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话说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

话说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74 更新时间:2024/3/1 0:58:12

吴王在台上看到孙武真的要动用军法,感到十分地惊讶,马上让传令兵告诉孙武,“我知道你会用兵法,但你千万不能杀这两个爱妃,如果杀了她们,我将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孙武说:“您授命我训练宫女,演练兵法,作为将军在战场上,就是君王有令,我也不会执行的。”于是命令杀了两个爱妃,然后让两个副队长继续操练。宫女们全都吓得魂不附体,再也不敢出声。孙武说:“现在武王的军队可以出发打仗了。”吴王说:“孙将军您先回去休息吧,我再也不想让您来操练了!”孙武回敬道:“大王只会说笑,而不敢动真格的,这样训练军队打起仗来怎么能行呢?”吴王真是领教了孙武用兵得厉害,任命他为大将军,让他率领军队去攻打楚国。孙武一举攻下楚国的郢都,然后挥师上直捣齐国、晋国老巢。孙武用兵如神,在战争中连连获胜,他的军事才能也在诸侯中不胫而走。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时期许多战争的经验和战例,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发展规律,为古代和现代战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约六千字左右,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同时出土的还有《孙膑兵法》十三篇。另外出土的还有《吴问》、《地形二》、《黄帝伐赤帝》等竹简。这些珍贵的兵家历史典籍第一次被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各国的军事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为我们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孙子兵法》十三篇内容如下:

1、始计 2、作战 3、谋攻 4、军形(甲乙)、5、兵势6、虚实、7、军争、

8、九变、9、行军、10、地形、11、九地、12、火攻、13、用间

[var1]

第一篇《始计》篇。主要论述如何制定战争的计划,提出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基本依据,反映出作者在政治、军事上的基本思想,此篇是全书的总纲。主要观点如下:

(1)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存亡,必须认真地研究它、对待它。孙武说“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是政治,还有道、天时、地利、将领、法治等五事。研究战争的规律应该掌握五事,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它。孙武从七个具体的条件上比较敌我双方的情况,然后作出判断,确定作战方针和计划。曹操说:“能够运用七计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利用有利的战场条件随机应变,就能战胜敌人。”

(3)用兵打仗要遵循“兵不厌诈,诡诈多变”的战术。”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能战胜对方就显示出不能战胜的态势;近处攻击就假装到远处攻击的样子;如果敌人贪图小利,就引诱他们上钩;敌人内部混乱就趁机攻打他们;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其锋芒;敌人求胜心切,就故意挑逗他们;敌人安营扎寨,就骚扰他们。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第二篇《作战》篇,主要论述了在进攻中速战速决的观点。孙武从战争对经济依赖及影响入手,阐述了速胜和久战的厉害关系。明确了物质基础是战争的重要保障,军需物质由国内提供和运送;军队的补给要从敌方获取。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方针。主要观点如下:

(1)战争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兴十万之师,要日费千金”。战争的巨大消耗力,是因为长期的拉锯战使军队疲惫不堪,士兵的锐气减弱,部队的战斗力下降。

(2)用兵打仗必须以速胜为准则,久战就会钝兵、锉锐、屈力、殚货。同时会使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财力枯竭,导致国家不战而亡。

(3)为了减轻战争的消耗,要“胜地而盖强,因粮于敌,取敌之力,优待降卒,”通过战胜敌人来补充壮大自己队伍。

第三篇《谋攻篇》论述了战争中运用谋略的问题,孙武从如何战胜敌人的最好效果出发,集中阐述运用谋略的重要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胜”的作战规律。孙武指出军事实力和谋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有造成有利于我方,而不利于敌方的局面,就会对敌人形成强大的压力,就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主要观点如下:

[var1]

(1)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进攻敌人要“伐谋”为上,要破坏敌人的作战计划,使其落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胜。要识破敌人发动战争的企图。其次,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 再次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压倒敌人。战争中最忌讳的是攻城,因为攻城消耗军力、物力太大,死伤的士兵太多。因此会用兵的将军,不用战争的手段征服敌人,不用攻城拔寨,要用计谋不废一兵一卒取胜,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效果。

