

但要说康熙这个时候有意推胤祉当皇帝,那也是天方夜谭,归根结底,还是胤祉的生母地位太低了。

所以从胤祉“剃发事件”不难看出,胤祉这个人的城府不深,甚至有一些学者的“不羁放纵”,毕竟大多数学者年轻时都是有些不拘小节的,但有些他们眼中的“小节”,却是共识的“大节”。

也是这一件事后,康熙清楚地知道这个儿子是个什么人格,对于胤祉的定位也开始清晰了。

康熙有意把胤祉往“学者”的方向培养,正如唐太宗的嫡次子李泰,当年也编著出了《括地志》,康熙作为众皇子的父亲,自然希望每一个儿子未来都前途无量,有所归属,但皇位只有一个,不可能每个儿子都当皇帝,也有儿子需要在别的道路走出新的前途。

康熙四十七年,在康熙带着一众皇子巡幸塞外时,“废太子”事件爆发,因为胤禔对太子胤礽“失德”的弹劾,康熙决定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此时的胤礽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得知被废后心态崩溃,而胤禔则是“趁胜追击”,找人私底下“魇镇”胤礽。

魇镇之事等同于以往的“巫蛊之术”、“诅咒之法”,胤禔的手段狠辣,本来此事康熙并不知道,但胤祉却知道胤禔的行为,私下告诉了康熙,康熙得知胤禔对手足做出如此残忍之举后,立即下令囚禁了胤禔,并将有关的皇子全部囚禁起来。

就这样,胤禔被提前结束了夺嫡资格,而胤祉也因为这次“举报”被卷入了九子夺嫡的漩涡中,其实胤祉除了举报给胤禔添堵以外,并没有太多的夺嫡心思,也或许胤祉一开始有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更像是凑热闹的想法,他的出发点和胤禔、胤禩等人不同。

这就造成了胤祉在九子夺嫡中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

比如胤禩、胤禵等人无时不刻都在想办法夺嫡,胤禩先是为自己而争,在“毙鹰事件”后被康熙踢出了局后,又把自己的“八爷党”转为支持胤禵的“十四爷党”,总而言之,从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事件之后,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九子中的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夺嫡,有的为兄弟,有的为自己。

但胤祉不同,他不为自己,也不为兄弟,说白了,他就是挂名“九子夺嫡”,可夺嫡之事做的极少,胤祥尚且是因为足疾睡在病榻,无法参与,可胤祉却不同,他可是有着很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他都不去夺嫡。

那么他去做什么了呢?

他居然写书去了,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学者,而这件事,还和康熙有关。

在世人的眼里,康熙是一个为了自己皇位玩弄帝王心术的皇帝,但事实上,康熙的心中也有“学者梦”。

明末时期,利玛窦将西方数学传入中国,而这种西方数学和“天文”仅仅挂钩,反而成为了朝廷的“禁学”,而康熙自幼学习了这种数学,在他的晚年,他感念于这种算数方式的便捷,唯恐失传,于是亲自教会了梅钰成很多西方数学的基础、进阶知识。

除此之外,康熙还设立了“算术馆”,把大清最有数学天赋的这群进士召来学数学,不久后,康熙下令让算术馆的众人编修一本关于天文和数学的“集大成之作”,此作后来命名为《律历渊源》,而主导编修这本书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的三子胤祉。

别看大家都在夺嫡,胤祉反而被打发来修书,其实胤祉是康熙的“另类传承”,最重要的是,康熙只给三个儿子封了亲王之爵,一个是胤祉,另外两个就是四子胤禛(雍正)、五子胤祺,可见胤祉的地位很高。

这本《律历渊源》成于康熙五十三年,胤祉因为此书成为了学者级的人物,要知道读书学习知识是会有快感的,胤祉自此便更加无心于政治权斗了,所以胤祉根本不可能再被康熙选中当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胤禛即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对三哥的态度很不友好,刚登基就将三哥打发到康熙的景陵守墓,虽然没有削去胤祉的爵位,但是雍正确实是变相“软禁”了胤祉,要知道胤祉可是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皇上的兄弟,雍正何故这样对待胤祉。

后世有的人说,因为胤祉举报胤禔“魇镇”胤礽的时候,添油加醋把十三阿哥也说了进去,十三阿哥在康熙晚年的沉寂和病痛,都是胤祉引起的,而雍正这么做,是为了给胤祥出口气,只不过这种说法只能是猜测,雍正根本没有承认过软禁胤祉的原因。

而胤祉的儿子弘晟又并不省心,弘晟很喜欢仗着世子的身份向别人收受贿赂,这让雍正对弘晟十分厌恶,因为对弘晟的厌恶归结为胤祉的管教不严,雍正就把这些事情都算到了胤祉的头上,雍正六年,雍正将胤祉降格为郡王,将弘晟囚禁在宗人府,这个惩罚可以说是很严重了。

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事情发生在雍正八年,胤祥去世的时候。

因为胤祥是雍正的大功臣,为了雍正的江山而死,所以雍正对胤祥的葬礼很看重,朝廷一度传出在胤祥葬礼上悲哀者加官,不悲哀者贬官的说法,而胤祉却自己“作死”,他在弟弟的葬礼上毫无悲色,这个行为彻底激怒了雍正,本来当年胤祉牵连胤祥就让雍正十分生气,如今胤祥去世,胤祉还是这副模样,于是雍正正式囚禁胤祉。

允祉乖张不孝,暱近陈梦雷、周昌言,祈禳镇魇,……其子弘晟凶顽狂纵,助父为恶,仅予禁锢,而允祉衔恨怨懟。怡亲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清世宗实录》

