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王翦能真正做到善终?能力与情商并存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王翦能真正做到善终?能力与情商并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463 更新时间:2024/2/4 14:56:45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卿为诸侯,春秋时代逐渐走向尾期。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又命齐康公的丞相田和为齐侯,为姜姓齐国的覆灭以及田氏代齐埋下伏笔。

直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将晋国土地全部瓜分并各立为国,史称三家分晋,战国时代正式开。此后,中部的韩赵魏三国,东边的齐国,北边的燕国,以及南边的楚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var1]

自七雄地位确立后,各国之间便是尔虞我诈、征伐不断,战国初期以三晋韩赵魏三国实力最强,随后魏国在李悝变法后脱颖而出,实力甚是强大,秦国在这期间饱受魏国侵扰。

后来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让齐秦两国实力迅速加强,秦国更是一跃成为“七国之首”。随后齐秦两强又在不断地“合纵”、“连横”之间不断进行外交斗争,最后齐国败下阵来。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与赵国大将廉颇对峙于长平,三年未果后,在秦国一招“反间计”之下,廉颇被撤,白起又引诱换上来的赵括倾巢出动,被合围后的赵军尝到大败,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史称长平之战。

[var1]

长平一役后,再无国能与秦抗衡,秦国积蓄力量东出函谷,先灭韩国,再覆赵国,赶走燕王,踏平魏国,拿下楚国,又剿燕国,最后随着齐国的覆灭,秦始皇终于一统天下。

战国“名将”之死

整个战国时期,是群雄争霸的时期,是战乱频发的时期,古时候的打仗除了要考验一国粮银和人丁是否充足外,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同时也必不可少,战国时期涌现出的名将更是数不胜数。尤其在战国后期秦赵两国频繁交锋,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四位大将军事实力尤为突出,也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var1]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放开今天的“主角”王翦先不谈,白起、廉颇、李牧这三位名将,哪一位不是功勋卓越、战绩斐然?

白起为秦昭襄王出生入死,曾于伊阙龙门大败韩魏二十几万联军,后又攻下楚国都城迫使楚王迁都,长平一战的功绩更不用说,为秦国一统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廉颇一生辅助三代赵王,曾于长平拒秦三年之久,若不是被换下,赵国在长平之战的结局恐不会如此惨烈。虽受长平之战影响,赵国实力大减,但廉颇依然能凭借着优异的军事才能,打退前来“趁火打劫”的燕军,甚至能率军反攻,直击燕国国都,燕王为此还割地求和。

[var1]

廉颇,剧照

李牧更不用多说,为赵国乃至华夏民族戍守边关大半辈子,一举荡灭匈奴10万铁骑,保赵国北部边疆无虞,资治通鉴有记载:

“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能让匈奴十年不敢近边城,其功绩无需多言,而后秦军攻赵,李牧临危受命带领边军在肥、番两战中击溃秦军,最后还和秦将王翦打得不相上下。

但纵观中国古代史,名将实力虽强,但又有几位能在“君臣关系”中拿捏平衡,最后得个“善终”?伴君如伴虎,这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三位:白起、廉颇、李牧,都是败在这“君臣关系”之下。

先是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于杜邮,后是廉颇被罢孤独终老于异国他乡,再到李牧被奸臣陷害,死于“抗命不遵”。

[var1]

“独善其身”的王翦

王翦的结局却与这三位大有不同,王翦不但自己在享受秦王给予的丰厚待遇下寿终正寝,他的子孙后代也一直深受秦王重用,儿子王贲还被封为通武侯,孙子王离也被封为武城侯。

王翦之孙王离,虽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大军击破成了俘虏,但其一生也为王氏一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使王姓成为我国一大姓。如此看来,战国四大名将也只有王翦做到了真正的善终,他如何做到的?