(2)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战法用兵。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之,五倍于敌人兵力就进攻之;两倍于敌人就分散之;和敌人的兵力相等时就要出奇兵战胜之;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善于防守;各方面的条件不如敌人就要想办法撤退和转移,不能用弱小的军队和强大的敌人硬拼。

(3)不能用治理军队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也不能用治理国家的方法治理军队。“礼”是不可以用来治军的,不懂得军队的权变,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官兵就会产生疑惑。官兵产生了疑惑,敌国就会乘虚而入。有五种情况是可以预见到胜利的:研究战场的情况,知己知彼,知道什么仗可以打,什么仗不可以打;战争准备的充足,能利用敌人的疏忽和懈怠的;运筹帷幄能妥善指挥大小部队的;上下同心协力,同仇敌忾的;国君不干涉将帅指挥作战的。战争要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规律,正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四篇《军形》篇。主要论述了如何保存自己战胜敌人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个原则孙武阐述攻与守的相互关系和条件。孙武指出指导战争者,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要善于考察地形,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使我方的兵力始终处于优势的状态。主要观点如下:

(1)知道战争必须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人之可胜”。就是说善于作战的指挥官,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弱点和错误,造成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等待敌人暴露了弱点,出现错误时,再去战胜它。在作战防御方面,要“藏九地之下”,发动进攻时要“动九天之上”。九地是说深不可测,九天是说高不可攀。意思是说要想不被敌人战胜,不但研究复杂的地形为我所用,还要利用天气的变化采取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敌人。善于防守的人应该把军队隐藏起来,善于进攻的人应该使军队迅猛、神奇,能攻善守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力量,从而达到有效地消灭敌人。

(2)从战略防御转入进攻必须善于扑捉战机,造成绝对的优势“先胜而后战”。善于作战的人能够预见一般人都知道的胜利不算高明,要发现敌人的错误和弱点,轻而易举地战胜他才是高手。善于作战的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军队总是要造成取胜的先决条件,之后才同敌人开战。失败的军队总是先要同敌人开战之后,在作战中寻求侥幸的胜利。

(3)善于用兵的人,必须学习研究战争的规律,要确保在法治严格的情况下,掌握胜败的主动权。掌握度(双方的国土面积)、量(估计双方的资源多少)、数(计算双方的人口多少)、称(评估双方的军事实力)、胜(推算胜负多少),五个要素,根据估算衡量出胜负属于谁。就是说要根据地形的情况酌量地排兵布阵,再根据排兵布阵决定投入多少兵力,根据投入的兵力进行比较,通过敌我双方兵力的对比来判断胜负,胜利的一方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掘开江河之水,倾泻到百丈深渊一样,势不可挡。

第五篇《兵势》篇,论述了出奇制胜,强调指挥作战要善于运用“奇正”,以摧古拉朽,排山倒海之势战胜敌人。主要观点如下:

[var1]

(1)将领指挥军队作战必须“以正合,以奇胜造成“势险”、“节短”的有利态势再作战。在作战布置上,担任警戒任务的为“正”,机动的队伍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为“正”,迂回侧面包抄为“奇”。在战法上明攻为“正”,暗攻为“奇”。根据常规采取的战法为“正”,具体情况采取特殊的战法为“奇”,运用好“奇正战法”,所以说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指挥军队,他的战法就像天地一样变换莫测,就像江河一样奔流向前,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循环出入。

(2)要掌握战场上“治乱”、“勇却”、“强弱”的变化规律,善于伪装自己,调动敌人。在战场上旌旗翻动、人马众多、这种情况下要泰然自若。车轮滚滚、人马奔驰、尘埃弥漫、混战一团的时候,阵势不能乱,使对方无懈可击。战场上的指挥官要掌握注战机,把控住战争全局的走向,在短时间、短距离突然发起进攻,叫对手猝不及防。

