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三位特殊的统治者:西汉的皇后吕雉,唐朝的女皇武则天,以及清朝的太后慈禧。
最后那位只顾着美容养生的就不多说了,为何改朝换代的武则天去世后,权倾朝野的武家平安无事,支撑着刘姓王朝的吕雉却要被连根拔起的清算势力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原因很简单,问题的所在就是她们是否后继有人。
武则天选择称帝的时候,她都已经67岁了,即便年轻的时候对权力非常渴望,如今坐上皇位也不过是实现了夙愿,唯一该让她烦恼的问题,应该就是怎么选继承人了。
从情理上来讲,既然都改李唐为武周了,皇位传给武家人才是最合理的,不然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付出不就白费了吗?
但如果真的要传位给武家人,从内心感觉上来讲,武则天知道自己是做不到的。
首先是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太大。
经过了多年的潜移默化,大多数大臣们心里其实是认可武则天的,他们能接受李唐家的媳妇当皇帝,但绝不会接受皇位彻底给了武家子孙!
到时候如果武则天想要传位给武家人,必定是会受到重重阻碍的。
再者就是有宰相狄仁杰的劝说。
这侄子和儿子的情感能一样吗?儿子再不亲,为了面子,将来也会母亲立牌位进太庙供奉,这年头可没听说有侄子供奉姑妈牌位的。
就是这样一件现实的事情,立刻就打消了武则天立武家人的心思,并且把贬到房州的儿子,庐陵王李显接了回来,立为了太子。
因为李显继承的是武则天的皇位,如果他要是动了武家人,就是亲手斩断了帮他坐稳江山的臂膀。
而且他也找不到清算武家人的理由,如果按一个谋朝篡位,那不是连他母亲也一起否了吗?
站在李显的角度上来看,不对武家动手,等于是肯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但吕家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同样都是在丈夫死后掌握了朝堂权力,为何武则天背后的武家能安稳度日,吕雉背后的吕家就遭到了清算呢?
从表面上来看,吕雉会跳出来掌权,是因为她的儿子汉惠帝早早驾崩,坐在皇位上的少帝又年纪太小,必须要有一个能镇得住朝堂的人才行。
然而吕家的势力,其实早在汉惠帝刘盈在位时期,就已经开始在渗入了。
为了分皇权的一份羹,吕雉强迫汉惠帝娶外甥女张嫣为妻,张嫣可是吕雉的嫡亲外孙女,这么不顾道德问题也是够嚣张了。
可惜吕雉的运气不够好。
汉惠帝不愿意乱来,宁愿找宫女生孩子也不碰自己的小皇后,汉少帝又在某一天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决心要报复的时候,吕雉先下手把他给暗杀了。
从这时候开始,皇室的血脉就乱了。
满朝的大臣都挺不乐意的,分散各地的刘姓诸侯也都起了异心,在吕雉去世后,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刘襄就高举大旗,对外声称非“刘姓不得封王”,针对的其实就是吕家。
别看吕雉在世的时候,把整个朝堂都压制得不敢反弹,其实都是一个人在作战,因为她同时还压制了吕家人,导致在她离世之后,吕家为了要不要交权力给刘姓子孙,一直在犹豫不决。
可见这些人对维护江山没有任何的帮助。
既然都构不成威胁,那么一直备受压迫的刘姓宗亲们怎么会放过他们呢?
·
武则天和吕后去世之后,为何武家人能平安无事,而吕家人却遭到了清算呢?
吕雉在世的时候,可是有不少的吕姓子孙被封王赐侯的。
两个已故的哥哥,一个封了悼武王,一个封为了赵昭王,连嫁出去的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都被封了鲁王。
又把兵权分别交给了自己的两个侄子,为的就是杜绝在自己去世之后,吕家人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吕雉是很聪明,而且不输给武则天,她这样安排是没问题的,就是高估了自己两个侄子。
被刘姓宗亲们一吓,胆小的一面就暴露无遗,功臣们也就开始自信,他们完全可以(自以为是的)掌控扶持起来的弱势皇帝(汉文帝刘恒)了。
然而武家人为什么能够保住一命呢?
他们的赢面就在于,李显是武则天的亲儿子,她在最后一刻还是把皇位还回了李家的。
当时的朝堂上存在着三股利益集团:武三思为首的武氏,相王李旦为首的李氏,以及太平公主为首的李、武混合势力。
作为不属于任何一方的唐中宗李显,他想要坐稳这个龙椅,就少不了要维系三方的平衡。
可惜的是,太子李重俊在神龙三年发动兵变,过程中诛杀了武三思父子,虽然兵变失败,但武氏集团也散了。
权力的平衡被打破,李显在传闻中被韦后母女毒死,相王李旦登上了皇位,接下来又有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兵变,以及后来李隆基清算太平公主等行为。
虽然李隆基也会诛杀武家人,不过都是一些参与过权力斗争的,默默过日子的武家人他还是会善待的,备受他恩爱的武惠妃,不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