其实总结起来就7个字——能力与情商并存。

[var1]

王翦,剧照

军功卓越

王翦从小喜欢研究军事兵法,但早年间有大将白起在,所以他并无多少表现机会,直到秦王嬴政继位后,王翦终于抓住机会,于公元年前236年统领军队攻赵,并成功拿下赵国要地阏与,并接连拔取赵国9座城池,赵国实力再次被大大削弱。

随后在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灭了韩国,为秦国扫平其余五国打下“前进基地”后,秦国于公元前229年正式开启灭赵之战,王翦任主帅带领大军从井陉出兵攻打赵国,另命杨端和率军从黄河北岸攻击赵国南边,欲以夹击之势围攻赵国。

此时的赵国虽再无长平之战时的实力,并且还遇到了饥荒,军民食不果腹,但也并非到了能任秦军宰割的境地,毕竟赵国手中还有一员大将——李牧。

[var1]

李牧画像

李牧凭借着春平君赵佾从各处筹措而来的军粮,尚且还能支撑军队作战,并且深知硬拼拼不过秦军,于是又耍起了他的拿手好戏,运用阵法与布防和秦军打起了“持久战”。

眼看相持一年多,秦军没有占到丝毫便宜,秦国也使出了自己拿手好戏——反间计。

和当年长平之战离间廉颇一样,此次离间李牧在赵国丞相郭开的“帮助”下也进行得格外顺利,很快李牧被围杀,王翦大军也迎来进攻的机会。面对老谋深算的王翦,赵国的赵葱和颜聚均已构不成威胁,最终秦军成功攻破邯郸,赵国亡。

[var1]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失败,秦军以此为借口派出王翦大军压境燕国,燕王忍痛斩下太子丹首级献于秦国,随后丢下蓟城,逃往苦寒之地辽东,王翦占领燕国都城后便班师回国。

本身之前就已立下灭赵首功,再加上此次又拿下燕国都城,经此两战,王翦在秦国乃至剩下几国人的眼里威名大振。

此时的王翦自然是深得秦王政之心,但王翦却也不是居功自傲之人,行事依然以小心低调为主。在王翦之子王贲灭了魏国后,秦王便立即动起了灭楚的念头。

[var1]

一次军务会议上,秦王政问秦将李信:

“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胸有成竹地表示,20万人马足以。随后秦王又问王翦若派他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王翦立即答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显然,此时的秦王和李信一样对灭楚之战是胸有成竹,秦王采用了李信的策略,还不忘提一句“王将军老矣”。

[var1]

李信,剧照

王翦明知楚军实力仍在,且楚军将领项燕也绝非等闲之辈,但无奈秦王此时已被胜利冲昏头脑,见献计不成,王翦只好称病告老还乡。秦将李信与蒙恬也被派往攻打楚国,领兵20万。

结果证明,王翦的担忧是对的,李信与蒙恬中了项燕的“诱敌深入”之计,最终大败,二十万秦军几乎全灭,李信与蒙恬只好回师请罪。

此时的秦王政才终于醒悟,于是快马赶往王翦老家频阳,请王翦出山。王翦心里也明白,秦王都亲自来了,自己这次是不出马都不行了,在简单推辞了几句之后,王翦便于公元前225年亲率60万大军,在平舆之战中消灭楚军主力,斩项燕于蕲南,随后一举拿下楚国。

[var1]

敢舍弃、知进退

王翦为秦王政一统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其能力自然无需质疑,那说他情商高,又从何体现呢?

其实在上文已经有所提及,不难看出王翦是一位敢舍弃、知进退之人,这便是他高情商的表现之一。

当王翦得知秦王已经不再重看自己时,那一句“将军老矣”也让他参透秦王有让自己“退下”的意思了,随后便立即告病还乡。期间也没有任何贪恋权位之意,说回家就回家,要不是李信与蒙恬大败,说不定王翦还真就此隐退。

[var1]

秦王请回王翦

而在后来得知秦军大败后,王翦也没有为此多嘴一句,只自顾自地过上“养病”生活,后来见秦王政亲自前来,便也不多推迟立即回咸阳。

在这一点上,王翦就比同为名将的白起做的要好得多,同样是秦王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白起则在秦军吃了败仗后偏要“各抒己见”,用一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证明自己是“有言在先”的。