(3)要充分发挥“势”的作用,做到“择人而任势”。善于作战的指挥官要造成的态势险峻而迅猛架势,就像猛禽朴食猎物,箭在弦上准备发射一样,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第六篇《实虚》篇。本篇主要论述了避实就虚的问题,孙武指出指挥员必须善于掌握虚实,转换虚实,真正做到以实击虚。主要观点如下:

(1)指挥作战要“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用“利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避免被动挨打。用“害之”调动敌人,做到以逸待劳。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用小利引诱敌人,妨碍敌人,出击敌人来不及救援的地方,防守敌人没有进攻的地方。

(2)进攻和防御要做到无形无声,乘敌人之隙,出其不意,以有备而攻击敌人之不备。作战的神妙之处在于使敌人看不出形迹,听不到一点声音,来无终去无影,叫敌人找不到、摸不着。

(3)用假象来迷惑敌人,使敌人处处防备,“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以众击寡。能够预先知道敌人的作战地点、作战时间,作战部署,就是远涉千里也可以一招制胜。

(4)察明敌情掌握敌人的作战规律,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用心筹划,可以知道敌人的计谋,挑逗敌人;可以知道敌人的行动规律,用假象来迷惑敌人;可以知道敌人所处的地势,用少数的兵力试探敌人。每次运用的战法不能重复使用,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灵活运用。用兵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叫做用兵如神。善于进攻的人,使敌人不知道在哪里防守;善于防守的人,使敌人不知道在哪里进攻。不漏出半点的蛛丝马迹,听不到任何喘息的声音,来无踪,去无影,牢牢地把握住敌人的命脉。

第七篇《军争》篇。论述了两军争夺有利条件,争夺战场主动权的问题。孙武注意到从敌人的错觉和不介意中争夺主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作为军争的基本原则。主要观点如下:

[var1]

(1)在两军争夺中有利条件是最困难、最重要的事情,必须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争夺主动权的地位之所以难,主要是要把迂回的道路变成直达便捷的道路,这样可以快速地占领战略要地,先行到达指定的地点。故意采取迂回绕道的战术,诱敌深入。以远的地方制造假象,比敌人先出发,而后到达。

(2)争夺战场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地形、向导等客观因素,做到“以诈立,以利攻,以分合为变”。根据有利的情况决定军事行动,以分散和集中兵力交换战术。在外交上结交各国诸侯,准备好军需物资,利用好水网、湖泊、沟洫、森林、山地等有利的地形条件,昼夜兼程抛弃辎重,轻装行进。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的先头部队进行猛烈打击,用斩首行动消灭敌方将领,使其部队瘫痪。

(3)把握主动权要善于“用众”、“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方法,这样指挥战役就游刃有余。敌人的士气可以挫伤,敌将的决心可以动摇,以自己军队严整以待,等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骚乱。掌握将士的心理变化,掌握军队战斗力的变化,掌握战场上灵活多变的形势。用兵的原则,敌人占据了制高点不能强攻;敌人背靠高地。不能发起正面的攻击;敌人的精锐之师,不可贸然攻打;敌人的诱惑战术,不要上他们的圈套;包围敌人,必须留一个缺口。这些都是军队夺取胜利的灵丹妙药。

第八篇《九变》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灵活多变的问题。孙武认为战争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出发,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具体分析,提出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注重灵活多变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主要观点如下:

(1)将领从既定的作战原则和方针出发,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敌情,制定实施灵活机动的战术。要针对诸侯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使诸侯屈服于我。用他们最怕的办法去危害它,迫使他们疲于奔命。用劳民伤财的事情拖住他们进攻,使诸侯归服于我。

(2)将领考虑问题要善于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善于避害,转害为利。对于自己有利的,就应该考虑到不利的方面;对于自己不利的,就应该考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充分地考虑不利的方面,就会使灾祸降到零点。