这一次,胤祉的亲王之爵也被削掉了,并且将诚亲王府的所有人都软禁在了永安亭,过了两年,胤祉便去世了。

胤祉人生最后一次“犯错”其实是很低级的错误,严格来说,一个皇子连这种城府都没有,是很难在恶劣的政治漩涡中仰泳的,所以胤祉最后溺水了,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康熙不选择胤祉,这个胤祉根本就不是混迹高级政治圈子的料,康熙对他在学术上的培养,其实是没有错的。

所以,胤祉继承了康熙的某些意志,但一定不会是康熙心仪的皇位继承人,而胤祉就是九子夺嫡中一个“配角”,一个比起九阿哥、十阿哥更没有戏份的配角罢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清铜币中心“苏”的市场行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大清铜币当中,户部所铸造的五文数量是比较多的,而且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里,大清铜币也备受关注,因此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地上涨。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在大清铜币当中的中心“苏”目前的市场行情如何,是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心“苏”的,背景历史以及这枚钱币的特征。其中特征之一是中心“苏”

  • 清史杂谈:400年未见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25岁之前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努尔哈赤的一生讲解,努尔哈赤的历史成就,关于努尔哈赤的历史故事

    清太祖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可以说是一个官N代,从他的六世祖开始,直到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女真建州左卫的指挥使,外祖父王杲是女真建州右卫首领。出生在如此显赫的家族中,努尔哈赤是否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呢,恰恰相反,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三次重大变故。 到了努尔哈赤父亲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但相比其

  • 杜甫墓到底在哪里?湖南的耒阳、平江,还是河南的偃师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甫个人简介,杜甫墓到底在偃师还是巩义,杜甫画像恶搞

    经过研究、比较和考证,比较集中的看法在河南巩县、偃师,湖南耒阳、平江四处。 ?(1)河南偃师说。一些学者认为杜甫之墓在河南偃师。众所周知,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

  • 清世祖顺治最后到底是出家还是驾崩了?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知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顺治是出家还是死于天花,孝庄秘史顺治重病驾崩,顺治皇帝驾崩庙号世祖

    很多人都说顺治其实是出家去了,可是后来为何正史中又记载说顺治得天花去世呢?这其中究竟存在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想我们有必要一起来拨开云雾了解一番,这样就更加有利于了解那些逝去的历史真相了。 顺治的皇帝之路 顺治是清军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原名爱新觉罗福临,原本顺治是没有任何机会成为皇帝的,可是命运有

  • 太上皇该用什么自称?赵佶羞愧,李渊心酸,乾隆霸道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徽宗赵佶个人资料,李渊当了多久的太上皇,太上皇李渊

    在古代,太上皇可不是一个好担任的职业,因为一旦活着当了太上皇,而不是成了先帝,那就代表你得和皇帝儿子换种相处模式,毕竟别人已经升级了。 比如在自称上面,我们都知道皇帝一般自称“朕”,那么太上皇呢? 我们先来说说赵佶吧,赵佶退位算是半自愿的吧,主要是时势所逼,金兵南下,气势汹汹,大有要从北而南,尽亡大

  • 清代时期的雍正时期的铜钱是值得收藏的一枚铜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清世宗雍正皇帝名胤禛,爱新觉罗氏。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十月三十日生于紫禁城。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生性孤僻的胤禛,并未因其性格弱点而远离朝政,反而采

  • 太上皇李渊生了30个孩子,难怪李世民,同样的问题武则天怎么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一、太宗的难题其父李渊成为太上皇后,权力被架空,在李世民登基两年后迁至大安宫。他终日待在大安宫中,除却偶尔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家宴外,不曾离开过大安宫半步。 然则,这退位之后的8年里,李渊他虽然不问政事,但是也没闲着,整日在大安宫中与美人为伴,不断地为李唐皇室诞下皇嗣以壮血脉。直至贞观九年病逝,李渊

  • 论雍正和乾隆的审美差异,爱新觉罗·牛皮癣是如何诞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瓷器父子俩在瓷器上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清新淡雅水墨画和华丽人间富贵花。不多说,我们直接上图,感受一下直观的冲击。雍正年间瓷器乾隆年间瓷器雍正的是白底青花,清新淡雅。乾隆的则是花团锦簇,色彩艳丽。字画除了瓷器,字画差异也挺大。父亲喜好留白,儿子就把它填满。雍正字画乾隆字画乾隆还喜好往收藏的字画上盖章

  • 太上皇李渊临老入花丛,年过花甲又给李世民生出几个弟弟妹妹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世民登基后李渊又活了几年,经典传奇李渊李世民,隋唐英雄李渊把兵权交给李世民

    作为李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其实是个了不起的霸主,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可惜,儿子李世民比他更厉害,把他的丰功伟绩盖过了。 60岁退休的李渊,也彻底看开了,放飞了自己。还是唐国公的时候,他就精力旺盛,早已经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也许正是一个区区唐国公,养不起这么多儿子,这才要把隋朝的江山夺了下来分

  • 扶乩少年彭玉麟:湘军名帅最初的生死考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庚辰岁(1880年),时年已六十六岁的彭玉麟去苏州春在堂看望老友兼亲家的大学者俞樾,两位老人家晚饭后闲来无事秉烛谈鬼,“雪帅”就讲了一段自己少年时期令人啼笑皆非却又惊险刺激的往事。01 猴精转世的奇葩老师当时他年未弱冠,还是衡阳石鼓书院的一名学生。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与嵩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