[var1]

秦昭襄王也是个暴脾气,当再次请王翦出山不肯后,便立即罢免白起的官爵,贬至阴密。后来白起在前往阴密的路上被昭襄王赐死。深知“伴君如伴虎”之意的王翦,自然不会走上白起的老路。

“自污”以示忠

其二,敢于“自污”。秦始皇生性多疑,再加上经过荆轲刺秦一事后,嬴政对凡是都会更加多一个心眼,或许此前王翦欲领兵60万灭楚被秦王否决,正有秦王担忧王翦拥兵自重的因素在里面。

[var1]

《大秦赋》中的秦王政

后来王翦成功从秦王手上接过秦国六十万大军的指挥权,秦王政为表达重视,还亲自送大军于灞上。从此时开始,王翦那高情商又体现了出来。送至灞上,还未出行,王翦便向秦王要赏赐了,第一次就要了宅院、良田、美女等大量赏赐,嬴政一开始还不知所措,问道:

“将军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倒也毫不掩饰,直接表示知道自己最后也不能封侯拜相,所以就想着趁还有功绩在身,多向子孙要写家业。秦王也不傻,立刻明白了王翦这是在向自己“示忠”,当即便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var1]

后来,为了表达自己无心拥兵造反,只想建功立业为子孙后代造福之意,王翦在与楚军交战前又多次向秦王政要赏赐。

虽然在当时一些不明事理的人眼中,王翦是一位贪财贪色之人,但反过来推敲就不难发现王翦的情商之高。他知道自己手上握着秦国全部精锐,想让秦王完全不担忧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通过“自污”的方式来告知秦王以及秦人,他带大军打仗不为造反,只为立功为自己谋福利。

这样不但打消了秦王的顾虑,同时也确确实实为自己以及后代谋取了大量赏赐,让王氏一族的血脉有了延续下去的根基。

[var1]

结语‍

其实在秦王政初有伐楚之意时,王翦之所以非要60万兵力,并不是只有60万大军才能打赢,他这样做心里也清楚,秦王大概率会否决他的意思而选择带兵更少的李信。

一方面是想着自己的功劳确实过大,为了自保也该给其他将领一些风头占占了,这样自己也好及时从君王身边抽身。

另一方面,如果秦王真允许了他的建议派他出征,拥有60万秦军精锐的他,再凭借对自身实力的信任,怎么也能将楚国拿下。这样做同样是为自保,既然前面已拿下如此之多的战功,那朝堂之上便会有对自己功劳忌惮之人,此次伐楚必然要万无一失,以免落下口实,被他人用战败之名在秦王面前构陷于己(白起之死与应候范雎在秦王面前谗言多少有些关系)。

[var1]

王翦灭了赵国、燕国以及楚国,其子王贲则灭了魏国和齐国,六国有五国都亡于王翦父子之手,如此功绩,放到任何一位君王眼里都会担忧“功高盖主”。但王翦却会巧妙地遵守着君臣之道,让自己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善终。

[var1]

参考文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更多文章

  • 从汉文帝到巴菲特,说最有能量的大富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举个例子来说,在他当皇帝的时候,有人到处搜罗找到了一匹汗血千里马,要巴结他。汉文帝听到了这消息以后,就写了一道诏书,内容的大意是说道:“我每天的例行公事之一,就是要到处巡视,出门时有千百个仪队、马车开道,车后也是有为数壮观的随扈紧跟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要每走一段路就休息一下,即便在外头演习、行军,也

  • 肥之战:赵国的谢幕演出,十万秦军被赵军杀的丢盔卸甲、全军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长平之战赵军全军覆没,长平之战赵军有10万人吗,邯郸之战赵国哪来的军队

    [var1]秦军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听取了丞相李斯的建议,放弃攻打楚韩魏的战争,转而进攻实力更强的赵国。一年后秦将桓齮(yi)奉命率军出征赵国。随后如狼似渴的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赵国的赤丽和宜安。赵将扈辄(hu.zhe)所率领的十万赵军主力被秦军全歼,一时间赵王震撼邯郸危矣。随后赵王迁急命