(3)用兵打仗的原则,不要指望敌人不会来进攻,而是要依靠自己的严密布防,做到有备无患。

(4)作为军事将领必须克服五种片面性的缺点,即“五危”。将领有五种危险而一味拼死就会被杀,只知道贪生就会被俘虏,急躁易怒就会受到刺激,廉洁自律就会经不起污辱,爱惜民众就会因为保护他们而烦劳,这五种请况是将军作战致命的弱点,也是用兵之大忌。

第九篇《行军》篇,主要论述了军队在不同地形作战时,要采取不同的战术。要了解敌情和敌人的行动轨迹。本篇着重指出处军、相敌、治军的基本要求,主要观点如下:

[var1]

(1)阐述了军队在山地、河流、盐碱地、平原地带和其他特殊地形上的处置原则,凡是驻军应该驻扎在高地,不要驻扎在洼地。喜欢阳面,放弃阴面,在干爽的地方宿营,这样有利于军队的野外生活,而且也不会患上疾病。

(2)观察敌人的行动,观察天气和自然的异常情况,注意对方使节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官兵和营地的具体情况,总结分析判断敌人的大体位置。如果敌人离我较近,又十分安静,这说明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如果敌人离我较远,前来挑战,说明他们想引诱我们进兵,合而为之。占领平地的敌人,说明他们另有图谋。林木无风而摇晃,证明敌人可能来偷袭。草丛出现许多的障碍,证明敌人设的圈套是疑兵之计。

(3)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即爱护士兵,又赏罚分明。打仗兵力不一定越多越好,要精兵强将,不要盲目的进攻错失战机。要深谋远虑,在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第十篇《地形》篇,主要论述了地形在作战中的作用,强调地形是“兵之助”,具体分为六形、六败。通过分析地形和地貌对作战的影响,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证明知地形者“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本篇的主要观点是:

(1) 列举了六种地形,即通、挂、支、隘、险、远,将帅可根据不同的特点用兵。“通”指的是通畅的地形;“挂”指的是地面有障碍,易往难通的地形;“支”指的是险要对峙的地形;“隘”指的是两山之间的峡谷;“险”指的是山川丘陵上下险要的地形;“远”指的是敌我双方相距很远,中间有平坦地带的地形。

(2)论述了为什么会打败仗的原因。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不是地理的原因,主要是指挥者的失误。“走”指逃跑;“驰”是指无路可走;“陷”是陷入了埋伏;“崩”是指军队的溃散;“乱”是指军队乱作一团;“北”是军队彻底败北。

(3)地形是打仗用兵的辅助条件,指挥作战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军队将领和部下不能怨恨,互相猜疑,要团结一致对付敌人。军队要有铁的纪律,不能军令不畅,要掌握战争的规律,胜利就会到来。

第十一篇《九地》篇,论述了九种不同的地区如何作战的问题,指出“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不可不查。”主张“霸王之兵”深入敌国作战,结合各种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战法,掌握各种人员的的思想变化 状态,“投之之地然后存,陷之之地然后生”。主要观点如下:

[var1]

(1)按照作战的一般规律,列举了在战略上有散地、轻地、永地、衡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地区,作战时必须适应这九种地区的不同的特点,哪种地区适合作战,哪种地区不适合作战,要因地而宜。

(2)要深入到敌围之中,把士兵放在无路可走的境地,做到“投之亡,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有战死的险境,士兵就不会逃跑,敌人就无法抵抗;到富足的地方夺取敌人的物资,军队的供给就充足;注意修整部队,不让士兵过于疲劳;设计阴谋,使敌人无法知道,这样就可以制敌于死地。

(3)将领愚昧“士兵之耳目,使之无知无识,以便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将领要沉静而幽深,治军要公正有条理。让别人猜测不出你的意图。要善于统一士兵的意志,经常提醒士兵所处的危险境地,贯穿时刻要破釜沉舟。军队要快速离开危险之地,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4)以霸王之兵进攻敌国,要不争天下之变,不举天下之权,完善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藏于敌国,称霸天下的军队是得不到结盟的,不能使诸侯的权势过大,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不和敌人约期作战。

第十二篇《火攻》篇,论述了用火攻击敌人的问题,指出火攻的种类、条件、方法、作用,阐述了对战争的态度,主要观点是:

