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赵国通过赵武灵王改革,成为六国唯一一个可以单独军事对抗秦国的国家。但长平之战最后以赵国40万大军全军覆没告终,此战在赵国境内,为何最终胜利却属于秦国,从而改变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呢?
一、两国政权性质不同
1、赵国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策略改革下,逐渐强大起来,军事实力大幅度提升。并且也注重任用贤能良将,于是肥义、蔺相如、赵胜、赵奢、楼缓、廉颇、李牧等良臣名将辈出,也完全有军事实力与秦国搏一搏。
但胡服骑射只做到军事上的改革,并没有进行深刻彻底的社会变革,仍保持奴隶主贵族把持、垄断朝政的局面,无法在经济上或其他方面进一步增强赵国的实力。
[var1]
2、秦国
反观秦国自秦孝公开启商鞅变法后,建立起新型地主阶级政权。而在秦孝公之后,一直到长平之战时的秦昭襄王,秦国一直都是明君执政,将有利于国家的政策贯彻到底,秦国也渐渐成了令人生威的“虎狼之国”。
长平之战其实就是新旧政权制度的竞争,即使这一次赵国不败,也早晚会在另一场战争中失败。
二、两国农业经济水平不一样
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开始实施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而在农业方面,奖励农耕,出台政策扶持地主和自耕农,提高他们利益,大幅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秦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也为以后他进行一系列对外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赵国实施的是与秦国相反的“重商轻农”,商业的繁荣令很多人获利,令更多的人投入商业,造成赵国农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失调。农业的不发达没有为赵国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像长平之战这样的两军对峙消耗战,赵国是难以维持的。
[var1]
况且为了打这一次战争,秦国也是做好充足的准备,动用百万人运送粮草。匆忙应战的赵国准备不足,无力维持持久战的消耗,还要依仗其他盟国的援助。但齐、楚两国却背信弃义,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导致赵国国力严重透支,后期的粮草无法保障。特别是秦军还常派人袭扰赵国运粮队,造成赵军的后勤问题加剧。
三、秦赵不同的用人政策
廉颇与秦兵几次交手挫败后,开始调整战术坚守不战。时间长了,赵国受不了,秦国的消耗也是巨大的,这样的话对秦国也非常不利。于是散布谣言,让赵孝成王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
[var1]
此时秦国也派出常胜将军白起,赶往长平前线指挥作战。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哪有能力去对战常胜不败、战功赫赫的白起呢?
赵括上任后,就放弃廉颇固守措施,主动出击。却被白起接连用计,将赵军主力分割。赵军战斗失利,只能固守待援。在后援被完全切断后,赵括战死,赵国40万大军也只能选择投降。
总结
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完全归罪于赵括,这也是两国实力,或者是两种制度的对抗,赵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于秦国,再加上大战之际换主将,犯了兵家大忌,也只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