  • 关羽是否适合担任荆州守将?守荆州,大不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如何才能守住荆州,易中天评价关羽守荆州,关羽守荆州为什么会败

    很多人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关羽擅自北征襄樊,导致荆州失陷,便指责关羽并不是镇守荆州的适合人选。其实这一说法对关羽极不公平,也漠视了关羽镇守荆州多年之功。以当时的情势来看,刘备阵营里真正有能力负起镇守荆州重任的人选有:关羽、张飞、诸葛亮、庞统四人,然而后三人却率先被排除在外。张飞彪悍善战,刘备作战过程中

  • 楚怀王在决定与秦国对话之前是如何做出选择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彻头彻尾的外交争端。当时,秦国刚刚将商庸还给楚国,帮助楚国解围汉魏。如果楚怀王下定决心,那么为了不破坏秦楚刚刚恢复的友谊,他应该马上把太子交给秦国,用在他该做的事情上。但他毕竟是楚王。楚怀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var1]于是他装作不知道,准备出丑。于是我给了他,他马上找到他侮辱过的启,说之前的错

  • 曹操最大的本事:不是文韬武略,而是卜断吉凶,判断形势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的文韬武略,曹操八字格局,曹操的智谋排名

    形势不利的事,曹操绝对不干,必然及早脱身。曹操第一次离开官场,是在担任济国相后、迁为东郡太守之际,他不去赴任,装病,返乡。原因是他在济国相任内打击权贵,揪出官场害群之马,让朝廷不怎么放心,把他调离。曹操不愿出任东郡太守,这是明哲保身之道,躲过不利时期,图谋日后的复出。曹操第二次从离开官场是董卓入京时

  • 吴王阖庐弑兄篡位,为何还受人敬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但吴王禾禄重用人才,任用伍子苏、孙吴,吴国兵力逐渐强大。然后攻打楚国,吞并楚国,攻打越国,梦想成为春秋一代的领袖,可谓是志存高远。其次,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作为一个大王,亲自参军征战,还不如把楚国的王宫和楚昭王的妃子分给伍子胥,住在军营学习军务。[var1].还有吴万格禄用才,又要用孙吴。遇到问题

  • 司马懿怕诸葛亮怕得要死?他们到底谁怕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大哭,司马懿克制诸葛亮,经典传奇司马懿与诸葛亮

    当时曹丕驾崩,曹叡登基,让司马懿提督雍、凉兵马,诸葛亮听说后“大惊”。为什么“大惊”?诸葛亮说:“曹丕已死,孺子曹叡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令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诸葛亮的这段话表明:1、钟繇、曹真、曹休、华歆、王朗、陈群这些曹魏的重臣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

  • 张良为什么要杀秦国?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起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良杀秦始皇,张良千古名言8句,张良个人简历

    后来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张良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之一,以其非凡的谋略和战术帮助刘邦打赢了楚汉战争.与萧何、韩信并称三杰。然而,张良复杂的身世和报复汉族的行为,使得他后来帮助刘邦建汉的一些举动饱受争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

  • 古人眼里女儿只是赔钱货?看曹植那最卑微的为人父心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植后人有多厉害,酒后春风一度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植,曹植斗牛诗原文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这是钟嵘《诗品》对曹植的最高评价;而山水大诗人谢灵运对曹植更是有“才高八斗”的崇拜赞赏。这位八斗之才到底有多优秀,我们看几段VCR: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曹植《白马篇》的名句,原来曹植不仅是情感纤细的才气诗人

  • 三星堆问世,神话被证实,山海经里记载的真的不是华夏文明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山海经最吓人的照片,山海经有记载三星堆吗,三星堆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

    科学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而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童第周《山海经》是古代记录志怪的书籍,这本古籍记载了许多超现实的事故典籍,像“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都来自于山海经,由于荒诞不羁,书中内容超乎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它也奉为“神话小说”。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样评论山海经:“《山海经》中记载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