(1)火攻的种类有五种,即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火攻的主要办法是“火发于内,则早应于外”,“火攻上风,无攻下风”。火人就是用火烧敌人的营寨和人马;火积是火烧敌人的粮草和储备;火辎是指火烧敌人的辎重;火库是指烧毁敌人的仓库;火队是火烧敌人必须经过的栈道、公路、桥梁。

[var1]

(2)火攻是进攻敌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要想有利于夺取战争的胜利,按规律去利用它,让它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凡是用火攻的战法,要根据五种不同的战法变化运用,配合火攻的兵力使用。从内部放火,为的是来不及接应。如果敌人没有动静,要耐心等待,等到火势最猛时攻打,不可以攻打就停止。从上风放火,就不要由从下风进攻。

(3)对战争要持慎重的态度,“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对有功的人员不奖励,这是灾祸形成的根源。所以说君主应该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及时奖励有功之臣,以绝后患。

第十三篇《用间》篇,论述了战争中使用间谍和谍报的问题。孙武从了解敌情的实际情况出发,阐明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主要观点如下:

(1)指挥战争必须先知敌情,先知敌情要靠科学的判断,绝不能相信鬼神和占卜。

(2)重用间谍可以利用百姓和平民作为间谍,也可以利用敌人内部的人员做间谍,提供假情报换取真情报。间谍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3)使用间谍人员要亲近他们,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和奖励,交代任务要保密,执行纪律要严格,在五种间谍人员中以反间为主,对于反间人员要经过开导、教育后,再放他们回去。通过反间了解敌人的重要机密,要事先制定好谍报计划,出色完成计划和任务要重赏。

二.《孙子兵法》的战争观

孙武在兵法《计篇》中讲到:“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孙武直观地阐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战争目的是在于保全自己获得最大的胜利。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战争观,反应了春秋时代新的封建势力对待战争的态度,同时也说明他们迫切地愿望是称霸诸侯。孙武把军事、政治,经济和国家人民联系起来,把天时、地利、人和、法制、王道作为战争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对比,制定战争的计划,确定用兵方法,提出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原则,把政治和王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为古代军事思想理论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子兵法》主张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做好战争前的一切准备,时刻提防敌人的突然袭击。在作战的方式上主张速战速决,用假相和伪装来迷惑敌人。孙武认为作战要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主张采取不同的战法,灵活机动地集中优势兵力围而歼之。

《孙子兵法》十分重视战争的客观条件,强调“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战略思想,从战争对人力、财力、物力的依赖出发,阐述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论述了夺取战争的主要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不能被占卜和鬼神迷信所左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孙武总结了前人的战争经验,揭示了重要的战争规律。比如他讲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战争规律,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战略家、军事家,在战争中应用这些实战理论,夺取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孙子兵法》在治军原则上主张“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注重军队的思想教育,注重军队的纪律教育,强调对士兵和将领要赏罚分明。《孙子兵法》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战争史的最优秀军事著作,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彪炳千秋的兵家精典。

更多文章

  • 竹书纪年:古代奇书,比春秋、史记更真实原始,却被学者排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本竹书纪年讲解,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全文译文

    《竹书纪年》发掘之初,足有数十车,最后整理成书共计七十五篇,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十三篇,即为《竹书纪年》。和别的史书不同,这本书记载着从黄帝到战国时期的历史,也是我国古代中,唯一一部流传至今,没有经过秦火和汉儒篡改,也是当时唯一一部有完整年表的史书记载。[var1]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部

  • 《芈月传》魏美人:楚怀王宠妃,人美心善,被郑袖陷害,遭遇割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怀王魏美人,芈月传魏美人悲惨结局,楚怀王与郑袖的故事

    ——白居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魏美人的遭遇,全在白居易这首《天可度》中展现。[var1]《芈月传》剧照魏美人出生在魏国,名门之后,容貌惊为天人。那时候,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楚国最强。其他六国都想跟楚国合作

  • 曹丕为魏国留下两个名将,假如不死,司马懿压根不可能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丕如果不死司马懿敢反吗,曹丕和司马懿关系真的很好吗,新三国曹丕司马懿

    文|乐趣史闻在三国里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是三国里面魏国的政权的奠基人。很多人都应该清楚曹操在军事上面非常的精通各种兵法,可是他也非常喜爱人才,也真是因为这样他不惜付出一切的代价吧看中有潜力的才子收到自己的帐下。为了寻求贤才,曹操曾经写了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求贤令》。可是在孟德帐下的将

  • 《边陲春秋》杨振华云南剿匪记——三、初露锋芒,赢得民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振华近照,杨振华相声100首,宜良监狱杨振华

    杨振华云南剿匪记三、初露锋芒,赢得民心1952年,部队进驻盈江县时,3团4连6班(12人),奉命在距国境线约10余华里的芒缅地区担任掩护边疆测绘队的任务。12月中旬,流窜于境外的残匪史建国、王清书等,派一老乡给我方送信称,第二天要带一个团前来投降。根据情况分析,敌人舍近求远,以300多人向10多人投

  • 新华社: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发现大面积千年桑树和柏树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近日在宋国故城遗址被发现其保存状况较好纹理结构清晰这些树枝背后藏着古代令人惊叹的建筑智慧研究发现大面积桑、柏树枝为宋代遗存主要用于城墙地基的加固保护滑动长图了解一下吧![var1]记者从河南省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批生活用具及少量冶铸遗存等此外,在城墙解剖过程中还发现大量纴木洞、

  • 《了不起的春秋》在妙趣横生的文字和漫画中,了解一段辉煌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历史漫画,五分钟读懂春秋极简史,一文看懂春秋

    [var1]当当网图,侵删!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从娃娃抓起”的年代,家长们都清楚“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的道理,所以“读史”似乎也成了当代孩子们的必修课。只是那个烽烟四起、诸子争鸣的春秋时期,各种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太过于纷繁复杂,所涉及的人物又众多,很多大人理解起来都挺费劲的,更别说孩子了。因此,一套

  • 2300年前战国男子的化妆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可以说是2000多年的神器了,为可以折叠式的便捷梳妆盒,有趣的是墓主是一位男性,可见战国时期的贵族男子是非常注重自己日常仪表的。[var1]它由两块木板雕凿拼接而成,盒子内凿成不同形状的浅槽,刚好分别放着铜镜、木梳、刮刀、脂粉盒和小木梳。再将物品放入相应的位子,上下对合,用绳捆紧,便于

  • 千古奇人鬼谷子,门下四徒改写战国史,真实性遭现代人怀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鬼谷子战国名人录,历史奇人鬼谷子,战国鬼谷子视频素材

    后者效力于秦国,他在苏秦死后同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瓦解了六国合纵,帮助秦国侵蚀韩、魏、楚三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卓著的功劳。[var1] 可是据战国历史专家杨宽的的考证,苏秦和张仪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死于公元前285年,苏秦之死,在张仪之后25年。 《史记》记载说,

  • 十几万耀武扬威的匈奴骑兵被包成饺子一口闷,军神李牧是咋设计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58年,秦国攻打赵国、围困邯郸,将要城破国亡之际,信陵君率领魏国、楚国援兵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暂时解除了赵国来自西方的威胁。元前251年,东面的燕国想趁赵国虚弱、无兵之时落井下石占便宜,出兵二十万攻打赵国。赵国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击败了燕军,也暂时解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其实,在赵国的北面,已经日

  • 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征战四方似孙吴,辅佐幼主如周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 而在这乱世之中才能彰显英雄本色,也才能彰显乱世之中武将的名气。虽然这个多国政权的时代非常短暂,但是在这个时间段却出现了非常多的名将,就像三国时期层出不穷的猛将一样,很多人都是在这一期间段成名。其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人,在战斗方面用兵如神,像是三国之中的孙吴那样。不仅如此,他在朝野之上还辅佐